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交联固化时间对利多卡因水凝胶贴剂的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体外释放度等的影响.方法 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黏性评价指标,采用桨碟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用计算相似因子f2值比较释放度,以水凝胶溶胀率和弹性模量E'分析其内部结构和成型机理.结果 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在交联固化前7d迅速降低,之后趋于稳定;利多卡因的体外释放度、水凝胶溶胀率和弹性模量E'随着交联固化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再趋于稳定.结论 交联固化的初始7d为快速反应期,对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体外释放度的影响较大.交联固化7d之后,凝胶交联网络基本形成,水凝胶贴剂的质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盐酸丁螺环酮贴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紫外法进行定性鉴别,以初黏力、持黏力和剥离强度为指标控制黏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含量均匀度、释放度进行测定。结果3批测试样品显示,紫外光谱鉴别在237和30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初黏力为9号钢球全部在测试段黏住,持黏力为(647.00±7.81) s;剥离强度为(0.57±0.01) kN•m 1,含量均匀度(7.00±3.17)%,6 h平均累积释放量(91.36±3.06)% 。结论该检测方法科学、合理,操作灵敏、准确,可用于该药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优化吴茱萸碱水凝胶贴剂的处方并考察其影响因素,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设计正交试验,考察水凝胶骨架材料Viscomate NP-700,交联剂甘羟铝,增黏剂聚维酮K-90及促渗剂丙二醇对吴茱萸碱水凝胶贴剂质量的影响,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和12 h累积透皮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优处方。对其黏附性能、含量均匀度、释放度等指标进行考察。结果:当Viscomate NP-700、甘羟铝,聚维酮K-90和丙二醇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6%,0.2%,0.1%,7%时,吴茱萸碱水凝胶贴剂性能较优,24 h累积释放率达96.28%。结论:吴茱萸碱水凝胶贴剂处方工艺稳定,合理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4.
以凝胶贴剂基质的初黏力、剥离强度、内聚力和综合物理性能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筛选并优化了空白基质中各成分的种类和用量。结果表明,外用中药复方凝胶贴剂的空白基质优化处方为聚丙烯酸钠NP700 6.14%、聚丙烯酸钠N500 4.06%、甘羟铝0.21%,甘油24.05%。照优化处方制备的贴剂外观光滑细腻,成形性、黏弹力良好。  相似文献   

5.
仓惠  任丽莉  陈国广  刘雅娟 《中国药房》2013,(45):4250-4252
目的:制备奥昔布宁透皮贴剂,并对其体外透皮性进行研究。方法:以奥昔布宁为主药,聚丙烯酸树脂E100为辅料,制备奥昔布宁透皮贴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渗透促进剂(3%、5%氮酮,5%、10%、15%三醋酸甘油酯,5%、10%肉豆蔻酸异丙酯)对奥昔布宁透皮贴剂的稳态透皮速率(z)的影响,选出最佳渗透促进剂;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上和初黏力、持黏力为指标.考察增塑剂癸二酸二丁酯、交联剂丁二酸用量和载药量对贴剂透皮性的影响,优化最佳处方。结果:最佳渗透促进剂为15%三醋酸甘油酯;最优处方为增塑剂25%、交联剂6%、载药量25%;制备的奥昔布宁透皮贴剂的体外为6.24gg/(cm2·h),初黏力为22号钢珠,持黏力为81min。结论:制备的奥昔布宁透皮贴剂具有良好的透皮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7,(10):1382-1385
目的:筛选吲哚美辛亲水凝胶贴剂的基质处方。方法:以外观、初黏力、柔软性、保湿性为指标,利用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筛选贴剂的基质处方,并进行验证试验和贴剂离体透皮试验评价贴剂质量。结果:优选基质处方为聚乙烯醇7.686 g、聚乙烯吡咯烷酮9.662 g、甘油19.992 g、明胶9.999 g、羧甲基纤维素钠13.997 g、卡波姆3.000 g、羟丙甲基纤维素1.500 g。所制贴剂表面平整光滑,基质均匀,色泽良好,黏附力较强,柔软性良好(失水率为11.9%);能缓慢释药48 h,离体透皮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动力学模型(R2=0.986 9)。结论:成功制得吲哚美辛亲水凝胶贴剂,其能缓控药物释放,性质良好。  相似文献   

7.
冠心膏贴片成型工艺及丹参酮ⅡA的体外释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丙烯酸酯压敏胶为基质制备冠心膏贴片。通过测定贴片的180°剥离强度和持黏力优化贴片组方,并测定了贴片中丹参酮ⅡA含量以及贴片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贴片的优化组方为:水0.24~0.30g,乙醇0.18~0.24g,丙烯酸树脂0.15g。按优化组方制得的贴片12h体外释放度24.6%,高于市售冠心膏贴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西替利嗪透皮贴剂并研究其药代动力学。方法用西替利嗪原料药及基质制备透皮贴剂,用家兔为实验动物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结果其Cmax(4.28±0.84)μg/ml,Tmax(24±5.69)h,T1/(28.34±2.67)h,AUC0→t(243.4±46.86)μg/(ml·h),AUC0→∞(248.96±31.56)μg/(m·h)。结论西替利嗪透皮贴剂能成功控释药物,且工艺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化基质处方,制备乳腺结重痛轻凝胶贴膏剂,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其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以初黏力、持黏力及综合感官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对乳腺结重痛轻贴膏的基质处方进行优化,考察凝胶贴膏的成型性。借助网络药理学,通过TCMSP、Targetnet、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检索获取该制剂活性成分和乳腺增生的作用靶点,利用Venny工具筛选交集靶点,并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KEGG和GO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Tools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正交试验优选出乳腺结重痛轻凝胶贴膏基质处方为溶胀比1∶40的卡波姆20 mL,3 g·mL-1的药液20 mL,甘油7 mL,0.1 g·mL-1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5 mL。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结重痛轻方的有效成分45个,以及活性成分与乳腺增生的交集靶点49个,包括ESR1、EGF...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制备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水凝胶贴剂,优化其处方并评价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选择NP 800为水凝胶骨架材料,甘羟铝为交联剂,EDTA为交联剂调节剂,甘油为保湿剂,制备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水凝胶贴剂,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和12 h累积透皮量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筛选出最佳处方。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透皮吸收试验,比较氮酮、油酸及薄荷脑对贴剂中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的促渗作用。结果: 优选的最佳处方为:NP 800、甘羟铝、甘油、EDTA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5%、0.3%、25%、0.15%。透皮促进剂对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有透皮作用,其中以3%氮酮的作用最显著,其促渗倍数达3.26倍。结论: 制备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水凝胶贴剂处方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压敏胶分散型贴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方法:12只家兔分为氟比洛芬巴布膏组与氟比洛芬压敏胶分散型贴剂组,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氟比洛芬透皮贴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相同剂量的氟比洛芬巴布膏与氟比洛芬压敏胶分散型贴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max分别为(5.95±0.48)和(6.11±0.45)h,Cmax分别为(16.50±2.15)和(13.52±1.52)μg·ml-1,T1/2ka分别为(2.50±0.42)和(2.64±0.58)h,T1/2ke分别为(5.76±0.37)和(6.84±1.09)h,AUC0-24分别为(124.56±12.52)和(146.86±15.98)mg·h·L-1.结论:自制的氟比洛芬压敏胶分散型贴剂与相应的巴布剂相比,具有更缓释、长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匹伐他汀的浓度,研究其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单、多剂量药动学过程.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人(男女各半),分别口服低、中、高3个剂量(1,2,4 mg)进行单剂量药动学研究,2mg剂量组继续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进行多剂量药动学研究.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匹伐他汀的浓度,并采用WinNonLin6.2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1、2、4mg匹伐他汀钙片后的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11.29±4.28)h、(13.52±5.65)h和(11.87±2.87)h;tmax分别为(0.78±0.32)h、(0.75±0.17)h和(0.93±0.31)h;Cmax分别为(15.80±7.34)ng·ml-1、(36.54±6.29)ng·ml-1和(61.32±15.09)ng·ml-1;AUC(0-48)分别为(36.46±21.86)ng·h·ml-1、(107.90±28.55)ng·h·ml-1和(187.76±62.62)ng·h·ml-1;AUC(0-∞)分别为(40.91±23.20)ng·h·ml-1、(112.97±29.08)ng·h·ml-1和(197.55±68.51)ng·h·ml-1.多剂量组口服2mg匹伐他汀后的药动学参数:t1/2为(13.07±2.16)h,tmax为(0.68±0.12)h,Cmax为(33.88±6.91)ng·ml-1,AUCss为(68.21±20.82)ng·h·ml-1,AUC(0-48)为(77.78±26.50)ng·h·ml-1,AUC(0-∞)为(82.59±26.58)ng·h·ml-1.匹伐他汀钙多次给药达稳态后,药动学参数tmax、t1/2与单次给药一致.结论:在1~4mg剂量范围内匹伐他汀的AUC(0-48)、AUC(0-∞)、Cmax均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匹伐他汀在连续多次给药后,无体内蓄积现象;匹伐他汀的体内过程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非诺贝特片与进口非诺贝特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双交叉试验设计,将24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在每个给药周期,单次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非诺贝特200 mg,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非诺贝酸的浓度,药-时数据经DAS2.1统计软件处理,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评价二者的生物等效性。结果:非诺贝特片和非诺贝特胶囊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18.5±4.3)、(19.3±4.4)h,Cmax(9.0±3.3)、(8.7±2.8)μg·ml-1、tmax(5.3±0.9)、(5.0±0.8)h、AUC0-72h(128.1±37.7)、(134.2±42.1)μg·h·ml-1,AUC0-∞(140.1±41.6)、(146.8±97.4)μg·h·ml-1。非诺贝特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72h为(91.6±3.4)%,F0-∞为(92.6±2.5)%,受试制剂AUC0-72h和Cmax的90%可信限分别落在参比制剂的90.4%~102.0%和87.2%~116.8%范围内。结论: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与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受试制剂)或兰索拉唑肠溶胶囊(参比制剂)30mg后,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和参比制剂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1.93±0.58)、(2.21±0.84)h;tmax(1.7±0.4)、(1.7±0.4)h;Cmax(1 067.49±321.71)、(1 034.72±291.14)ng·ml-1;AUC0~12(3 655.16±1 635.82)、(3 571.70±1 434.56)ng·h·ml-1;AUC0~∞(3783.13±1 691.29)、(3 735.80±1 541.56)ng·h·m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72±13.53)%.结论:2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清胃散君药黄连分煎合煎后对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平行制作3份黄连分煎与合煎的清胃散样品,用HPIE法同时测定样品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量;流动相为V(乙腈):V(O.1 mol·L-1磷酸二氢钾)=25:75,检测波长265 nm。结果黄连分煎混合后盐酸小檗碱含量为(2.261±0.252)g·L-1,黄芩苷含量为(6.738±0.292)g·L-1;清胃散合煎后盐酸小檗碱含量为(0.732±0.208)g·L-1,黄芩苷含量为(4.325±O.356)g·L-1。经方差分析清胃散君药黄连分煎与合煎对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含量的差别均有显著性影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更好地保留盐酸小檗碱与黄芩苷的含量,清胃散君药黄连建议分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染料木素(GEN)MePEG-PLGA共聚物胶束,考察其理化性质、初步稳定性及静脉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胶束,考察其形态、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动态膜透析技术考察其释药行为,并对其释药规律进行拟合;将胶束冻干品置于4℃冰箱中保存,分别于放置1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取样,考察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变化;对健康大鼠尾静脉注射GEN胶束,采用HPLC测定GEN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数据,SPSS 17.0软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备所得胶束的包封率为(84.43±2.93)%,载药量为(2.63±0.91)%,粒径为(63.75±4.12)nm;GEN胶束的释药行为最符合Weibull模型;GEN胶束冻干品6个月渗漏率为2.45%,载药量下降0.18%;大鼠尾静脉注射GEN胶束和GEN乳剂40 mg.kg 1后,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99.46±4.77)mg.L 1.h和(57.51±1.37)mg.L 1.h,t1/2分别为(7.48±1.15)h和(4.95±1.15)h,Cmax分别为(16.03±1.20)mg.L 1和(16.73±1.10)mg.L 1,CL分别为(0.36±0.02)L.h 1.kg 1和(0.67±0.02)L.h 1.kg 1。结论制备所得的GEN胶束形态规整,粒径分布狭窄,包封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稳定性良好,并且明显改变了GEN的药动学行为,使其消除减慢,同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格列齐特缓释片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3组,分别给予格列齐特缓释片30mg、60mg、120mg,同时联合阿卡波糖片150mg治疗,观察各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结果:联合治疗后,全组HbAlc从(8.8±0.75)%下降到(6.83±0.75)%,空腹血糖(FPG)从(9.7±1.86)mmol·L~(-1)下降到(6.56±0.40)mmol·L~(-1),餐后血糖(PPG)从(15.1±2.35)mmol·L~(-1)下降到(8.87±2.1)mmol·L~(-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剂量级患者治疗后HbAlc、FPG、PP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试验期间发生低血糖事件15次,与药物剂量无关。结论:格列齐特缓释片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可有效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lc、FPG、PPG水平,实现HbAlc达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介孔碳纳米粒(MCN)包载胰岛素从而实现口服缓释递药。方法 (1)制备与表征:制备包载胰岛素的介孔碳纳米粒(MCN-I),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多分散系数及Zeta电位,考察MCN-I的体外释放性能。(2)体内分布实验:按照体重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荧光标记胰岛素(FI)灌胃组(10 mg·kg-1)、介孔碳纳米粒包载荧光标记胰岛素(MCN-FI)灌胃组(10 mg·kg-1)、尾静脉注射FI组(10 mg·kg-1)和空白组(灌胃0.9%的生理盐水),每组3只。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统计大鼠心、肝、脾、肺、肾和脑的平均荧光强度。(3)体内药效实验: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4组:皮下注射胰岛素组(5 U·kg-1),MCN-I灌胃组(50 U·kg-1),MCN灌胃组(5 mg·kg-1)和胰岛素灌胃组(50 U·kg-1),每组6只。用血糖仪测定12 h内的血糖变化。结果 (1)成功制备MCN-I,包封率为(65.18±1.59)%,载药量为(20.19±1.18)%,平均粒径为(195.00±2.80) nm,多分散系数为0.24±0.01,Zeta电位为(-26.47±1.28)mV,MCN-I在盐酸溶液(pH 1.0)中2 h和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6 h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36.0±2.0)%和(70.3±3.6)%。(2)MCN-FI灌胃组和尾静脉注射FI组的心、肝、脾、肺、肾组织平均荧光强度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说明MCN可以保护FI通过口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3)MCN-I灌胃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在2 h后开始缓慢降低血糖,8 h时达到最低血糖值,为初始血糖值的(28.5±3.6)%,具有缓释降糖效果。结论介孔碳纳米粒可保护胰岛素口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有望开发成为一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口服递药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氟他胺在大鼠小肠各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其剂型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在体试验法,分别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酚红和氟他胺的浓度.结果:在体全小肠段吸收实验中,药液在体循环6h后,43.58%的药物被肠道吸收;氟他胺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10.66±2.98)%·cm-1·h-1、(10.12±3.05)%·cm-1·h-1、(10.47±3.1)%·cm-1·h-1、(10.11±3.02)%·cm-1·h-1,四个肠段的肠壁通透系数分别为:(0.587±0.208) cm2·h-1、(0.571±0.193) cm2·h-1、(0.593±0.197) cm2·h-1、(0.539±0.192) cm2·h-1;药物浓度为15.48~68.48 μg· mL-1时,小肠的吸收速率在(0.092±0.010) h-1~(0.090±0.012)h-1之间基本相似;供试药液中聚山梨酯-80的含量分别为1%、2%、5%时,肠的吸收速率分别为:(0.097±0.017)h-1、(0.078±0.012)h-1、(0.073±0.009) h-1.结论:氟他胺在大鼠肠道各部分均有吸收,且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实验范围内,药物浓度和聚山梨酯-80含量对药物的吸收速率无影响;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氟他胺在整个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两种国产布洛芬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分别给予24名男性健康受试者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布洛芬300mg,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单剂量给药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24和AUC0-∞分别为:(13.5±5.9)和(12.7±5.4) μg/mL; (5.1±1.0)和(5.5±1.5)h; (100.2±45.4)和(98.5±44.8) μg· h·mL-1;(105.7±47.3)和(103.8±47.0) μg·h·mL-1.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多剂量给药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Cav、tmax、AUCss 分别为:(14.1±5.3)和(14.9±6.4) μg/mL;(8.2±3.4)和(8.6±4.3) μg/mL;(4.8±1.0)和(4.6±0.9)h;(99.0±40.4)和(103.3±51.3) μg·h·mL-1.结论:经统计学分析,布洛芬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