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医儿科,并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1阴阳五行与中医儿科1.1纯阳之体,稚阴稚阳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深入理解阴阳理论,有助于  相似文献   

2.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于多学科的教中。《中医儿科学》属于中医学主干课程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加强《中医儿科学》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锻炼学生的临床应诊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于《中医儿科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编写出版了《中医儿科学》案例教材,运用于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I0005-I0005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成立于1954年,是国内外最重要的中医儿科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内最早招收中医儿科学博士生的学科点,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点。50多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儿科高级人才,遍布国内各省市和世界各国。本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的中医精品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精品课程网站是中医精品课程建设成就的展示平台,是开展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手段。搞好课程网站建设是中医学精品课程而临的一项长期任务。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中医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存建设机制、技术手段、资源共享和利用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证候的色诊象(非色彩)角度,探讨和比较《直诀》诊法与现代《中医儿科学》诊法的特点,从侧面反映《直诀》作为中医诊法学说发展的历史阶段意义。结果:①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频数比较:体表类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占所有体表类色诊象的比例,《中医儿科学》明显高于《直诀》;小便有“其它色诊特性”的色诊象占所有小便色诊象的比例,《中医儿科学》明显高于《直诀》;②体表类“其它色诊特性”分类频数比较:《中医儿科学》比例较大的类别有:“色泽类特性”、“无血色类特性”、“枯萎类特性”;《直诀》比例较大的类别有“发亮类特性”。从上述结果看,似乎《中医儿科学》的色诊象比《直诀》更“细”,表现在重视非色彩的其它色诊特性,其类别也多样化。《直诀》与《中医儿科学》色诊象上述差异的原因和意义,还有待结合更多的资料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小儿肺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中医儿科学的重点讲课内容,本次课题目的是探讨儿科教学查房引入循证医学思想的必要性,将我校2006级中医专业实习大学生随机分成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循证医学式教学查房;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入式教学查房。通过比较两组学生对《中医儿科学》小儿肺炎掌握的程度,以及临床技能、病案书写等能力,了解循证医学式教学查房在中医儿科临床实习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何杨 《国医论坛》2012,27(3):52-52
笔者从事《中医儿科学》教学多年,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心得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创新教学法,详略应得当 《中医儿科学》属于临床学科,经过对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以往的知识来进行儿科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常学辉  王振涛 《光明中医》2010,25(8):1526-1528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论述。我们认为,经过精品课程建设,使《中医内科学》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一定的进步,使学生更加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9.
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在中医儿科学各论中的肺系疾病章节进行PBL教学的设计和实践,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案例展示程序是PBL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中医儿科学各论中引入PBL教学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突出的中医儿科学人才,但需要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在学生思想导向上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与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和疾病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临床课程。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骨伤教研室在2011年成功申报了《中医骨伤科学》校级精品课程,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进行思考与实践,对如何提高中医骨伤科教学进行了探讨,从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优化、动手能力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教研室文件的规范管理和教师积极性提高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中医骨伤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介绍了病案分析法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的运用 ,认为病案分析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能使学生分析解决儿科临床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MOOC结合课堂派进行中医儿科学教学活动现状,探索中医儿科学课程建设的优化方法。方法:选取本校完成中医儿科学课程的322名学生和中医儿科学专职教师10人作为研究对象,对SPOC视频的认识及建议、使用课堂派线上教学及形成性成绩的反馈和意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已进行MOOC学习,并认为能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单个视频10 min长度为宜,95.9%的学生反映目前的质量能满足学习需要。线上教学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自律性及学习效果不足,教师备课欠认真。96.64%学生和88.89%教师认为形成性成绩很重要,大部分师生认为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调动积极性,其中占总成绩60%较合理,随堂测试、阶段性测试更能提高学习效果。结论:今后需继续加强团队建设、加快MOOC建设步伐,提高师生对线上教学的重视度、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形成性考核项目,促进中医儿科学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实践与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模拟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应用模拟教学法.并对模拟教学的对象进行临床技能评估,结果表明模拟教学法在望诊、问诊、体检、诊断、鉴别诊断、辨证分析、用药等方面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是简便、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经方制方简练,配伍严谨,其"存津液、保胃气"的思想,与小儿治法"注意顾护脾胃"不谋而合,对后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影响甚大。笔者在将《伤寒论》引入儿科课堂教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将《伤寒论》的思想、经方的运用等引用到教学内容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习中医药学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医儿科学》教学一般分两大内容,其一课堂教学;其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历来是教师感到头痛,学生感到乏味的一件事。教师感到头痛:①教师在承担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每周2次的临床见习,负担不小;  相似文献   

17.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成立于1954年,是国内外最重要的中医儿科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内最早招收中医儿科学博士生的学科点,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点。50多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儿科高级人才,遍布国内各省市和世界各国。本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精品课程。学科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长单位,学科带头人汪受传教授为全国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本学科现有成员27名,其中教授级7人,副教授级11人,亨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副主…  相似文献   

18.
病案分析法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介绍了病案分析法在《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的运用,认为病案分析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使学生分析解决儿科临床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儿科临床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转换,通过学生的毕业实习,使他们掌握扎实的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为担任住院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医儿科学学科自身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对时行疾病的讲解采取图像库展示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制作《中医儿科学》中有关时行疾病的图像库,依据教学大纲突出重点内容,在课堂上结合讲授内容进行展示,并在讲授结束后以问卷形式调查教学效果。结果对该教学方法的总体满意率达94.2%。95.7%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方法生动、形象,有助于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93.5%的学生认为可明显提高对大纲要求内容的掌握程度;5.8%的学生认为目前使用图像库内容较为单一,图片数量较少。说明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儿科临床常见时行疾病的正确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