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三维CE角的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3DCT)测量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中心边缘角(CE角)的三维变化,为其治疗提供帮助。方法2000年12月~2003年6月应用髂骨植骨髋臼成形术、Salter术、Chiari术治疗的DDH84例(96髋),均行3DCT检查。测量不同术式术后三维CE角,比较不同术式对三维CE角的影响。结果术后三维CE角的测量结果表明,SCE明显增大(P<0.01),而且较正常组SCE增大(P<0.01);ACE明显下降(P<0.01),但植骨术和Chiari术较正常组ACE增大(P<0.01);PCE虽均获明显下降(P<0.01),但仍然大于正常,而且三组中Salter术后PCE大于植骨术和Chiari术后的PCE(P<0.01)。结论三维CE角能够更好地反映头臼包容关系;不同术式对三维CE角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脱位儿童髋臼容积的测量及意义。方法应用CT技术,测量正常组(34髋)和异常组(36髋)的髋臼容积、股骨头体积。结果正常组儿童的髋臼容积较脱位组明显增大,二者直线回归方程的截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关节脱位的患儿髋臼发育差,与股骨头呈现明显的不匹配;早期手法复位时髋臼容积可以作为测量指标。手术复位前也应了解髋臼容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 evelopm ental D ysplasia ofthe H ip熏D D H)是矫形外科中最常见的复杂疾病之一眼1演。它的病理解剖及病理机械学变化非常复杂、多变,主要表现在髋臼缺损、股骨头发育不良及头臼的非同心对位关系眼2演。髋臼对股骨头的不良覆盖和异常对位,造成该部位机械应力改变所导致的髋关节功能减退,在患者青少年时期就会发生骨性关节炎眼1熏3演。1对D D H骨性病理结构认识的影像学发展1925年,H ilgenreiner通过X线片对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了诊断及描述,随后大量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X线诊断方法陆续出现。然而这些早期的X线研…  相似文献   

4.
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病理形态的三维CT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3岁以下幼儿DDH的骨性髋臼病理形态改变,以指导治疗。方法对44例3岁以下单侧DDH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ALAL)、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LAI)、髋臼前倾角(AA);分析脱位程度与髋臼上缘形态的关系,年龄与髋臼上缘形态的关系。结果ALAL、LAI、AA在正常侧分别为(20.8±4.7)°、(-2.0±4.9)°、(10.0±4.7)°,在异常侧分别为(33.2±5.2)°、(6.6±5.1)°、(18.1±4.5)°,两侧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脱位程度与髋臼形态的关系:重型缺损的髋臼上缘,在Ⅰ°、Ⅱ°脱位组中占62.5%,在其他发育不良组中占16.7%(P<0.01);年龄与髋臼形态的关系:重型缺损髋臼上缘在18个月及以上组中占59.3%,在小于18个月组中占35.3%(P<0.01)。结论3DCT能清晰地显示幼儿DDH骨性髋关节的病理形态;脱位程度与髋臼上缘形态密切相关,Ⅰ°、Ⅱ°脱位时,髋臼外上缘严重受损,当独立行走后,这种破坏更为明显;脱位后,髋臼前倾角明显增加,且脱位时间越长,髋臼前倾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3DCT影像,来探讨DDH术后再脱位的髋臼及股骨近端的骨性病理形态改变,以分析术后再脱位的原因,从而指导和改进DDH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8例(28髋)DDH术后再脱位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测量其髋臼前外侧缘倾斜角、髋臼后外侧缘倾斜角、侧面髋臼上缘倾斜度、前髋臼指数、后髋臼指数、髋臼前倾角、股骨颈前倾角、颈干角等参数指标,并观察髋臼外上缘(中上缘)的形态及股骨头与髋臼是否为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并与38例(51髋)手术成功患儿术后值以及正常组(健侧组)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术后再脱位的原因.结果 术后再脱位组患儿的颈干角为(158.4±10.1)°,与正常组的(138.1±7.2)°和手术成功组的(139.0±5.9)°比较,数值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患儿髋臼外上缘重型缺损者所占比例为82.14%与手术成功组的3.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再脱位组所有患儿均未能恢复髋关节的同心圆复位关系,而所有手术成功组患儿的髋关节均恢复或接近恢复了同心圆复位关系.结论 术后再脱位原因与颈干角的角度、髋臼外上缘形态、股骨头与髋臼是否恢复同心圆复位关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儿,往往需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骨盆截骨联合股骨短缩截骨可有效增加髋臼包容,降低头臼之间压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我院2002年11月~2006年2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1995年6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112例(135髋)。股骨颈前倾角的矫正:术前应用CT扫描,准确测量股骨颈前倾角度数,术中根据测量数值,准确完成前倾角矫正;髋臼截骨:两截骨端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植骨块的高度,应用公式:L=2πRA/360计算,髋臼指数矫正较准确;对于8岁以上、髋臼发育较差的患儿,髋臼截骨后用螺钉或克氏针固定植骨块,以加强髋关节的稳定性。髋臼截骨有45例(54髋)植骨仅采用同种异体骨。术后早期被动运动结合主动功能锻炼。结果 经平均5年的随访,按照吉士俊等所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81髋,良47髋,可7髋,优良率达94.8%。应用自体髂骨植骨组优良率为95%,应用同种异体骨植骨组优良率为94%,无再脱位发生。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髋,占9.6%,并发关节僵硬11髋,占8.1%。结论 正确计算股骨颈前倾角和髋臼指数并按结果进行手术治疗,使畸形矫正准确,矫正后角度不易丢失,复位稳定,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减少并发症发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髋关节三线测量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传统的体检方法,对180例疑诊者,摄双髋正位X线片,除众所周知的Shenton氏线、CE角等指标外,以股骨干骺端中点为起点,分别至髋臼外上缘、下缘、中心做连线,然后对此三线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本组180例,单侧髋关节脱位122例(122髋),两侧髋脱位58例(116髋),总计238髋.通过髋关节三线测量,238髋此三线均不等长,确诊为DDH.对122例单侧髋脱位者的正常侧测量,120髋(98.3%)显示三线等长.同时对闭合复位欠佳者,此关节三线显示也不等长.结论 髋关节三线的定位都是骨性标志,清晰可鉴,定位准确,操作简单.髋关节三线测量,是婴儿时期诊断DDH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特别在股骨头骨骺未出现前的小婴儿,更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诊断DDH的可靠依据.另外对治疗中的婴儿,髋关节三线测量也是确定髋关节是否达到同心圆复位的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应用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6月用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2岁4个月~5岁10月)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23例,术中作以下改良:①自髂前下棘上方至坐骨切迹前方数毫米处作与髋关节囊平行的弧形截骨,向外、下翻转截骨远端并造成坐骨切迹处青枝骨折;②截骨远端翻转后留下的空隙用自体股骨或(和)同种冻干皮质骨加自体髂骨植入。术后随访13~36个月。结果 23例中术后15例出现患侧闭孔较健侧变小,股骨头复位成功率100%。术前髋臼指数35°~50°,平均38°,术后髋臼指数10°~25°,平均18°,最后随访时的髋臼指数较术后最大增加3°。术后CE角20°~48°,平均32°。植入同种冻干皮质骨形态1年后X线片上基本消失。按Mckay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18髋,良4髋,可1髋。按Severia标准评定X线表现:优16髋,良5髋,可2髋。结论 Tavares改良骨盆截骨术兼有Pemberton关节囊周围髋臼成形术和Salter髂骨截骨术的特征,是治疗年龄小于6岁儿童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术式。同种冻干皮质骨植入增加了植骨的质和量,使已矫正的髋臼指向和髋臼指数得到很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6岁及以上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9例(48髋),平均手术年龄8.5岁,有8例(11髋)为手术后再脱位的患儿.手术方式有Salter骨盆截骨术4例(6髋),Pemberton髋周截骨术19例(22髋),Dega截骨术12例(16髋);Westin截骨术4例(4髋).其中髋臼软骨有明显缺损,软骨下松质骨部分裸露23例(28髋),取自体股骨近端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全部病例均行股骨粗隆下去旋转短缩截骨,短缩2~4.5 cm(平均2.8 cm);去旋转25°~45°(平均32°),保留股骨颈前倾角10°~15°,股骨截骨处以鹅头钉或四孔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36例(45髋).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2年).随访结果按Mckay临床疗效标准,优17髋(37.8%)、良18髋(40.0%)、可6髋(13.3%)、差4髋(8.9%),优良率达77.8%;按Severin X线评定标准,优19髋(42.2%)、良17髋(37.8%)、可7髋(15.6%)、差2髋(4.4%),优良率达80.0%.术后髋臼指数平均降至18°;CE角平均30°;髋臼覆盖率达平均95%.术后半脱位2例(4.4%),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8.9%),髋关节功能障碍(屈曲<60°)6例(13.3%).结论 大龄儿童DDH病理改变复杂,术前应根据X线片、CT等检查予以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松解内收肌和髂腰肌,联合股骨短缩去旋转截骨术,力争达到头臼中心性复位,并在此基础上重建髋臼;对关节软骨面缺损明显者,可移植自体游离骨膜予以修复;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持续被动活动等,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使用3DCT三维测量CE角,整体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程度。方法利用3DCT对34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者进行患侧术后与健侧CE角的对比性研究,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2岁1月~4岁,平均2岁11月;右侧14例,左侧20例。利用3DCT确定股骨头中心点,以股骨头中心点c垂线为轴线,旋转骨盆从0o(前侧髋臼缘)至90o(外侧髋臼缘)至180o(后侧髋臼缘),取到不同角度的相应截面。CE角随髋臼缘每旋转10o测量一次。以CE角为y轴,旋转角度为x轴,将测量数据制成图表,三维显示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并可以量化表示。结果0o~180o之间CE角由图表显示,并直接反映股骨头在髋臼窝的稳定情况和髋臼的发育情况。外侧方CE角均值为27o,95%可信区间为26.2o~27.9o。观察者自身及观察者间的误差变化分别为0.24o~4.53o和0.36o~5.58o。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维测量CE角的方法,不但全面反映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股骨头与髋臼对位的稳定情况,还可以用于评价髋臼畸形的矫治效果,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 方法 分析1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临床资料,其中髋臼造顶术7例,Salter骨盆截骨术6例,Pemberton关节囊周围截骨术4例,Staheli髋臼延伸术1例。 结果 再脱位的原因中,前倾角>60°未矫正6例,髋臼造顶位置过高5例,手术适应证选择相对不合理3例,植骨被吸收2例,假臼误认为真臼1例,术后过早下地1例。结论 病理改变了解不充分和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等因素是造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Spiral CT、SCT)在小儿脊髓纵裂畸形(Split cord malformation,SCM)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经手术确诊的脊髓纵裂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35例,对其术前S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ner reformation,MPR)的影像学特点与X线、MRI、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5例患儿术前SCT显示脊髓纵裂者33例,其中Ⅰ型纵裂23例,与手术所见100%符合;Ⅱ型纵裂10例,符合率83.3%;2例显示不够清楚。结论SCT/MPR诊断脊髓纵裂可获得较满意的图像,是诊断脊髓纵裂的又一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盆腔螺旋CT检查用于小儿阑尾炎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检查在1~6岁儿童阑尾炎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分别对0~3岁,3~6岁两组儿童正常阑尾测值并作为对照依据,对疑似阑尾炎患儿采用局限性螺旋CT扫描技术进行检查,与正常值相比较,并经手术验证,观察其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手术视野下72例0~3岁组正常阑尾腔外径为4.9m±0.8m,70例3~6岁组正常阑尾腔外径为5.1m±0.9mm,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100%,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4%。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显著提高了症状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的术前确诊率,并降低了阑尾炎的漏诊率,螺旋CT对早期诊断儿童阑尾炎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5.
CT在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4月~2004年3月收治的小儿急性阑尾炎,对作过CT检查的52例急性阑尾炎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作过CT检查的52例急性阑尾炎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病理报告显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5例,阑尾坏疽伴穿孔7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9例,麦克尔憩室1例。3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仅有3例CT显示不清,CT诊断率91.4%。7例坏疽穿孔阑尾炎,CT检查均有异常,3例有粪石嵌顿,4例有阑尾增粗,系膜、大网膜增厚模糊,阑尾周围小肠内积气,CT诊断率100%。9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例CT显示阑尾增粗,CT诊断率55.5%。结论 对于临床病史、症状、体征不典型或肥胖的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阑尾炎的确诊,特别是坏疽穿孔阑尾炎。  相似文献   

16.
同种异体骨移植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根治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择1996年1月~2002年12月的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78髋,其中45髋在术中应用自体髂嵴三角形骨块移植于髂骨折断处(为A组),33髋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为B组)。结果 在髋臼指数的矫正上B组优于A组,对髋臼生长发育的影响、关节活动度、行走效果等方面,A、B组无明显差异,在骨愈合时间上,A组优于B组。结论 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中,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有其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螺旋CT三维影像分析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骨发育及结构。方法 螺旋CT扫描11例婴儿单侧马蹄内翻足及健侧足。采用三维影像重建分析并计算患足与健足间骨核容积百分率;楔骨骨核出现比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后足骨的骨间关系。结果 跟骨骨核容积百分比率(马蹄内翻足与健侧足间骨核容积百分比率)为54%—97%,平均75%;距骨29%~83%,平均50.1%;骰骨30%~100%,平均67.3%。楔骨骨核出现比率,马蹄足4/11;健足7/11。在轴位上观察,相对于正常足和双踝轴,马蹄内翻足的距骨,跟骨在踝穴内明显内旋。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不仅仅后足骨骨间关系异常,而且骨核发育明显落后于健侧足,且骨核偏心,以距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髋臼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例单侧发育性髋脱位(DDH)患儿闭合复位前后髋关节X线片进行测量,以自身健侧股骨头中心距离(CHDD)和髋臼指数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患髋CHDD不超过5%者,闭合复位后2年,其优良率达95%,而CHDD大于6%者,则67%的髋脱位治疗效果欠佳;髋臼指数明显改善发生在闭合复位后3~6个月。这些发现对DDH的保守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