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后Tp-ec、Tp-e/QT比值及心率震荡( HRT)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70例STEMI患者(观察组)急诊PCI术后24 h内、1周、1个月、3个月的心电信息,测算各时间段Tp-ec、Tp-e /QT比值及HRT(震荡起始( TO)和[震荡斜率( TS)]值。并与同期未行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56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3个月内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 MAE)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生MAE患者的Tp-ec、Tp-e /QT比值均较无MAE者明显延长,TO值明显高于无MAE者,而TS值明显低于无MAE者( 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p-ec、Tp-e /QT比值及HRT值在PCI术后24 h内即可获得显著改善,Tp-ec、Tp-e /QT比值明显缩短,TO值明显降低,而TS值明显升高( P <0.05),且这种趋势在随后的3个月中得以持续保持。结论 Tp-ec、Tp-e /QT比值及心率震荡可能成为STEMI患者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评估PCI术预后的具有前景的无创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Tp-ec、Tp-e/QT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比较75例STEMI患者(观察组)PCI术前及术后24 h及2周各时段、不同导联的Tp-ec、Tp-e/QT比值,并与同期6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仪记录PCI术后24 h内每小时的Tp-e/QT比值的动态变化.并随访1个月内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生MAE患者的Tp-ec、Tp-e/QT比值均较无MAE者明显延长(P<0厖.05).MAE组及无MAE组PCI术后24 h内每小时测得的Tp-e/QT比值均有显著下降,并分别于术后3 h和4 h达到最低点.MAE组每小时Tp-e/QT比值明显高于无MAE组,而且与无MAE组稳定下降的曲线趋势不同,MAE组曲线在降至最低点后又有回升趋势.(3)观察组PCI术前梗死及非梗死相关导联Tp-ec、Tp-e/QT比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PCI后24 h、2周的Tp-ec及Tp-e/QT比值较前一时段相同导联明显降低(P<0.05),且各个时段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2周时Tp-ec恢复正常,其余心电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可能成为STEMI患者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评估PCI术预后的具有前景的无创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Tp-e/QT比值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PCI的STEMI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第1次心电图结果测量计算出Tp-e/QT比值,观察PCI术后院内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后死亡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Tp-e/QT比值≥0.25患者院内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出院随访6个月病死率均高于Tp-e/QT比值<0.2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Tp-e/QT比值对STEMI患者行PCI后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可作为STEMI行PCI术后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对其心率变异性和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情况。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均分两组,各36例。将实施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震荡斜率TS、24小时内R-R之间的标准差SDNN和5min之内R-R之间的平均标准差SDANN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TS、SDANN、SDNN相比于参照组,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心肌缺血情况予以改善,对其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情况予以有效的预防,证明其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老年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规范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延迟PCI治疗。两组于入院即刻、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肺静脉血流反流速度(Ar)、舒张早期及晚期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比值(E/A)。结果两组入院即刻LAD、LVDD、LVEF、FS、Ar及E/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LAD、LVDD、Ar低于对照组,LVEF、FS、E/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迟PCI治疗可提高老年STEMI患者恢复期的左心室心肌收缩力,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提高中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窦性心率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血流的预测价值.方法 符合溶栓条件的AMI合并有室性早搏的患者60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于溶栓前、后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行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根据临床再通条件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TIMI-Ⅲ级组和TIMI-Ⅱ级组,采用震荡初始(TO)与震荡斜率(TS)的特定公式做定量计算与分析,比较各组间溶栓前后TO与TS的变化.结果 31例AMI患者临床表现为有再通,再通率为51.7%,溶栓前2组TO和T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后24 h两组TO、TS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流TIMI-Ⅲ级组和TIMI-Ⅱ级组比较,溶栓前2组TO、T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后TO、T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RT现象(TO、TS)可以预测冠脉再通情况,对冠脉血流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变化规律及预测价值。方法74例DCM患者和52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动态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记录临床资料,分别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分3组:HRT0、HRT1、HRT2组。DCM患者按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各变量对死亡是否有预测意义,评判各自预测能力。结果DCM患者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CM死亡组TS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TO、TS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无明显相关(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HRT2对死亡具有最强的预测意义;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LVEF、HRT2对终点事件有预测价值。结论DCM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作为判断DCM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Gensin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STEMI患者60例均行PCI治疗,根据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30例)和非MACE组(30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1年MACE发生的预测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独立或联合Gensini评分对STEMI患者PCI术后1年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高血压病史比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均降低,而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数、NLR和Gensini评分升高(P<0.05)。Gensini评分和NLR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Gensini评分联合NLR对STEMI患者PCI术后1年MACE的预测效能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和0.97。结论 Gensini评分和NLR是STEMI患...  相似文献   

9.
柳丽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99-3601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9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定量测量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获取心率变异(HRV)参数、24h内R-R期间的标准差(SDNN)、QT间期变异度(QTV)、QT问期变异系数(QTC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传统指标。结果观察组TS、SDNN值分别为(12.54±8.61)ms/RR间期、(93.24±23.02)ms,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193、4.130,均P〈0.05)。对观察组90例AMI患者作12~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4例,存活76例。存活组TS、LVEF值分别为(6.73±5.12)ms/RR间期、(0.574-0.15)cm,较死亡组显著性升高(t=7.956、4.590,均P〈0.05)。通过单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RR=0.624,P=0.013)、LVEF(RR=0.825,P=0.011)、QTV(RR=0.754,P=0.030)三个指标均对高危AMI患者的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将TO与TS相结合作为单一变量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与Ts相结合对AMI有着更佳的预测价值(RR=2.984,P=0.029),优于LVEF(RR=0.208,P=0.052)、QTV(RR=0.158,P=0.074)等指标。结论HRT作为新的心电学指标,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传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率震荡(HRT)对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及β受体阻滞剂对HRT的影响。方法133例心力衰竭患者和52名正常对照者均记录临床资料、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其中33例患者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前和服用6个月后均行Holter检查。HRT包括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根据TO、TS组成不同分为HRT0、HRT1和HRT2。随后进行随访,终点事件是患者心源性死亡。根据以往危险分层的界定点设定高危因子,评判各因子预测能力。结果β受体阻滞剂治疗6个月后TS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随访6 ̄40个月,平均(19±11)个月,14例死亡,119例存活,死亡组TS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HRT2具有最强的预测意义(P<0.01);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HRT2为仅有的2个对终点事件有预测价值的变量(P<0.05);生存曲线表明HRT2组预后最差(P<0.01)。结论HRT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HRT异常。  相似文献   

11.
王超豪  吴继雄 《安徽医药》2014,18(4):641-64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QTcd)的变化、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行PCI术后及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其QTd及QTcd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份至2013年6月份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2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分析其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化.把已行PCI术患者的QT离散度与其PCI术前的QT离散度进行对比,观察其变化.对行PCI术的36例未用替罗非班患者的QT离散度与30例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的QT离散度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数值比冠状动脉正常组明显增大.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二支病变组比一支病变组增大,三支病变组大于双支病变组,心肌梗死组较冠状动脉正常组显著增大.PCI术后其QTd及QTcd较PCI术前明显降低,近似接近正常组.PCI术组应用替罗非班后其QTd及QTcd值较未用替罗非班组小,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心肌的QT离散度,改善预后.结论 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的改变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及心肌急性缺血状态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邱赟  洪浪 《江西医药》2013,48(1):26-29
目的探讨Tp-e/QT比值在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猝死高危患者、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 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猝死高危患者心电图上QTd、Tp-e、QTc、Tp-e/QT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30例猝死高危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10例(33.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Tp-e/QT值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有所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猝死高危患者中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临床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在某院行急诊PCI术的40例STEMI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NT-proBNP水平,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分为甲组(n=30,未出现心血管事件)与乙组(n=10,出现心血管事件),对两组一般资料以及入院时、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BNP水平、LVEF、LVESVI、LVEDVI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甲组前壁心肌梗死、糖尿病发病率及入院时NT-proBNP水平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甲组NT-proBNP水平、LVESVI均低于乙组,LVEF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VEDVI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且对心血管事件发生有着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崔惠康  张叶 《安徽医药》2013,17(8):1400-1401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和静脉溶栓两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3月在该院住院7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急诊介入组和静脉溶栓组,介入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12h内行急诊PCI术;静脉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6 h内行静脉溶栓,两组均在术后常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结果介入治疗组较静脉溶栓组能明显改善变异性参数(P0.01,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提高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1例存活患者作为存活组,35例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观察所有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心率震荡初始值(TO)和斜率(TS)以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律震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的TO值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TS值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的LVEDD和 LVEF值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O与LVEF呈负相关(P<0.01),与LVEDD呈正相关(P<0.01);TS与LVEF呈正相关(P<0.01),与LVEDD呈负相关(P<0.01)。结论窦性心律震荡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呈正相关,窦性心律震荡程度越高[TO值越小和(或)TS值越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现象(HR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将200例拟诊为心绞痛的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每例患者均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取得心率震荡(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和ST—T改变的情况,比较两组间TO、TS以及ST—T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各个评价指标。结果TO的各个评价指标与ST—T改变相当,TS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度(97%)和阳性预测(90%)值明显高于sT—T改变(分别为62%和63.1%)。结论心率震荡现象的指标TO、TS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的一个新的指标,在诊断价值上甚至有可能高于ST—T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心率振荡现象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患者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急性心肌梗死31例;Holter示室性早搏≥2个.分析Holter文件,取得心率振荡参数: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同时获取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率变异参数.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有或无心血管事件组,分析两组各变量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平均随访(32±16)个月,12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单变量分析显示TO≥0(P<0.05)和TS≤2.5ms/RR(P<0.01)均为心血管事件的强力预测因子,多变量回归分析示仅TS≤2.5ms/RR(P<0.05)和年龄≥65岁(P=0.055)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心率振荡现象减弱或消失,尤其是异常振荡斜率(TS≤2.5ms/RR),是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强力且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