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微生态与胆汁酸代谢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1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57例健康婴儿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婴儿粪便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定量检测DNA-A260、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值比值(B/E值)。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肠道微生态指标及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评估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B/E值与TBA指标间相关性。观察组患儿根据是否发生肝硬化分为肝硬化组和无肝硬化组,比较组间肠道微生态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微生态指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TBil、DBil、ALT、AST、ALP、GGT、血氨、TC、大肠杆菌数量、TB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DNA-A260、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B/E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B/E值与TBA水平具有负相关(r=-0.838,P<...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活血清解灵对胆汁淤积性肝病大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组、活血清解灵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以α-异硫氰酸萘酯(ANIT,100 mg/kg)灌胃1次,制备胆汁淤积性肝病模型。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组予0. 023 g/kg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活血清解灵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4. 1、8. 1、16. 2 g/kg活血清解灵连续灌胃给药4 d。第5天进行胆管插管手术留取胆汁,通过LC-MS/MS测定各组大鼠胆汁中18种胆汁酸的含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牛磺胆酸钠转运蛋白(NTC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胆汁中各胆汁酸成分浓度均下降(P均<0. 05),仅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浓度增高(P <0. 05),血清中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含量增高(P均<0. 05),肝组织中NTCP含量降低(P <0. 01);与模型组相比,活血清解灵高剂量组胆汁中去氧胆酸(D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牛磺猪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4.
胆汁酸由肝脏产生,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胆汁分泌受阻时,血清和肝脏胆汁酸浓度上升,进而导致肝损害。尽管过去对于胆汁酸导致肝损害有过很多研究,但是其导致肝损害的分子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在本文中,我们总结了胆汁酸导致肝损伤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在病理条件下,胆汁酸诱导肝细胞损害是通过处于应激条件下的肝细胞诱导炎症反应而发生的。本文主要聚焦胆汁酸如何诱导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进一步诱导相关免疫细胞的聚集,以及基于对这些病理基础的认识,他们探讨了可能对胆汁淤积性肝损害有潜在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ILl)患者87例,其中23例呈胆汁淤积性肝病(CLD)表现,不伴有胆汁淤积症的慢性DILI患者6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在23例CLD患者中,肝细胞型11例、胆汁淤积型7例、混合型5例,在64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型50例,胆汁淤积型4例,混合型10例,两组临床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起两组发病的药物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例CLD患者血清GGT和ALP分别为【430.7(156.00,1142.00)】U/L和(285.07±131.52) U/L,显著高于64例DILI患者的【111.5(18.00,185.60)】U/L和(140.28±101.36) U/L(P<0.05);两组血清ALT、GGT、ALP和TBIL复常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兼具肝脏炎症和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经积极治疗后近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以慢性炎症、胆道损害和肝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延缓疾病进展和根治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与衰老胆管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关,以胆管细胞为病变靶点的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表型具有潜在破坏性,可招募免疫细胞导致持续的慢性炎症、免疫反应和纤维化改变。本文结合现有研究结果,阐述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在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潜在分子机制,探讨抗衰老治疗策略的潜在价值,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病机制的了解,同时也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荣肝合剂对ConA诱导慢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ConA)诱导转基因小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转基因小鼠7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DDB)组、茵陈组、茵陈蒿汤组、荣肝合剂组。正常组小鼠尾静脉注射PBS溶液0.3mL,其他各组按ConA 12μg/gwt尾静脉注射造模,每周1次,连续6周,制备慢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和正常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各治疗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4周,末次药后24h,检测血清中ALT、AST活性;测脏器重量指数;肝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①酶学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均可以降低血清ALT、AST的水平,茵陈蒿汤组、荣肝合剂组的降酶作用和联苯双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模型组比较,荣肝合剂组及茵陈蒿汤组肝组织纤维增生及细胞坏死较轻(P〈0.05)。③脏器重量指数变化:与模型组相比,除茵陈组外,各治疗组胸腺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0.01)。结论中药复方荣肝合剂对ConA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和解毒中心,能够分解代谢营养物质和毒性物质,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肠道是机体防御的最前线,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与肝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肠-肝轴(gut-liver axis),肠道中的营养成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而肝脏中的物质通过胆道系统排泄入肠道。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肠粘膜屏障、细菌移位和胆汁酸代谢是肠-肝轴的关键特征[1]。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肠道中有害物质增加,有益物质减少,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来源的细菌产物和代谢物可暴露于肝脏,通过肝-肠循环诱发肝细胞损伤和肠道炎症的发生,并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而肝病的进展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失调,最终导致肝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疗效确切[1-6]。本研究观察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吴银霞  傅青春 《肝脏》2012,17(8):583-586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CP)和药物性胆汁淤积是获得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两个重要类型.ICP与雌激素和黄体酮代谢产物有关,代谢产物通过一种间接机制抑制胆盐输出泵(BSEP)起作用.此外,多药耐药蛋白3(MDR3)和BSEP的遗传多态性,以及决定两者基因转录的法尼醇X受体(FXR)都与ICP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现有研究对胡桃苷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中的治疗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关注.目的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high fatty diet, HFD)小鼠模型评估了胡桃苷在NAFLD中的治疗效果.方法C57B L/6小鼠分为标准饮食组、H F D组、胡桃苷低、中和高剂量治疗组.给药方案结束后,采集小鼠血样和组织(肝和小肠)进行生化及组织学测定.结果胡桃苷抑制了HFD诱导的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肝脂质沉积,并降低了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胆固醇含量以及葡萄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值.胡桃苷显著改善了HFD引起的代谢损伤,增加了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及其下游调节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的m RNA水平,并且提高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磷酸化水平和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的m RNA水平.此外,胡桃苷还减少了肝脏炎症,恢复了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FITC-dextran通透性下降和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表达增加).结论胡桃苷可恢复NAFLD引起的脂肪变性、减少肝脏炎症、恢复葡萄糖稳态和改善肠道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建立操作简便、耗资低廉、实用并能更客观模拟临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sm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小鼠模型.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56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n=14)、假手术组(n=11)、模型组(n2=22)和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AMCA)药物组(n=9).皮下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小鼠,暴露其左侧的颈外静脉,模型组注入自体血栓栓子,栓子则会顺血液循环栓塞肺动脉,从而造成急性肺栓塞.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自体血栓栓子注入.AMCA药物组仅腹腔注射药物.正常组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首次注栓1、2、3周后重复上述麻醉和注栓实验步骤,左、右颈外静脉交替使用.第6周测量各组小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计算右心室肥大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并取肺组织进行后续病理学实验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肺表面以及肺内的一系列病理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肺组织和肺血管结构的变化来判断造模成功与否.结果 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RVSP明显升高[(19.96±0.57) mmHgvs (17.18±1.17) mmHg,(16.73±0.61) mmHg,P<0.05或P<0.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及AMCA药物组相比,模型组小鼠RVHI明显增加(29.60%±1.69% vs19.55%±1.16%,19.80%±1.09%,18.07%±o.61%,P值均<0.001).模型组小鼠肺动脉均有形态学变化,其中以远端细小动脉改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血管中膜平滑肌层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明显缩小,部分管腔近乎闭合;肺中可见肺间质增厚,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部分远端肺动脉中发现有大量红细胞聚集,可能是由于继发血栓的形成;栓塞较多部位可见肺泡融合或膨胀不全,肺泡壁充血、水肿.假手术组及AMCA药物组小鼠未见明显血栓栓塞,肺泡结构完整,肺泡及肺泡间隔内未见出血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 用自体血栓栓子反复多次输注可成功诱导小鼠CTEPH形成,用该方法构建模型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温韬  赵金垣 《肝脏》2008,13(2):160-161
中毒性肝损伤是指药物、外源性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临床常见。有资料表明,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占所有黄疸住院患者的15%~25%,或“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0%以上,在老年患者中,中毒性肝损伤的比例更高,可达40%以上。患者同时伴有慢性嗜肝病毒感染(如HBV、HCV等)或某种代谢性肝病时易误诊。目前对中毒性肝损伤的确切发病机制还知之甚少,临床上亦缺乏特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应激可能是中毒性肝损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正>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泌障碍,胆汁不能主动经胆小管排至肠管,在肝内淤积,返流入血,引起一系列器质性损害、代谢失调、功能紊乱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黄疸长期不退、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伴有血清胆红素、胆盐、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增高。胆汁淤积性肝病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如病毒、药物、酒精、自身免疫、机械梗阻(如肿瘤、结石)等~([1])。本文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20小鼠,构建小鼠NAFLD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H) 和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基因变化。结果 10只NAFLD模型小鼠肝细胞排列不整齐,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NAFLD模型小鼠血清TG和TCH水平分别为(0.63±0.13)mmol/L和(7.23±0.7)mmol/L,显著高于10只对照组[(0.28±0.06)mmol/L和(2.78±0.6)mmol/L,P<0.001];在实验24 w末,NAFLD组小鼠肝组织FAS 和SREBP-1 mRNA水平分别为(3.9±1.1)和(1.8±0.7),对照组则分别为【(1.0±0.3)和(1.0±0.4),FAS: t = 6.231, P<0.001; SREBP-1: t =2.431, P =0.035】,差异显著,而NAFLD组小鼠肝组织ACC mRNA水平为(1.2±0.5),与对照组【(1.0±0.4), t=0.765, P=0.462】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显著上调,为进一步研究NAFLD的发生发展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石永党 《肝脏》2012,(2):138
[据J Hepatol 2011年9月报道]题:慢性间歇性缺氧:呼吸新鲜空气与NAFLD的发病机制(作者Lemoine M等)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OSA)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肥胖者均较常见,因此,OSA与NAFLD的关系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最近,法国学者Lemoine等进行了一项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评估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斑块成分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周脂素和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的影响,探讨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3只6~8周龄小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13周后,待其形成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1只。继续高脂喂养,并按体重比折算给予小鼠临床推荐剂量的相应药物治疗13周,处死动物,检测血脂,取心脏和主动脉,每只小鼠均取主动脉根部的4个切面,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观察并计算各组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内脂质核心大小,脂质成分与胶原成分比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周脂素和CD36 mRNA的表达。结果给药13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内脂质核心面积以及脂质成分与胶原成分比值明显减小(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1)。而主动脉内周脂素和CD36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临床推荐剂量上,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可通过改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斑块内部成分,尤其是减少斑块内脂质含量来起到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周脂素和清道夫受体CD36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HB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