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春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2,6(7):970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并对治疗前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率上肢达47.5%,下肢达60%;有效率上肢达95%,下肢达97.5%。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并对治疗前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率上肢达47.5%,下肢达60%,有效率上肢达95%,下肢达97.5%,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遗症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偏瘫、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失语等症状。针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采用体针配合头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60例,总有效率97%,显效率30%,痊愈5例。治疗上取阳明经和一些阴经穴位为主。强调了头针、电针在脑卒中后遗症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偏瘫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病人治疗均从起病后48h开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针灸治疗基础上采用偏瘫治疗仪进行理疗,对照组常规药物、针灸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价。结果经FMA评价: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偏瘫治疗仪对脑外伤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灭滴灵治疗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及咽喉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及咽喉炎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在我科化疗病人出现的较严重口腔溃疡及咽喉炎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用灭滴灵治疗的对照组效果比常规治疗方法无论是对口腔溃疡,还是咽喉部疼痛均有较显著的效果。结论灭滴灵是对治疗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及咽喉炎有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灭滴灵湿敷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褥疮的疗效方法.方法将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清创、消毒、灭滴灵湿敷、包扎、配合微波治疗仪辐射治疗.对照组:常规外科无菌换药处理创面.结果灭滴灵湿敷配合微波治疗仪辐射治疗治愈19例、有效2例.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缩短,平均为(9.63±1.15)天,对照组为(22.13±2.75)天,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灭滴灵湿敷配合微波治疗仪用于褥疮的治疗和护理,具有起效快,疗效高,操作简便,能缩短褥疮治愈时间,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康复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19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组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及维持性康复,对照组仅给临床常规治疗,分别于第1~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两组进行单盲评定。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用Barthel指数评分,神经缺损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结果:康复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康复组比对照组减少更显著(P<0.001),一年后这种差异依然存在。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维持性康复能影响远期疗效,有助于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循环障碍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7/10万人,全国每年发病人数逾150万人,致残率高达86.5%[1]。在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首次发病或复发[2],40%的患者会留下轻度功能障碍,15%-30%的患者会留下重度残疾,脑卒中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成为首要的致残原因[3]。脑卒中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10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行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效果更显著,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4、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影响.方法采用针灸、神经促进技术、心理治疗、医疗体操、作业治疗等方法对6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另65例作对照,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三级平衡评价、步行功能评价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肢体功能、ADL、平衡、步行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早日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渐趋年轻化,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许多学者对脑卒中早期的规范化治疗的关注,卒中所致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整个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739-3740
目的观察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结果研究组出院时NHI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9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临床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具有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康复治疗计划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探讨恢复期不同康复治疗计划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 45例发病在 2周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 (2 3例 )和对照组 (2 2例 ) ,康复组又分为康复A组 1 1例 (住院系统康复治疗 1 2周 )和康复B组 1 2例 (住院系统康复治疗 4周后出院由治疗师上门指导家庭康复训练 8周 )。采用Fugl Meyer法、Barthel指数法于治疗前及治疗 4周和 1 2周后评定各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前各组Fugl Meyer及Barthel积分相近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治疗 4周和 1 2周后 ,康复组Fugl Meyer及Barthel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治疗前和治疗 4周后康复A组和B组的Fugl Meyer及Barthel积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治疗 1 2周后康复A组Fugl Meyer值明显高于康复B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而两组Barthel积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改善ADL能力 ,恢复期继续给予至少 8周家庭指导康复训练则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并可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及利用可用的资源 ,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197-3199
针对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的67例患者,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4例,对照组3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采用单一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可以阻断其它激动剂通过释放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因此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抗郁Ⅲ号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方抗郁Ⅲ号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抗郁Ⅲ号,对照组加用路优泰片,治疗56d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和MESS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论抗郁Ⅲ号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