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儿童个性特征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个性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艾林克个性问卷(EPQ)对本市三所小学的419名6-11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男童个性特征与行为问题无显著相关。有行为问题的女童有神经质、精神质倾向。结论:个性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有性别差异。女童个性特征与行为问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个性特征与早期问题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得出个性特征与问题行为的早期征兆群密切相关,其决定系数为40.2%,以N和P高分、L和E低分为主要特征。个性特征对早期问题行为作用的重要程度以全量表的N特征居首位,依次为P、L和E。但在单项心理偏移倾向上,其首要位次稍有不同,对人关系不适应项和情绪不稳定项以P为首位,学习不适应项N为首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蒙族行为儿童的个性特征,对115名行为儿童和随机抽取133名正常儿童进行艾森克个性测查,行为组N、P和L三项量表较常模高。行为组和对照组比较,N、P和E三项量表,行为组比对照组高,而L量表对照组较行为组为高。说明行为儿童外向型和不稳定性格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4.
个性特征决定了美容者的美容行为,不同的气质类型性格不知所云 征以及能力差异使个体在美容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质。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遗尿症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功能性遗尿症儿童的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少年 )对 4 8例功能性遗尿症儿童 (遗尿组 )及 5 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遗尿组E量表分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处理差异显著性(P <0 .0 1) ,N、P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5 )。L量表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功能性遗尿症儿童具内倾、不稳定、精神质的个性特点。提示对遗尿症儿童应早期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1997年及2009年儿童的行为问题,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发展与变化。方法对我院心理门诊1997年104例和2009年139例6~11岁智力正常、因行为问题就诊的患儿,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9年患儿与1997年患儿比较,其行为问题在总分及内向性和外向性行为分值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童12年前后焦虑(9.76±4.63vs.6.76±1.96)、强迫(9.33±1.37vs.10.25±3.24)、攻击(25.99±5.76vs.21.42±1.98)和违纪(11.12±2.63vs.10.75±4.70)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女童12年前后抑郁(10.60±1.52vs.8.71±0.90)、多动(12.50±2.12vs.9.60±2.82)、体诉(12.50±2.12vs.8.00±4.24)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时期儿童行为问题呈增加趋势,男童表现在焦虑、强迫、攻击和违纪行为,女童表现在抑郁和体诉行为。应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儿童行为问题与营养关系,对包头市241名儿童进行了营养水平和儿童行为研究,儿童膳食中蛋白质,维生素B1、B2、C及锌、钙、铜摄入量不足,与儿童体内营养素水平相符;广泛性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6.15%,儿童行为问题与锌、铁、维生素B2、B1、C及铜呈负相关关系,与钙、铬呈正相关关系,并经F检验有显著性, 分裂 样表现与8种营养素均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浙江省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法 选用Rutter行为评定量表分别对农民工小学689人、城市小学742人和农村小学725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定。结果 不同生源学校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显著,其中农民工小学、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学校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4%、19.5%和11.0%,家庭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5.8%、8.8%和16.3%;三类人群行为问题构成中学校行为问题以城市小学N行为居多,家庭行为问题则以农村小学N行为居多;无论男童或女童,不同生源学校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不同生源的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农村与农民工小学比较接近,与城市差异明显。应重视城市农民工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P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相关数据并分析其关系。结粜: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11.26%。在家庭环境量表10个分量表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与中国常模相比,除亲密度、成功性和宗教道德观3项外,其余7项均差异显著。中国常模与对照组相比也有7项差异显著。儿童行为问卷总分与家庭环境量表的知识性、成功性和组织性分量表呈负相关,与父母文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家庭成员间缺乏帮助和支持,情感交流的低表达。经常处于矛盾状态,对知识和成功的渴求性差。家庭活动中责任不明确以及父母文化程度低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心理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由父母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芜湖地区6 381名3~16岁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5.25%,三县儿童的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市区;市区儿童家庭的亲密度等八项因子分显著高于三县,而矛盾性显著低于三县;较家庭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相比,家庭的矛盾性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余较为密切的有知识性、组织性、亲密度。结论:精神环境良好的家庭,其子女行为问题较少,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冲突越多,其子女的行为问题亦越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中生个性与行为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与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济宁市1782名11~16岁初中学生进行个性及行为测查。结果倾向内向、情绪倾向不稳定、高精神质和低掩饰性的初中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个性特征的学生(P〈0.01);初中生个性不同产生的行为问题不同。结论初中生个性与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0~11岁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父母养育方式及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2名行为问题儿童和5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结果行为问题组内外向(E)分低于对照组[(42.62±13.08)分vs(48.90±13.41)分,P<0.01]、稳定性(N)分高于对照组[(54.15±9.87)分vs(47.20±9.04)分,P<0.01]。行为问题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FF1、MF1)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FF2、MF4)、拒绝否认(FF5、MF3)、父母的干涉保护(FF3、FF6、MF2)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t=2.976~3.936,P<0.01)。父母的偏爱因子(FF4、MF5)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儿童的抑郁、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及行为问题总分呈现负相关(FF1与社交退缩除外)(r=-0.181~0.360),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FF3、FF6、MF2)、拒绝否认(FF5、MF3)、惩罚严厉(FF2、MF4)与儿童的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及行为问题总分均呈正相关(FF2与抑郁、MF2与社交退缩除外)(r=0.172~0.350),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儿童的体诉呈正相关(r=0.190~0.247)(P<0.05、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呈现负相关、与儿童的内外向呈现正相关(P<0.01)。结论10~11岁行为问题儿童与正常组儿童存在个性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某些不恰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格与健康行为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芳 《医学教育探索》2008,7(8):800-801
从人格与疾病关系入手,介绍有关人格与健康行为的理论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症的人格特征.方法:对55抑郁症患者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A型行为问卷(TAB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并对83例正常人评定了TABP.结果:抑郁症患者的A型行为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抑郁症患者EPQ的N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抑郁症患者的A型行为总分、TH因了分与HAMD及HAMA总分呈显著正相(P〈0.05或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A型行为特征与抑郁的严重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负性情绪的关系.方法 2015年1-12月应用Herth希望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希望水平、人格特征及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肝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质及抑郁、焦虑的关系.根据EPQ中E-N维度评分将患者分为内向-情绪稳定型(n=34)、内向-情绪不稳定(n=38)、外向-情绪稳定型(n=30)及外向-情绪不稳定(n=26).结果 内向不稳定型、内向稳定型患者Herth希望水平总分低于外向稳定型及外向不稳定型,而SAS评分、SDS评分高于外向稳定型及外向不稳定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单因素分析可知,原发性肝癌患者Herth希望水平总分与EPQ中P维度、N维度、SAS、SDS评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及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密切的关系.护理人员在关注肝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同时,应全面评估患者人格特征,从而制定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和人格诊断问卷(PDQ-4+)对29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t检验、皮尔逊相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AHRBI各因子与PDQ-4+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48,P〈0.05)。(2)偏执型、分裂性、分裂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抑郁型等人格障碍阳性大学生组的健康危险行为[(1.57±0.44)分,(1.63±0.52)分,(1.54±0.40)分,(1.78±0.73)分,(1.54±0.41)分,(1.62±0.41)分,(1.61±0.41)分,(1.54±0.37)分]均高于相应阴性组[(1.37±0.24)分,(1.38±0.26)分,(1.37±0.26)分,(1.38±0.25)分,(1.37±0.25)分,(1.35±0.22)分,(1.35±0.21)分,(1.38±0.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格障碍与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健康危险行为具有不同的人格障碍易感性。  相似文献   

18.
潜水员防御机制与个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潜水员的防御机制和个性特性,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对414名海军潜水员进行团体测验。结果:潜水员主要应用成熟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分以期望最高,升华次之,但压抑偏高,幽默偏低;防御机制与个性之间相关显著。结论:潜水员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高,受个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灾难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程度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替代性创伤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86名参加汶川地震的唐山灾难救助者进行调查,所有数据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不同性别的救助者在情绪反应得分[女(20.03±4.92)分;男(15.09±3.93)分]、行为反应得分[女(16.43±4.49)分;男(12.11±2.57)分]、认知反应得分[女(10.27±3.28)分;男(8.29±2.81)分]、生活信念得分[女(14.17±3.53)分;男(11.20±3.37)分]、生理反应得分[女(21.23±5.31)分;男(17.32±4.80)分]及替代性创伤总分得分[女(82.70±17.74)分;男(64.00±12.49)分]上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2)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在是否接受过灾难救助培训、是否有过灾难救助经历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3)出现替代性创伤反应的救助者在N量表得分上高于无替代性创伤的救助者(P<0.01).结论 灾难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受培训和经历影响;情绪稳定性高的人更适合参加灾难救助工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nd personality in trauma helpers. Methods Questionnaire about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nd Revise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hort for Chinese(EPQ-RSC)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a random sample of 86 trauma helpers in Wenchuan earthquate region from Tangshan. And all the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 scales will be dealt with by the software SPSS11.5. Results ( 1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n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of trauma helpers in emotional reaction( famale :20.03 ± 4.92; male: 15.09 ± 3.93 ), behavioral reaction ( famale: 16. 43 ± 4. 49;male: 12.11 ± 2.57 ), cognitional reaction( female: 10.27 ± 3.28; male: 8.29 ± 2.81 ), faith of life ( famale: 14.17± 3.53; male: 11.20 ± 3.37 ), physiological reaction ( female: 21.23 ± 5.31; male: 17.32 ± 4.80) and the total core of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famale: 82.70 ± 17.74; male: 64.00 ± 12.49) (P<0.01).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of trauma helpers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of trauma help (P < 0.05 ). ( 3 ) Comparing to helpers of non-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the helpers of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were high in N scale questionnaire (P< 0.01 ). Conclusion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of trauma helpers are affected by sex,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of trauma help. The best choice of trauma helper is steady emotion person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