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过新生大鼠血脑屏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Guan XQ  Yu JL  Li LQ  Liu GX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920-923,i001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能否透过新生大鼠血脑屏障 (BBB) ,大脑缺氧缺血对其透过率及分化有无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扩增MSCs,Rice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模型 ,再经腹腔向HIE组 (n =8)和正常对照组 (n =8)新生大鼠注射BrdU标记的MSCs( 4× 10 6,0 5ml) ,移植后 14天免疫组化法检测进入脑组织的移植细胞及其分化抗原的表达。结果 MSCs广泛分布于大脑组织 ,HIE组和对照组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36 2 6± 4 6 1vs2 4 15± 2 2 6 ;t=6 6 8,P <0 0 5 ) ;HIE组右侧 (缺血侧 )大脑半球的MSCs为 190 4± 2 6 7,左侧大脑半球MSCs为 172 3± 2 0 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 4 7,P <0 0 5 ) ;对照组右侧及左侧大脑半球MSCs计数分别为 1193± 12 7和 12 2 2± 2 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 31,P >0 0 5 )。仅观察到少量的MSCs表达神经前体细胞标志物 巢蛋白 (Nestin) ,未检测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论 MSCs可以透过新生大鼠BBB进入脑实质 ,并更多地向脑损伤部位迁移聚集 ;14天内定居脑实质的MSCs没有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高压氧(HBO)对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HIBD组、HBO组,其中HBO组义分为HBO l疗程组[HBO-1,在HIBD 2 h开始HBO治疗,HBO压力为0.1 MPa(2 ATA),稳压60 min,1次/d,7次为1疗程],2疗程组(HBO-2,予2个疗程HBO)和3疗程组(HBO-3,予3个疗程HBO).疗程结束后(鼠龄35 d)取脑组织标本,采用5-溴-2-脱氧嘧啶核昔(BrdU)/神经巢蛋向(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缺血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区)和海马齿状回区(DG区)的内源性NSCs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侧大脑半球Nes-tin蛋白变化.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大脑皮层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TUNEL法检测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并进行T迷宫试验、放射臂迷宫测试、足错误等行为学测试.结果 1.HBO治疗后SVZ区BrdU+/Nestin+细胞随疗程增加而逐渐增加,以HBO-3组的阳性细胞数最多;2.各组大鼠的海马DG区均仅有极少垦的BrdU+/Nestin+细胞表达,且随着HBO疗程的增加,BrdU+/Nestin+细胞表达无增加;3.大脑皮层BrdU+/NSE+细胞表达随HBO疗程增加逐渐增多,其中以HBO-3组的阳性细胞数最多;4.HIBD组可见较多GFAP+细胞,高于CON组和HBO组;且各组均仅有个别BrdU+/GFAP+细胞表达;5.Western blot显示HBO-3组Nestin蛋白表达高于其余各组;6.T迷宫、放射臂迷宫和足错误测试结果 均表明随着HBO疗程的增加,疗效愈加显著.结论 增加HBO疗程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SVZ区内源性NSCs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静脉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可行性及其时效性。方法脐血MSCs移植使用前以4′,6-二脒基-2-苯吲哚盐酸(DAPI)体外标记。实验选用7日龄SD大鼠38只制备HIBD模型,死亡3只,余35只共分3组:空白对照组(n=11);移植1组(n=12),在HIBD后第2天经鼠尾静脉注入脐血MSCs;移植2组(n=12),在HIBD后1周开始移植。两组均于移植后第2天以及HIBD后2周分别随机将鼠处死、取脑,用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取海马回区相同部位的缺血脑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阳性细胞数。结果移植2组,1周后缺血脑组织细胞外间隙缩小,细胞数明显增加,脑组织水肿已明显减轻,在大鼠病灶侧脑内,可见大量的DAPI阳性细胞向病灶区及周围迁移和扩散,没有明显的界限。而移植1组于移植后病灶侧脑内很少见到DAPI阳性脐血MSCs分布,其脑组织水肿程度及细胞外间隙的改善和细胞数目的增加也不明显。结论脐血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HIBD,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在病灶脑组织周围迁移、扩散、整合;移植时间选择HIBD后1周时有良好疗效。移植治疗过程中未见植入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SCs-IGF-1)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左侧颈总动脉,低氧箱中缺氧处理的方法,制成新生大鼠HIB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组和NSCs-IGF-1移植组,尾静脉注入法进行干细胞移植.分别于移植1 d、7 d、14 d、21 d 取5只大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切片,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BrdU)、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SCs在宿主脑内存活及增殖和分化情况,并通过Y-迷宫实验和运动功能检测对剩余大鼠脑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移植7 d后,NSCs移植组和NSCs-IGF-1移植组均可见到BrdU阳性细胞,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测时间点内,NSCs-IGF-1移植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量早期升高,移植后14 d达峰值,后逐渐下降;NSE阳性细胞表达量逐渐升高.模型对照组在移植7 d后Nestin及NSE阳性细胞表达量逐渐降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移植14 d,NSCs-IGF-1移植组Nestin及NSE阳性细胞表达量均明显高于NSCs移植组(Pa<0.01).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检测及运动功能检测结果均显示NSCs-IGF-1移植组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及NSCs移植组,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1,0.05).结论 NSCs及NSCs-IGF-1可以在脑内存活、增殖及分化,并可部分促进缺氧缺血大鼠脑功能的恢复;NSCs-IGF-1较单独移植NSCs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静脉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的可行性。方法将脐血MSCs移植前以DAPI标记,移植鼠在HIBD后第2周经鼠尾静脉注入脐血MSCs,于移植后第1、2和4周随机处死,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取海马回相同部位的缺血脑组织切片,荧光镜下观察DAPI阳性细胞数。结果脐血MSCs经尾静脉移植后4周,各组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移植组脑病变率显著低于HIBD组,且该组脑组织病变仅偶见轻度,大多接近于正常,未见到重度脑组织病变发生;HIBD后1周左侧大脑缺血水肿区仍见神经细胞肿胀,细胞外间隙增宽,移植治疗1周后左侧脑组织水肿已明显减轻,上述病理组织学变化已不明显,大鼠病灶侧脑内,可见大量的DAPI阳性细胞分布,集中分布于病灶区周围,与宿主脑有机整合,没有明显的界限。结论脐血MSCs移植治疗新生鼠HIBD可以减轻脑水肿和脑损伤,在移植过程中 MSCs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分布在损伤的脑组织周围,未见植入反应和其他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内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效果.方法 无菌条件下收集2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再通过贴壁细胞培养法培养出人脐血MSCs.选择P3代人脐血MSCs作为移植细胞,并经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体外标记.7日龄sD大鼠30只制备HIBD模型,造模过程中死亡1只,剩余29只分为移植组(n=18)和对照组(n=11).造模后第3天,在立体定位条件下,移植组大鼠经左侧大脑皮层注人人脐血MSCs,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入相同体积的PBS.在细胞移植后第7天,随机选择6只移植组大鼠处死取脑,通过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于移植后第1、7、14、21、28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方法 对二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0份足月新生儿脐血中5份培养出人脐血MSCs,培养成功率为25%.移植组大鼠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移植细胞在脑内能够存活,并以移植点为中心向周围迁移.其中(12.67±2.73)%的移植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未发现移植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mNSS检测结果 显示,移植第1、7天移植组大鼠mNSS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a>0.05),第14、21、28天移植组大鼠mN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a<0.05).结论 人脐血MSCs脑内移植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植入HIE大鼠模型仔鼠后存活、增殖及分化情况.方法 取人脐带组织,经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后,分离UCMSCs,采用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将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1).实验组结扎孕鼠子宫动脉15 min,建立宫内全脑缺氧缺血损伤模型,幼鼠出生20 d(P20)随机分为干细胞组(n=24)和PBS组(n=19).干细胞组仔鼠小脑延髓池穿刺注射UCMSCs,PBS组注射PBS.移植后1、2、3、4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BrdU、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以硫堇染色观察其神经元形态.对照组正常分娩,同样检测作同期对照.结果 干细胞组于移植后1周海马齿状回即出现BrdU、Nestin、NSE和GFAP阳性细胞;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于移植1~3周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1),移植3~4周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NSE和GFAP阳性细胞于1~4周均渐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1).硫堇染色观察其海马细胞形态,对照组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神经元呈多形性,数目多;PBS组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神经元数目减少;干细胞组细胞排列较整齐,神经元数目较多.结论 UCMSCs经小脑延髓池移植至HIE大鼠模型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静脉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可行性。方法将脐血MSCs移植前以DAPI标记,移植鼠在HIBD后第2周经鼠尾静脉注入脐血MSCs,于移植后第1、2和4周随机处死,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取海马回相同部位的缺血脑组织切片,荧光镜下观察DAPI阳性细胞数。结果脐血MSCs经尾静脉移植后4周,各组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移植组脑病变率显著低于HIBD组,且该组脑组织病变仅偶见轻度,大多接近于正常,未见到重度脑组织病变发生;HIBD后1周左侧大脑缺血水肿区仍见神经细胞肿胀,细胞外间隙增宽,移植治疗1周后左侧脑组织水肿已明显减轻,上述病理组织学变化已不明显,大鼠病灶侧脑内,可见大量的DAPI阳性细胞分布,集中分布于病灶区周围,与宿主脑有机整合,没有明显的界限。结论脐血MSCs移植治疗新生鼠HIBD可以减轻脑水肿和脑损伤,在移植过程中MSCs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分布在损伤的脑组织周围,未见植入反应和其他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不同处理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学习记忆功能重建的作用,探讨rMSCs移植优化方案与MSCs的作用机制.方法 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扩增rMSCs,Rice法构建新生Wistar大鼠HIBD模型,造模后5 d经侧脑室植入不同处理条件的rMSCs(1~2×105/只),将HIBD新生鼠分为3组:①PBS对照组,②rMSCs组,③视黄酸(retinoic acid,RA)预诱导组.移植后14、42 d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植人的rMSCs的存活、迁移、分化及表达神经细胞标志蛋白的情况,鼠龄7周做穿梭箱实验检测各组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移植后14 d,采用神经营养素与受体基因芯片检测各组损伤侧脑组织差异基因表达,用Real-time PCR对差异显著的部分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1)在rMSCs移植后14、42 d,RA预诱导组分别检测到少量植入细胞表达神经元中间丝蛋白重链(NF-H)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穿梭箱实验结果显示rMSCs组(74.60±29.21)次与PBS对照组(94.10±38.18)次比较学习记忆功能有较好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A预诱导组(47.90±21.13)次与PBS对照组和rMSCs组比较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恢复(P<0.05);(3)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BS对照组IL-6(高达11.4倍)、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Fa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明显上调;与PBS对照组比较,rMSCs组三种因子的表达同时降到较低水平,而RA预诱导组的IL-6和Fas下调后水平均高于rMSCs组,BDNF仍保持在PBS对照组水平.Real-time PCR结果显示,IL-6和Fas变化与基因芯片结果基本一致,而RA预诱导组BDNF水平有明显下调,但下调后水平仍略高于rMSCs组.结论 在促进HIBD新生鼠学习记忆功能重建中,rMSCs植入有一定作用,RA预诱导的rMSCs植入有明显作用,它们可能通过调节HIBD大鼠脑内的IL-6、Fas和BDNF等因子保持在适宜水平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消栓颗粒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和消栓颗粒治疗组,每组12只.HIBD模型组及消栓颗粒治疗组大鼠建立HIBD模型,消栓颗粒治疗组灌服消栓颗粒(8 g·kg-1,每日1次),假手术组及HIBD模型组灌服等量9g·L-1盐水.于造模第14天取其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3组大鼠左侧大脑半球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cl-2、Bax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区的表达.结果 1.病理形态学观察:假手术组大鼠左侧脑组织未见明显病变,HIBD模型组大鼠可见弥散性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消栓颗粒治疗组偶见坏死的神经细胞.病理学评分: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及消栓颗粒治疗组分别为22.58±2.61、50.67±2.27、32.17±1.4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及消栓颗粒治疗组大鼠左侧脑组织Bcl-2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52±2.70、22.63±3.17、41.38±2.09,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及消栓颗粒治疗组大鼠左侧脑组织Bax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2.15±9.73、56.71±28.04、49.63±18.52,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消栓颗粒可减轻HIBD新生大鼠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移植人神经干细胞(hNSCs)后高压氧(HBO)对外源性hNSCs体内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新生7 d的SD大鼠HIBD模型制作后3 d经脑室移植hNSCs,并分成移植组(n=8)和移植+HBO组(n=8)。移植+HBO组于移植后1 h进行HBO治疗,每日1次,10 d后断头取脑,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植入细胞在皮层、海马神经元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10 d,植入细胞分化形成神经元,分布以海马、皮层为主。统计学结果表明,在皮层,两组分化的神经元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海马区,移植+HBO组神经元分化存活的数量较单纯移植组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IBD新生大鼠移植hNSCs后HBO促进海马区外源性hNSC向神经元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0 日龄 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 组和 MSCs 组,建立新生大鼠HIBD 模型,建模后 24 h MSCs 组侧脑室注入 hUC-MSCs。移植后 24、48 h 应用 TUNEL 及 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及 Caspase-3 的表达;移植后 1、2、3 周应用 Longa 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行为,免疫荧光观察 hUC-MSCs 的存活、分化情况。结果 移植后 24、48 h,MSCs 组大鼠的细胞凋亡及 Caspase-3 的表达较 HIBD 组减少(PPPP结论 hUC-MSCs 移植治疗新生大鼠 HIBD 时,早期可抑制 Caspase-3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后期存活的 hUC-MSCs 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促进内源性神经样细胞的分化,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缺氧缺血组(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每组25只。采用结扎其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氮氧混合气体2 h,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电刺激组大鼠于术后12 h开始予小脑顶核电刺激,30 min.次-1,1次.d-1,时长分别为1 d、3 d、7 d、14 d、21 d。模型组、对照组不予电刺激,相应时段仅予捕捉固定。电刺激结束后,分别与相应时段各取5只大鼠处死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其脑组织海马区VEGF及其受体fam样酪氨酸激酶受体(flt-1/VEGFR1)、胎肝激酶受体(flk-1/KDR/VEGFR2)的表达变化情况。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电刺激组各时间点VEGF及VEGFR1、VEGFR2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a<0.05);模型组各时间点VEGF及VEGFR1、VEGFR2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0.05);电刺激组和模型组VEGF表达于第3天达高峰,持续14 d开始下降,至21 d仍有表达,VEG...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认为神经细胞凋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色素C(CytC)是重要的促凋亡蛋白因子之一。近年研究发现,肌苷对成年大鼠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肌苷可降低CytC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本实验通过观察肌苷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步探讨肌苷对HIBD新生大鼠脑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7日龄SD大鼠140只被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40),肌苷治疗组(n=50)和HIBD组(n=50),其中肌苷治疗组和HIBD组分别再随机分为缺氧缺血(HI)后6h,12h,1d,3d,7d5个亚组(各亚组n=10)。通过分离、结扎左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制备HIBD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缺氧缺血处理,按肌苷治疗组和HIBD组各相同时间点随机分为5个亚组(各亚组n=8)。肌苷治疗组于模型制备后即刻开始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每天2次,连续7d。以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原位杂交技术测定CytC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皮质区和海马区可见少许凋亡细胞和CytC阳性细胞,HI后6hHIBD组皮质区和CA1区凋亡细胞和CytC阳性细胞即见增多,于HI后1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HI后7d凋亡细胞和CytC阳性细胞数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肌苷治疗后凋亡细胞数和神经细胞CytCmRNA表达均减少,各时间点与HIBD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IBD后,凋亡细胞数与CytC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8,P0.01)。结论:HI损伤后给予肌苷干预能减少HI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下调CytCmRNA表达。肌苷治疗后,新生HIBD大鼠的凋亡细胞数减少与CytCmRNA表达下调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肌苷可能通过抑制CytCmRNA表达从而起到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移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d-VEGF腺病毒重组载体。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n=20)、HIBD组(n=25)、病毒缓冲液移植组(Buffer组,n=20),Ad-VEGF移植组(Ad-VEGF组,n=25)。使用Rice法制成HIBD模型,Ad-VEGF移植组和Buffer组在HIBD后3 d于大鼠左侧感觉运动皮层区分别立体定位注射2 μL重组体腺病毒悬液或病毒缓冲液;移植后7 d采用RT-PCR法检测鼠脑VEGF165 mRNA的表达;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VEGF蛋白表达及CD34表达计数大脑皮质微血管密度;30日龄时采用放射型迷宫觅水试验进行行为学测试,35日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鼠脑组织病理学。结果:Ad-VEGF组VEGF165基因表达较HIBD组及Buffer组明显增高(P<0.05);Ad-VEGF组脑细胞凋亡数目较HIBD组及Buffer组减少(P<0.05);Ad-VEGF组平均大脑皮质微血管数及VEGF蛋白表达较HIBD组及Buffer组明显增多(P<0.05); Ad-VEGF组行为学测试成绩较HIBD组及Buffer组改善(P<0.05); Ad-VEGF组鼠脑皮层神经元变性坏死较HIBD组及Buffer组减轻。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165基因转移可增加新生鼠脑组织VEGF165 mRNA及VEGF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增加新生脑血管形成,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改善远期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影响。方法新生7d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68),假手术组(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直接缝合皮肤,n=66),HIBD组(模型制作采用经典的Rice法,n=60),HBO组(HIBD后行HBO治疗,1h/次/d,最长治疗7d,n=66)。TUNEL试剂盒检测脑组织凋亡的神经细胞,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nU/ml)和化学比色法测定MDA含量(μmol/L)。结果(1)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HIBD组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24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HBO组凋亡细胞数较HIBD组明显减少,但仍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氧缺血后HIBD组SOD含量下降,HBO治疗后SOD的含量较HIBD组升高,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SOD的水平逐渐升高,24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氧缺血后HIBD组MDA含量明显升高,18至24h达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HBO治疗后MDA含量较HIB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治疗可减轻HIBD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HBO诱导脑组织SOD的表达,增强组织的抗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脑缺血时c-fos蛋白在海马区的表达特点,探讨c-fos蛋白表达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关系。方法48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42只。给动物吸入含有920mL/L氮气和80mL/L氧气混合气体建立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分别在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0.5、2、4、12、24、48、72h)断头处死动物,取海马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脑神经细胞凋亡及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海马区c-fos蛋白阳性细胞在HIBD后立即出现,2h达到高峰,持续至4h渐减低并持续至72h,各时间点阳性凋亡细胞的出现与c-fos蛋白呈负相关(r=-0.57P〈0.05)。结论c-fos蛋白强表达于HIBD新生大鼠的海马缺血区和缺血周边区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存活或死亡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鼠大脑皮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并检测电针干预治疗前后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开展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方法新生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电针组、HIBD对照组和HIBD+电针组,每组8只.HIBD组予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休息2 h后置于温暖湿润的低氧环境处理2 h;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动脉及低氧处理.假手术+电针组和HIBD+电针组大鼠于造模次日开始予电针百会、大椎穴,30 min·d-1,14 d为1个疗程.假手术对照组、HIBD对照组仅固定四肢,不予针刺.分别在针刺疗程的第1天、第7天、第14天对假手术+电针组、HIBD+电针组幼鼠进行皮质脑血流监测(n=4),并于疗程结束后次日(日龄22 d)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疗程的早、中、晚期,电针假手术组或脑损伤组大鼠均可致rCBF增强;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HIBD对照组的运动功能(悬吊试验和斜坡试验)受损严重;HIBD+电针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较HIBD对照组明显恢复.结论电针可促进脑损伤大鼠皮质的rCBF,有助于脑损伤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处理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内NF κB活性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 2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即正常对照组 (n =8) ,假手术组 (n =8) ,缺氧缺血组 (HIBD ,n =8) ,地塞米松治疗组 (DEX ,n =9)及地塞米松预处理组 (P DEX ,n =9)。于缺氧缺血 (HI)后 72h取脑 ,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NF 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 κB亚基p6 5核移位情况 ,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P6 5核移位与细胞凋亡共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 ,HIBD组及DEX组 p6 5阳性细胞及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 (P <0 .0 1) ,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1)。P DEX组也可见p6 5阳性细胞及TUNEL阳性细胞表达 ,但较HIBD组及DEX组明显减少 (P <0 .0 1) ,而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增多 (P<0 .0 1)。直线回归分析显示 ,在HIBD组中NF κB的活化与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r =0 .775 ,P <0 .0 1)。结论:NF κB的活化与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密切相关。DEX预处理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NF κB的活化 ,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