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染料亚甲基蓝介导的光氧化处理去细胞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细胞毒性.方法:(1)间接接触毒性试验:制备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去细胞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浸提液,培养L929细胞,然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相对增殖率.(2)直接接触毒性试验:将L929细胞与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去细胞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直接接触培养,在不同时间观察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环氧氯丙烷处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别比较戊二醛处理、环氧氯丙烷处理、戊二醛+环氧氯丙烷联合处理和新鲜BJVC的管壁、瓣膜的厚度、大体形态、组织学特点、含水量、热皱缩温度及断裂强度,并进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戊二醛+环氧氯丙烷联合处理组BJVC的管壁、瓣膜厚度、组织含水量与未处理组相比较无明显变化;但管壁、瓣膜断裂强度和热皱缩温度均较新鲜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戊二醛+环氧氯丙烷联合处理的带瓣管道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进行心脏右室流出道的重建,探讨BJVC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5月共应用BJV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例。结果BJVC重建右室流出道1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24个月,患者心悸、气促消失,活动耐力明显提高,心功能恢复至I~Ⅱ级,超声检测发现15例置入的管道通畅,无扩张,未见血栓形成,瓣叶活动良好,无明显反流,肺动脉跨瓣压差不大,吻合口无狭窄。结论BJVC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的重建可获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光氧化处理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用于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后,在体内循环系统中与血流接触条件下的抗钙化性能及其血流动力学性能。方法以经光氧化反应处理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为研究对象,以单纯戊二醛交联固定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作为对照,建立犬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的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饲养观察10个月后,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等方法评价两种不同方法固定处理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犬右心室—肺动脉连接后的血流动力学性能,并了解牛颈静脉管道内的瓣膜在犬的右心系统内的功能。屠宰实验动物后取出标本,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钙含量,von Kossa钙盐染色观察组织钙化情况。结果心脏超声显示两组管道均通畅,瓣叶活动良好。光氧化处理组结扎肺动脉前、后直接测压及术后9~10个月通过心导管测压,所测得的跨瓣压差维持在较低水平,跨瓣压差无明显升高;戊二醛组结扎肺动脉前、后及术后9~10个月测得的跨瓣压差与光氧化组相似。光氧化组管道血管壁钙含量为7.60±8.02 mg/g,戊二醛组管道血管壁钙含量为22.05±10.78 mg/g,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氧化组和戊二醛组管道瓣膜钙含量分别为0.74±0.23 mg/g和0.88±0.69 mg/g,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光氧化反应处理固定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可用于重建右心室—肺动脉连接,血流动力性能良好,与自体肺动脉相当,远期血流动力学性能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光氧化反应处理固定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在狗的动物模型中,抗钙化性能优于戊二醛固定的牛颈静脉管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牛颈静脉脱细胞方法。方法改良组对牛颈静脉使用0.25%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2.5g/L脱氧胆酸钠、0.2g/L乙二胺四乙酸、0.1g/LRNA酶和0.2g/LDNA酶作48h脱细胞处理;常规组使用0.5g/L胰蛋白酶和0.2g/L乙二胺四乙酸处理24h,再按以上处理组程序处理24h。血管壁和瓣膜自身细胞脱除和细胞外基质改变在染色后用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组织强度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改良处理组管壁和瓣膜自身细胞完全脱除而细胞外基质无明显改变,常规组仍有大量固有细胞残留,弹力纤维出现断裂;两组脱细胞血管的生物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结论改良脱细胞处理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脱氧胆酸钠、乙二胺四乙酸、RNA酶和DNA酶组合,是一种较理想的牛颈静脉脱细胞方法。 相似文献
6.
7.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同种带瓣管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胸骨骨髓10ml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加入特定生长因子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ECs)并作为种子细胞;液氮保存的人同种带瓣管道表面的ECs利用SDS及EDTA等去污剂完全脱去,并作为种植支架。将已培养好的ECs高密度种植在管道支架上,静态培养2周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管道表面再内皮化程度。结果HMSCs在特定环境下定向分化为ECs;人同种带瓣管道表面的ECs被完全脱去,而中心部分的基质细胞及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完整保留;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带瓣管道表面重新覆盖了完整的ECs单层。证实将HMSCs定向诱导分化后的ECs种植于脱ECs的人同种带瓣管道上,构建同种组织工程化带瓣管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新型无支架生物瓣带瓣管道应用于右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1月~2008年5月,全组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使用了新型无支架牛心包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其中Rastelli手术6例、Nikaidoh手术1例。通过术后不同时期超声检查结果,记录肺动脉压、血流速度、新建肺动脉瓣跨瓣压差及开口面积和返流情况,了解肺动脉管道直径、有无瘤样扩张以及远端吻合口压差等,对移植的无支架生物瓣带瓣管道的临床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吻合口渗血、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带瓣管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恢复顺利,均治愈出院。术后1~4月和6月以上超声检查均提示移植的管道通畅,管壁无变薄、钙化,无瘤样扩张,无明显肺动脉瓣返流等。结论:新型无支架生物瓣带瓣管道具有管壁弹性好、易于缝合、术后排斥反应少等优点,且有良好抗返流作用,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带瓣牛颈静脉补片在右室流出道重建中的临床经验和术后早期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16例患者应用带瓣牛颈静脉补片进行右室流出道重建.与同期手术行右室流出道重建使用自体心包组术后早期进行对比.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右室流出道通畅,4例有轻度反流.结论 带瓣牛颈静脉作为右室流出道重建的替代材料,具有易于获取、型号齐全、早期临床效果好的特点,但中远期效果仍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新生动物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 (VAHC)移植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 :新生兔为供体 ,其VAHC抗生素灭菌后经腹膜外植入幼兔及成年兔的腹主动脉 ,术后 1个月和 6个月取材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移植的VAHC搏动良好 ,内膜光滑 ,无血栓。瓣膜无皱缩 ,交界无粘连。光镜下血管壁内膜和中层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的超微结构均有所改变 ,以植入成年兔体内 6个月的VAHC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 ,胞内细胞器少 ,内质网明显扩张 ,甚至呈空泡样改变 ,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及钙化斑。瓣膜胶原纤维排列散乱 ,部分成纤维细胞内质网扩张 ,胞浆内有脂褐素沉积。结论 :本实验表明 ,新生动物的VAHC移植后的组织形态呈较明显的慢性排异反应征象。它提示在临床上应用小的VAHC移植时进行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新生动物的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 (VAHC)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以体重 15 0~ 2 0 0 g的新西兰兔 2 4只作为 VAHC的供体 ,0 .9~ 1.2 kg的幼兔和 2 .1~ 2 .9kg的成年兔各 12只为受体 ,建立新生兔的 VAHC移植模型。术后 1个月和 6个月分别取材作大体形态测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发现植入的 VAHC内膜光滑 ,无血栓 ;与植入时相比 ,各组 VAHC血管壁厚度及植入幼兔体内 6个月 VAHC长度和管径明显增加 (P<0 .0 5 ) ;与未植入的新生兔 VAHC相比 ,植入幼兔体内 6个月的 VAHC瓣叶高度、游离缘长度均增加 (P<0 .0 5 )。组织学检查显示 VAHC血管壁存在三层结构 ,内膜及中层轻度增厚 ,管壁有少量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植入成年兔体内 6个月的变化最为明显。结论 :新生兔的 VAHC植入幼兔体内后其血管的直径和长度、瓣叶的高度和游离缘长度可随幼兔的发育而增加 ,提示在临床上应用小的 VAHC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动物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 (VAHC)移植后免疫反应与钙含量之间关系。方法 :体重 15 0~ 2 0 0g的新生新西兰兔 2 4只作为 VAHC的供体 ,0 .9~ 1.2及 2 .1~ 2 .9kg的幼兔和成年兔各 12只为受体 ,建立新生兔的 VAHC移植模型。术后 1个月和 6个月分别取材作免疫荧光染色及钙含量测定。结果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各移植组 VAHC血管壁 Ig G荧光染色结果均为阳性。半定量分析显示植入幼兔体内 1个月及成年兔 1个月和 6个月体内的阳性积分显著高于植入幼兔体内 6个月的 VAHC(P<0 .0 5 )。各移植组 VAHC血管壁的钙含量及植入幼兔体内 6个月和成年兔体内瓣膜的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血管壁免疫荧光强度积分结果与钙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r=0 .6 2 ,P<0 .0 5 )。结论 :新生兔的 VAHC植入幼兔和成年兔体内后移植物的免疫反应程度与钙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The echocardiographic literature contains very scant reference to incompetence of the valve in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However, we found frequent Doppler evidence of such incompetence,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failure. This incompetence manifests as a variety of color Doppler and pulsed Doppler patterns, illustrated here in 3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Ronald Karnik Andreas Valentin Walther-Benedikt Winkler Peter Donath Jrg Slany 《Clinical cardiology》1993,16(1):26-29
Venous thrombosis is a very common complica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serted via the jugular or subclavian vein. The aim of this prospective study is to test the suitability of duplex sonography in detecting thrombi in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after catheter removal and to analyze the number and extent of such thrombus formations. The study group comprised 64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59 ± 16 years admitted to an intern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54 cases the catheters were removed under sonographic control. In 10 cases duplex sonography was carried out within 24 h after removal of the catheters. The data of 63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In 40 patients (63.5%), thrombi of varying extent were present in the jugular vein.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rombus formation and the basic disease, duration of cannulation, the type of catheters used, and the mode of heparinization (therapeutic vs. low-dose). Local inflammation signs and local hematoma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p < 0.01) in patients with thrombus formation. Duplex sonography lends itself as a valuable diagnostic tool in the diagnosis of thrombus formation in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after removal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Sonographic examinatio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ll long-stay patients at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n who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re inserted repeatedly via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经皮颈内静脉长期置管的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置管术后情况、导管的使用情况、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透析充分性评价等。结果(1)实施颈内静脉长期置管18例次,其中3例为重新置管,置管成功率100%。(2)导管相关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置管处局部渗血;1例出现导管出口感染,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患者出现导管血栓形成;2例诊断导管纤维鞘形成;1例因人为损坏出现导管破裂。经过相应处理后均使问题得到解决。(3)导管使用期限:本组患者长期导管使用时间为4~41个月,除1例死亡(原因为脑出血),3例为重新置管,余患者仍继续使用。(4)透析充分性评价:15例患者平均尿素下降率为72%,平均尿素清除指数达1.54。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老年血透患者,使用颈内静脉长期导管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置管及导管护理技术、加强健康宣教,能延长导管使用年限,减少导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上3种常用血管替代物人体内移植后的变化。方法:临床获取因治疗需要而取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早期植入的Gore-Tex管道、牛颈静脉管道和同种带瓣管道标本,通过对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切片HE染色、Masson染色、Verhoeff弹性纤维染色以及特异性细胞标记物(α-SMA、calponin、V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移植物植入人体后的变化。结果:Gore-Tex管道移植后原管道未降解,管道壁中无细胞长入,管腔内形成假膜,其中假膜富含胶原纤维,无弹性纤维,散在α-SMA+细胞和calponin+细胞。牛颈静脉管道移植后,原管道未降解,管道壁中无细胞长入,管腔内可见假膜,假膜较厚,富含胶原纤维,但存在特殊排列的弹性纤维,弹性纤维所在区域聚集α-SMA+细胞和calponin+细胞。同种带瓣管道移植后,管道近乎全层钙化,仅残留浅薄的内膜,内膜表面光滑,无假膜形成,可见VE-cadherin+内皮细胞层及残存的平滑肌细胞。结论:Gore-Tex管道和牛颈静脉管道难以降解,且不具备生长性,远期易出现管道狭窄;同种带瓣管道移植后无假膜形成,但易出现钙化,限制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