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导管血栓抽吸联合冠脉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方法 对122例AMI冠脉支架置入治疗病人中的43例急性ST段抬高型AMI(STEMI)患者常规进行冠脉造影术后,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见闭塞病变近端均有大量血栓征象.先用Diver CE装置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再使用球囊扩张狭窄病变并置入支架,或抽吸后直接置入支架.观察置入支架前后TIMI血流、缺血性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并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43例病人术前冠脉造影显示IRA的前向血流TIMI0级38例,TIMI 1级4例,TI-MI 2级1例.经导管反复血栓抽吸,31例抽出不同量的肉眼血栓,抽吸后造影显示IRA的前向血流TIMI 3级26例,TIMI 2级15例,TIMI 1级2例,与术前比较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1).术后1 h内缺血性胸痛完全缓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 h复查心电图,缺血明显改善,ST段回落率>70%;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2.00±5.63)%;临床随访6个月~1年,1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42例病人无主要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等)发生.结论 STEMI患者实施PCI术前采用Diver CE装置导管血栓抽吸术可去除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提高PCI的实际成功率,该手术具有简便易行、有效且相对价格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规行急诊冠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动脉后,见闭塞病变近端均有大量血栓征象,先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再确定是否行PCI,术后观察TIMI血流、心功能、缺血性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 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血栓抽吸治疗后造影显示恢复前向血流TIMI3级18例,前向血流TIMI2级4例,观察这组病人处理梗死相关动脉后未见无复流现象、无内膜撕裂、血管开通率100%、胸痛明显缓解,抬高的ST段术后基本回到等电位线,1个月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未发生严重心功能异常。结论 在AMI患者实施PCI术前采用ZEEK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术可去除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组织的再灌注,对心功能的恢复,减少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真正提高PCI的实际成功率,该手术具有简便易行、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的即刻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21例,对其中10例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近中段完全闭塞并可见血栓影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行直接或传统支架植入治疗。未抽吸组按常规行PCI术。比较其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抽吸组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5例即刻恢复TIMI3级血流,5例为TIMI2级血流,均存在60%~90%的残余狭窄。6例采用直接支架置入术,4例行冠脉球囊预扩张后再行支架置入术,前向血流均达TIMI3级,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血管开通率达100%。观察一月内未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心功能均在原基础上有改善。未抽吸组有9例行冠状动脉球囊预扩张后再行支架置入术,2例直接行支架置入术,发生慢血流2例,术后并发心力衰竭2例。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可提高直接支架置入的机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6例,分成血栓抽吸组与直接PCI组,比较两组间2小时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TIMI3级血流、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术后1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血栓抽吸组的2小时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TIMI 3级血流、CK-MB峰值、LVEF值明显优于直接PCI组(P〈0.05),术后1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5.
徐辉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92+1748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2例,为血栓抽吸+PCI组;另48例为常规PCI组。比较两组造影结果、临床预后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血管抽吸+PCI组血栓即刻消失25例,血栓减少7例。与常规PCI组比较,血栓抽吸+PCI组ST段回落>70%者较多(75%:94%)。血栓积分显著下降[(1.5±1.0)分:(0.1±0.2)分],血栓抽吸远端血流TIMI分级显著好转[(2.0±0.6)级:(2.8±0.4)级],P均<0.05。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血栓抽吸导管是治疗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提高PCI的治疗成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减少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诊PCI术中应用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畅辉  岳黎明  宁小康 《吉林医学》2012,33(6):1260-1261
目的:观察9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采取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及直接PCI即刻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抽吸导管组34例及直接PCI组63例,比较其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使用导管抽吸血栓的抽吸组中,其中有29例患者血流马上就恢复到了TIMIⅢ级,有5例患者血流是TIMIⅡ级,但都存在60%~90%的残余狭窄,有34例植入了1~3枚的支架,术中与术后都达TIMIⅢ级血流,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有63例未抽吸组进行了直接支架置入术,发生慢血流5例,无复流2例,冠脉内推注欣维宁后恢复,术后并发心力衰竭6例。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再次介入治疗如再次PCI和CABG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可减少慢血流及无复流发生率,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58例急诊行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合并大量血栓(血栓负荷分级≥3级),均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PCI情况、PCI中用药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转归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8例(65.5%),右冠状动脉18例(31.1%),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例(3.4%)。PCI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0级53例(91.4%),1级4例(6.9%),2级1例(1.7%)。PCI后TIMI血流分级1级1例(1.7%),2级2例(3.5%),3级55例(94.8%);1例(1.7%)出现无复流,2例(3.5%)出现慢血流;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16.4±10.4);抽吸后血栓负荷分级0~2级。PCI中均使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肝素钠。住院期间死亡3例,出院后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再次入院,1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住院治疗,其余患者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结论 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PCI后无复流发生率、血栓负荷分级、住院期间及出院后MACE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导管血栓抽吸(PT)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AMI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组(PCI组)和PT+PCI组。单纯PCI组常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PTCA)后置入冠脉内支架或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PT+PCI组常规PTCA方法选择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直接送入Diver抽吸导管至病变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影消失或明显减少,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或常规PTCA方法后置入冠脉内支架。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流和心肌灌注差别,比较两组ST回落率、直接支架率,并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结果:PT+PCI组抽吸导管均通过病变,血栓抽吸后即刻血栓影消失或明显减少,前向血流恢复、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及ST回落率、直接支架率均优于单纯PCI组。结论:PT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初步观察可以改善AMI患者IRA的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9.
邓建平  刘涛  陈勇  赵景宏 《西部医学》2013,25(3):360-36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根据血栓负荷轻重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方法AMI行PCI治疗患者126例,其中术中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导管47例,未应用血栓抽吸导管7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LVEF、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O.05)。结论PCI术中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AMI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即刻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02例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 0级,且伴有明显血栓负荷影像的STEM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至前向血流恢复TIMI3级后.随机分为即刻PCI治疗组(n=52)及择期(7~10d后)PCI治疗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情况,PCI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PCI治疗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择期PCI治疗组冠脉支架植入成功率显著高于即刻PCI治疗组(100%哪86.54%,P〈0.05),且使用支架数量较少;即刻PCI治疗组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的发生率为9.62%。择期PCI治疗组无1例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PCI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69%,择期PCI治疗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迭TIMI3级血流的STEMI患者行后续择期PCI治疗比即刻PCI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栓抽吸方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5年在该院就诊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给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手术中采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所有患者在手术中使用手动抽吸导管,并将患者使用抽吸方式的不同分为3个小组:A组(单独Diver抽吸导管抽吸)、B组(单独Export抽吸导管抽吸)和C组(两种导管组合),每组各3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血流分级(TIMI)以及治疗半年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3组患者的血流分级0级的患者C组患者5例,占16.7%,其余各组在术前和术后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组合的方式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不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血栓抽吸导管在ACS急诊PCI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在ACS常规急诊PC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9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高危、极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随机分为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A组(51例),同期未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B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校正TIMI帧数(CTFC)、术后心肌呈色分级(BMG)、术后ST段抬高回落幅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无差异。结果 A组TIMI血流3级、CTFC、BMG、术后ST段抬高回落幅度及LVEF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常规急诊PCI中联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TIMI血流、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及术后心功能,但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其中35例(A组)术前常规应用替罗非班,血栓抽吸治疗后行PCI术;另外35例(B组)术前常规应用替罗非班后完成PCI术。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术后A组TIMI3级血流及心肌灌注分级(MBG)3级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vs80%,94%vs71%,P〈0.05)。A组心电图分析sumSTR≥30%者及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vs74%,(65.39±6.2)vs(45.5±11.3),P〈0.05]。A组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达峰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2±252.6)vs(332.5±218.7),(8.11±2.34)vs(14.55±4.97),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器官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发生。结论血栓负荷较重的STEMI患者急诊PCI中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和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林丛  马骏  童宗安  官学强 《浙江医学》2011,33(5):666-668,672
目的 观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 选择因STE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Thrombuster Ⅱ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的患者65例作为治疗组,以基础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影像特征相似并单纯行直接PCI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TIMI 3级血流、校正TIMI帧数、术后2 h ST段回落程度、酶峰值和峰值时间以及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 0.01).治疗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TEMI患者行直接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可减少无复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及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伟 《医学综述》2012,18(17):2930-2931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采用血栓抽吸导管)和对照组54例(传统PCI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监测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灌注显影3级和心肌染色3级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30 d内心源性死亡、30 d内再梗死以及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PCI术中采用抽吸导管能够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情况,降低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ZEEK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0例,分成血栓抽吸组与常规PCI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础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术后资料及临床1个月随访情况。结果血栓抽吸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分级及TIMI心肌组织灌注(TMP)分级、ST段回落率、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峰值均优于常规PCI组,1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常规PCI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于常规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及远端栓塞,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改善术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术中联合应用抽吸导管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评价首诊符合STEMI并经绿色通道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完全闭塞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联合应用抽吸导管,将96例患者分为抽吸导管组(n=48)和非抽吸导管组(n=48).结果 两组患者除性别外(10.4%比29.2%,P=0.021),一般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两组IRA除右冠状动脉病变分别为64.6%、39.6%,P=0.014,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CI即时TIMI血流分别为2.8±0.6、3.0±0.2,P<0.001;两组术后90 min ST回落>70%分别为72.9%、52.1%,P=0.035;植入支架类型及个数两组间无差异;未见术中出血并发症.术后1个月及1年随访,两组的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统计学差异;平均1年随访期间,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无统计学差异,但抽吸导管组有降低趋势(logRank χ2=0.266,P=0.013).平均1年随访期间发生MACE组(n=43)和非MACE组(n=53)"无复流"分别为9.3%、0,P=0.023;术中IABP支持分别为21.4%、1.9%,P=0.002;发病-球囊扩张时间分别为(3.6±2.0、2.1±1.0)h,P=0.002;Killip分级分别为1.8±1.1、1.2±0.7,P<0.001;PCI即时TIMI分别为2.9±0.3、2.6±0.7,P<0.001.结论 急诊PCI中联合应用抽吸导管能改善心肌灌注,术后发生MACE可能与"无复流"、术中IABP支持、发病-球囊扩张时间、Killip分级、PCI即时TIMI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级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为血栓抽吸加PCI治疗组(血栓抽吸组)24例和标准PCI治疗组(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住院期间血清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或心源性死亡等。结果:两组基础资料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组与对照组比较,TIMI分级及TMP分级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明显降低;ST段回落幅度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治疗6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