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 评估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清抗利尿激素(AVP)的水平.方法 分别测定28例中度颅脑损伤、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17名健康志愿者血清中AVP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差异.结果 中度、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和健康志愿者血清中AVP水平(pg/ml)分别为:20.3±5.0、48.2±7.3和2.2±1.1.重度颅脑损伤后血浆中AVP含量明显高于中度颅脑损伤组(P<0.01),中度颅脑损伤组高于健康者组(P<0.01).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清AVP水平升高,AVP水平和GCS评分呈负相关,提示AVP的测定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爱国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2):89-9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病人发生低钠血症的病因及预治措施。方法 随机对75例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分别于伤后1d、7d、14d、21d对血浆抗利尿激素(ADH)进行测定,对43例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病人血浆中ADH、BUN、Cr及24h尿钠进行测定,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1d、7d、14d三组中ADH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第21天病人ADH含量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病人中,应用脱水药组血ADH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ADH与血浆中Na^ 浓度无相关性(r=0.20);停用脱水药出入量平衡组及停用脱水药,但出量大于入量组病人血浆中ADH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前者血浆中A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血Na^ 浓度呈负相关(r=-0.67),后者血浆中AD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血Na^ 浓度呈正相关(r=0.87)。三组低钠血症病人24h尿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DH在颅脑损伤不同时期低钠血症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营养性低钠血症是导致颅脑损伤发生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SIADH、CSWS、外伤性尿崩是其重要原因,而脱水药的应用是导致早期颅脑损伤低钠血症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 1 0年收治的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 6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均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低钠血症 ,低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之比 >1 ;治愈 5例 ,死亡 1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不同于低钠血症 ,早期诊治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收治的11例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首先按真性失盐常规补钠治疗,2~3 d后血钠不回升或继续降低,补钠量与失钠量相当,考虑为SIADH,改为限水、限钠治疗.结果:11例颅脑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均具有以下临床特点:低钠血症、低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之比>1.治愈10例,死亡1例.结论: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不同于低钠血症.早期诊治能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6.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SIADH)是颅脑损伤严重而又少见的并发症。我科自 1993年 1月— 1999年 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并发SIADH患者 12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患者 ,占同时期颅脑损伤的0 .48% ,其中男 10例 ,女 2例。年龄 36~ 71岁 ,平均 5 8.6岁。病程 3~ 42d ,平均 18.2d。本组 12例高峰期的临床表现为 :纳差 12例、呕吐 3例、神志淡漠 8例、嗜睡 3例、昏迷 1例 ,肌张力减退 10例 ,浅反射消失 8例、肌腱反射消失 5例。1.2CT检查 本组患者伤后均经CT检查 1~ 4次 ,其中脑挫裂伤 7例 ,脑…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6年3月~2003年9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患者2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机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颅脑损伤并发SIADH资料。结果15例颅脑损伤合并SIADH均具有低血钠、高尿钠、低血浆渗透压、红细胞压积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尿比重升高不明显的特点;治愈14例、死亡1例。结论颅脑损伤并发SIADH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不同于低钠血症,早期诊治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早期补充浓氯化钠组和常规补液组,早期补浓氯化钠组107例采取电解质钠离子低于135 mmol/L时予3%浓氯化钠500 ml/d治疗,对照组131例采取常规补充生理需要量治疗,治疗后统计分析2组之间治疗结果差异.结果:早期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发生低钠血症的因素。方法 :回顾 40 8例颅脑损伤住院时间 >5天的患者 ,根据病情每天或隔天复查电解质。随机抽取GCS <12分的颅脑外伤 15例在禁食期间 ,测 2 4小时尿钠时补钠量。结果 :40 8例中发生低钠血症 69例 ( 16.9% )。在 48小时内发生低钠血症 16例 ( 2 3 .2 % )。在其禁食期间补钠量明显小于失钠量 ,多数病人为等渗性脱水。结论 :颅脑损伤后 2天内出现的低钠血症多数为一过性的 ,经处理即能恢复 ;颅脑损伤越重发生低钠血症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脂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加强医疗病房(ICU)215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其中106例同时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将重型颅脑损伤组各血脂水平分别与中型颅脑损伤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结果重型和中型颅脑损伤组血清TC、TG、LDL-C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46例,存活52例,死亡组血清TC低于存活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血脂明显降低,提示在颅脑损伤急性期低TC、低TG和低LDL-C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研究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60例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与诊治方法.结果本组60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者42例,其中40例血钠转归,2例死亡;脑性耗盐综合征者18例,其中17例血钠转归,1例死亡.结论及早诊断导致低钠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尽早对症治疗,能有效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血钠转归率,减少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过确诊的1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将存在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变化的88例患者进行格拉斯哥GCS评分,分型后确定三类患者,分别按每类患者情况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方式进行相应治疗.比较经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于伤后不同时间的T3和FT3水平以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以及GOS评分情况.结果 以整体水平而言,治疗组和对照组T3和FT3呈现上升恢复趋势.治疗组恢复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3和FT3于7d和14d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死亡率和致残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在GOS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因急性颅脑损伤而致甲状腺素水平发生下降的患者,给予甲状腺素片治疗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实施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县级医院均可进行.因此,该疗法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黄顺忠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6,18(3):333-335
对800例急诊科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并探讨其急诊处理。其中车祸伤520例,占65%,中重型颅脑损伤553例,占69.3%。认为急诊科颅脑损伤病因构成以车祸为主,具有发生率最高、病情最严重、病死率最高的“三最”特点,并认为全面的病情判断和有重点的抢救措施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以GCS评分分组(20例GCS≤12分患者为中、重型颅脑损伤组、16例GCS>12分患者为轻度颅脑损伤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患者19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脑脊液和血清的ET-1浓度。结果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高于轻度损伤组( P <0.01)和对照组( P <0.01);轻度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01)。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脑脊液ET-1浓度高于轻度损伤组( P <0.01)和对照组( P <0.01);轻度颅脑损伤组脑脊液ET-1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05)。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ET-1浓度高于脑脊液( P <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ET-1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5例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院体检正常的36例成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情况将患者分为重型组、中型组以及轻型组,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分析血清BDNF水平与伤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重型组、中型组伤后各时间点及轻型组伤后7天、14天BDN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重型组比较,中型组、轻型组伤后1天、7天、14天的血清BDNF水平均升高(P<0.05);轻型组患者伤后1天、7天、14天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P<0.05)。轻、中、重型患者组内不同伤后时间点的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在不同伤后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伤后1天、7天、14天血清BDNF水平与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0.751、0.673、0.727,P<0.05),与伤后3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0.510、0.491、0.573,P<0.05)。结论不同伤情及预后颅脑损伤者血清BDNF水平不同,可作为临床上对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情况的早期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近4年收治的962例重型颅脑损伤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死于MOF 36例(死亡率78.26%),死亡率随着功能衰竭的器官数量增多而增高,4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100%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死亡率高.强调对MOF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治疗上的统筹兼顾,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及合并伤的急诊临床特点和救治方法.方法 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及合并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男84例,女16例,男女之比5.2:1.手术治疗83例(83%),共计136处,非手术治疗17例(17%).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临床治愈41例,轻残5例,重残3例,死亡51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及合并伤病人伤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急诊救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为专科手术治疗提供积极的基础生命支持,以及合理的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的时机及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9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早期气管插管,给予间歇正压通气加呼气末正压通气10~15 cmH2O(1 cmH2O=0.098 kPa),潮气量10~12 mL.kg-1,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呼吸频率(BR)、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aO2、PaCO2、HR、BR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气管插管能够更好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症状,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