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α-异硫氰酸萘酯(ANIT)50 mg/kg一次灌胃,建立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灌胃后大鼠24、48、72 h肝组织中ICAM-1 mRNA表达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取大鼠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24、48、72 h肝组织ICAM-1 mRNA表达量分别为3.43±0.58、5.32±0.67、2.54±0.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5);模型组24、48 h肝组织ICAM-1 mRNA表达量分别与同一时间点的血清TB、DB、ALT、GGT水平呈正相关(Pa<0.05),模型组72 h肝组织ICAM-1mRNA表达量与其72 h时血清TB、DB、ALT、GGT水平无相关性(Pa>0.05);模型组24、48、72 h肝组织ICAM-1 mRNA表达量均与同一时间点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分级呈正相关(Pa<0.05).结论 ICAM-1在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基因表达增高,其参与了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α-异硫氰酸萘酯(ANIT)所致的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Na+-牛磺酸转运体基因(ntcp)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用40只幼年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中毒组(32只).中毒组幼鼠按100 mg/kg一次性灌服ANIT诱导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病变.观察各组在灌服ANIT后24、48、72和96 h血清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浓度,同时用RT-PCR测定肝组织中ntcp-mRNA的表达,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实验结果采用SPSS软件包分析.结果 灌服ANIT后,中毒组大鼠血清ALT、TB逐渐升高,24 h增加明显,48 h达高峰,72 h逐渐下降,96 h已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组大鼠肝组织ntcp-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48 h表达最低,72 h逐渐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IT所致的急性肝内胆汁淤积使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血清酶学改变.急性胆汁淤积肝组织基底膜ntcp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下降为机体的一种负反馈机制,可减轻胆汁淤积程度,保护肝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KB)和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1,Egr-1)在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α-异硫氰酸萘酯(ANIT)按50 ms/ks一次灌胃大鼠,建立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灌胃后24、48、72 h肝组织中NF-KB p65蛋白表达和Egr-1 mRNA表达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 模型组24、48、72 h肝组织Egr-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2.73±3.02)×10-2、(8.19±2.29)×10-2(5.79±0.78)×10-2,24、48 h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72 h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24、48、72 h肝组织NF-KB p65核表达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8.3%、26.5%、2.7%,其中24、48 h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72 h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24、48 h NF-KB p65核表达阳性细胞分级分别与同一时间点的血清TB、DB、ALT呈正相关(P均<0.05);模型组24、48 h Egr-1 mRNA表达量分别与同一时间点的血清TB、DB、ALT、CA T呈正相关(P均<0.05);模型组72 h肝组织NF-KB p65、Egr-1 mRNA表达量与72 h时血清TB、DB、ALT、GGT无相关关系(P均>O.05);模型组24、48 h NF-KB p65核表达阳性细胞分级与同一时间点的血清GGT亦无相关关系(P均>0.05);模型组24、48 h肝组织Egr-1 mRNA表达量及NF-KB p65核表达阳性细胞分级均与同一时间点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模型组72 h肝组织Egr-1 mR-NA表达量及NF-KB p65核表达阳性细胞分级均与同一时间点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分级无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 NF-KB和Egr-1在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肝组织中表达增高,与肝损伤程度相关,参予了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巨结肠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分布表达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部位肠粘膜组织内的分布表达方式。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分别对2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切除的病变段、移行段、扩张段结肠壁粘膜层及10例人正常结肠粘膜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ZO-1的分布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及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粘膜层Occludin及ZO-1沿绒毛下方连续分布;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粘膜层Oc-cludin及ZO-1蛋白数量明显减少、散乱;移行段Occludin显色程度明显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分布异常,ZO-1蛋白分布异常,显色程度略减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扩张段Occludin及ZO-1蛋白显色程度及分布与正常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病变段、移行段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异常及数量减少,影响肠粘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易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新生大鼠肠道上皮occludin蛋白的定位及表达情况,探索维生素D处理对NEC新生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不同窝别新生48 h的Wistar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母乳喂养+对照组10只,母乳喂养+维生素D组10只,NEC+对照组20只,NEC+维生素D组20只。 NEC模型:将生后48 h的仔鼠与母鼠隔离,采用鼠乳代乳品人工喂养+缺氧+寒冷刺激处理;维生素D处理:分别于NEC造模前30 min,造模后1 d、2 d腹腔注射活性维生素D(帕立骨化醇)。各组大鼠分别在实验72 h后处死取材,选取回肠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肠腔结构改变并做Nadler病理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occludin蛋白在肠上皮的定位和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肠道黏膜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HE染色可见NEC大鼠的肠腔组织结构破坏,黏膜下或肌层分离,部分绒毛脱落,甚至肠绒毛消失,肠上皮脱落伴肠坏死,Nadler病理评分为(2.90±0.23)分;维生素D处理的NEC大鼠上述病理表现较NEC大鼠减轻,Nadler病理评分为(1.70±0.2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显示NEC大鼠肠道上皮细胞间occludin表达明显减少、稀疏,呈现不连续或点状表达,维生素D处理的NEC大鼠肠道上皮细胞间occludin表达较NEC对照组大鼠明显增多,基本呈均匀、连续的表达。 Western blot显示NEC大鼠肠道黏膜组织的occludin表达明显减少,维生素D处理可以明显增加 occludin的表达( P <0.01)。结论 NEC 模型大鼠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表达明显降低,维生素D处理可以通过上调肠道上皮occludin的表达来抑制NE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脂多糖(LPS)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和培养原代大鼠BM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干预组。利用跨内皮细胞电阻抗检测 BMECs 屏障功能,Pull-down法测定RhoA活性,Western blot检测p115RhoGEF和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159.0±8.6 Ω?cm2)比较,LPS作用3 h后,大鼠BMECs 跨内皮细胞电阻抗值明显下降(108.3±4.2 Ω?cm2),作用12 h后达最低(85.4±2.5 Ω?cm2)。LPS作用5 min后RhoA明显活化,1 h后出现p115RhoGEF蛋白表达上调,3 h后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5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诱导大鼠BMECs中p115RhoGEF/RhoA信号通路活化,导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引起 BMECs 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在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兔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39只健康的新生大耳白兔随机分成4组:3个实验组(n=9)和1个空白对照组(n=12)。每个实验组分别为3个时间点处理组(24、48、72 h)。实验组采用1次灌服α-荼异硫氰酸盐(ANIT)200 mg/kg方法造成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按时分批取标本,检测其血清和胆汁中sICAM-1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胆汁中sICAM-1各时间点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其中48 h>72 h>24 h。结论sICAM-1在胆汁淤积中表达升高,与肝脏损伤程度和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大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观察其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以及结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BD模型组,每组27只,通过使用3% DSS持续经饮水途径饲养大鼠6 d后恢复正常饮水14 d建立IBD模型,对照组自由饮水。分别于DSS处理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观察结肠黏膜病理变化,第21天取结肠组织标本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Ussing chamber检测结肠上皮通透性;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从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分析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结果:IBD模型组大鼠出现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炎症集中在远端结肠,表现为隐窝脓肿,炎症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IBD模型组大鼠结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P<0.01),肠上皮跨膜电阻抗值和跨膜电势差显著降低(P<0.01),短路电流值明显增加(P<0.01);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均提示正常大鼠尚未检测出claudin2的表达,IBD模型组 claudin2 mRNA及蛋白表达阳性;IBD模型组 occludin、claudin3、ZO-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BD大鼠结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多种紧密蛋白表达改变,其中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变化可能在慢性修复期IBD屏障受损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动态观察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过程中肠细胞凋亡率变化及其与肠损伤关系.方法 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和模型组(M).对照组8只;模型组32只,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模型组开始造模后24 h(M24)、48 h(M48)、72 h(造模结束,M72)及造模结束后24 h(M96)分别处死8只,留取肠管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流式细胞仪).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各组随机选取1份回盲部近端小肠标本进行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 =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对照组、M24、M48、M72和M96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0.08±0.15)、(1.38±0.42)、(1.46±0.69)、(1.58±0.30)分和(3.33±0.59)分,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2.9%、12.8%±6.3%、14.9%±5.5%、17.7%±5.5%和27.6%±9.9%.肠损伤程度与肠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凋亡率=0.853,P<0.01).结论 新生鼠肠细胞凋亡增加是NEC肠组织损伤起始事件;随时间延长,肠细胞凋亡增加程度进一步加重;肠细胞凋亡增加是造成新生鼠NEC肠道进行性损伤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在小儿急性肠梗阻肠坏死中对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急诊入院的急性肠梗阻合并肠坏死患儿38例,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肠坏死为病变组;20例消化道畸形(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无并发症)患儿为正常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切除肠管p38MAPK,p-p38MAPK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肠上皮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OD值);TUNEL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ELISA法检测术前、术后7d血清TNF-α含量;将各检测指标分别与Occludin蛋白OD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38MAPK相对含量,病变组1.69±0.59,对照组1.89±0.63,P>0.05;p-p38MAPK相对含量病变组1.15±0.14,对照组0.66±0.07;AI病变组52.10±1.7,对照组23.03±7.4;术前血清TNF-α含量病变组98.38±18.7,对照组50.02±11.1;Ocludin蛋白OD值病变组3.44±2.8,对照组8.66±4.6,P值均<0.01.p-p38MAPK相对含量、AI、术前血清TNF-α含量分别与肠上皮细胞Occludin OD值相关性分析示:r=-0.616、r=-0.316、r=-0.562,三者间P<0.01.结论 小儿急性肠梗阻肠坏死由于肠绞窄缺血缺氧p38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启动细胞凋亡和TNF-α大量释放,使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下降,最终肠黏膜屏障破坏可能引发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富氢生理盐水(HRS)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IRI)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24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RS组。HRS组大鼠在小肠缺血第30分钟时腹腔注射HRS(10 mL/kg);模型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9 g/L盐水(10 mL/k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肝内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大黄素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4只,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其余组以不同剂量大黄素溶液灌胃。实验第5天各组(对照组除外)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50 mg/kg)一次性灌胃建立肝内胆汁淤积模型。ANIT灌胃后24、48、72 h各组分别处死8只大鼠,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 24、48、72 h模型组较对照组血清TBIL、DBIL、TBA、ALP、GGT、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造模后48 h较24 h及72 h时血清TBIL、DBIL、TBA、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24、48、72 h大黄素各剂量组较模型组TBIL、TBA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24、48、72 h大黄素高、低剂量组较中剂量组血清TBA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48 h病理改变最重;大黄素各剂量组各时间点肝脏病理较模型组减轻,其中大黄素中剂量组较大黄素高、低剂量组比较改善更明显。结论大黄素可以改善ANIT诱导幼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中剂量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 Caco-2细胞建立体外肠黏膜屏障模型,系统评价并初步探讨其在炎症损伤后黏膜通透性改变中的应用。方法体外培养 Caco-2细胞,接种于 Transwell 板上,每日观察细胞形态;自培养第5天起,隔日测细胞膜的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对于 TEER 值达标准的孔测定荧光黄透过率,进行透射电镜的完整性验证。应用培养21 d 的 Caco-2细胞屏障,加入不同浓度(0、50、100、200 nmol /L)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孵育24 h,光镜、电镜观察形态学改变,检测 TEER 和荧光黄透过率,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和 Western blot 观察 ZO-1蛋白的分布及表达。结果Caco-2细胞单层 TEER 从第5~15天逐渐增加,在第15天已经达到600Ω?cm2,平台期保持至第21天;在此期间,细胞形成紧密单层,电镜下细胞呈高分化,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绒毛整齐,极性形成;荧光黄透过量极低,体外肠上皮细胞屏障形成。加入 PAF 后,以100 nmol /L 对黏膜屏障通透性影响最大:电镜下见紧密连接结构破坏、断裂,细胞表面微绒毛脱落、稀疏;免疫荧光可见紧密连接的标志蛋白 ZO-1荧光信号减弱,ZO-1环断裂,胞浆内可见阳性染色,提示其向膜下转移。此时,TEER 值下降,荧光黄透过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形态学改变规律一致;ZO-1蛋白表达亦降至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经形态学及细胞通透性验证,培养2~3周的 Caco-2细胞可形成肠屏障模型,用于体外肠黏膜屏障的研究;PAF 影响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破坏紧密连接结构,从而影响肠黏膜屏障通透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47的表达与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纤维化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胆道闭锁、10例胆汁淤积症和10例胆总管囊肿患儿入组,分别取肝脏组织以及外周血,通过RT-PCR、Western-blot、ELISA以及病理切片来评估不同水平HSP47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脏纤维化相关性.结果 三组HSP47在mRNA水平(0.915±0.730比0.066±0.037比0.314±0.150,P<0.05)、蛋白水平(3.061 81±0.504 763比1.358 018±0.373 174比1.23649±0.350 173,P<0.05)以及血清水平(63.38±17.11比57.87±14.83比45.78±11.23,P<0.05)的表达胆道闭锁组均比胆汁淤积组以及胆总管囊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同水平表达具有一致性(mRNA比蛋白水平:r=0.836,P<0.05;蛋白水平比血清水平:r=0.989,P<0.01;mRNA比血清水平:r=0.883,P<0.05).胆道闭锁血清HSP47的表达与肝脏组织光镜下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69,P<0.01).结论 肝脏组织HSP47的表达与血清HSP47的表达水平具有一致性,能够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血清HSP47的高表达可能作为胆道闭锁预后不良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LF82感染后肠上皮细胞(Caco-2)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Caco-2细胞株建立体外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模型,分为EPA处理组,EPA 0、25、50、100、200μmol/L干预96 h;以及EPA(EPA 0、25、50、100、200μmol/L)+E.coli LF82联合处理组,在不同浓度EPA干预96 h的基础上,予E.coli LF82分别干预0 h、6 h、12 h。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以及细胞膜两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对Caco-2细胞模型进行评价。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EPA对Caco-2细胞凋亡的影响。RT-q PCR检测EPA和/或E.coli LF82作用于Caco-2细胞后ZO-1 m RNA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aco-2细胞上清中TNF-α的变化。结果 EPA25、50μmol/L处理后,Caco-2细胞存活率均高于0浓度组,且增高呈浓度依赖性(P0.05);EPA100、200μmol/L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下降呈浓度依赖性,均低于0浓度组(P0.05)。EPA浓度为100、200μmol/L时,细胞凋亡率较0浓度组增加(P0.05)。单独E.coli LF82干预Caco-2细胞6 h、12 h后,ZO-1 m RNA表达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减少,均低于未处理组(P0.05)。EPA 25、50μmol/L干预联合E.coli LF82处理6 h或12 h,Caco-2细胞的ZO-1 m RNA表达随EPA浓度增加而增加,均高于E.coli LF82单独处理组(P0.05)。单独E.coli LF82处理6 h、12 h组的TNF-α分泌随干预时间延长而增加,均高于未处理组(P0.05)。EPA25、50μmol/L联合LF82处理6 h或12 h,细胞上清液中TNF-α分泌量随EPA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均少于单独LF82处理组(P0.05)。结论 EPA能有效预防E.coli LF82感染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对肠黏膜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BMAL1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钟基因表达异常在HIBD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中的作用。方法:72只7 日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与HIBD模型组,每组36只。采用改良Levine法建立HIBD模型,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两组新生大鼠术后0、2、12、24、36、48 h松果体中CLOCK、BMAL1蛋白水平。结果:HIBD模型组松果体的CLOCK及BMAL1蛋白表达水平在HIBD后48 h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HIBD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和BMAL1蛋白在损伤48 h后有显著升高,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缺氧缺血时昼夜节律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脑屏障紧密连接(blood-brain barrier-tight junction,BBB-TJ)蛋白ZO-1、occludin和actin在缺氧缺血诱导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增加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与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AS)共培养建立体外BBB模型,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氧缺血两组。透射电镜观察两组间BBB-TJ的变化,直接免疫荧光观察细胞骨架蛋白actin分布的改变。γ计数仪检测大分子物质 125I-牛血清白蛋白(125I-BSA)通透曲线观察BBB通透性的改变,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骨架蛋白actin,胞浆附着蛋白ZO-1,跨膜蛋白occludin的表达量的改变。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培养第10天的体外BBB模型,可见内皮细胞连接紧密,细胞间形成光滑、连续、较高密度的紧密连接。缺氧缺血后5 h,内皮细胞间连接开放,形成裂隙。直接免疫荧光下检测可见周边Actin丝带模糊,部分断裂,形成细胞间裂隙。缺氧缺血组 125I-BSA的通透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ZO-1的表达量显著减少,而occludin和actin的表达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缺氧缺血诱导occludin的位置分布改变和ZO-1的表达量减少进而促使actin蛋白发生重排,是导致缺氧缺血后BBB通透性增加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