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有了酒,就不乏醉酒者。古今因醉酒而伤身、败性、殒命者屡见不鲜,因醉酒而损友情、伤风化、误大事,以至祸国殃民者亦非罕事。醉酒者自然深知酒之厉害,可常常苦于难寻"不醉之术",  相似文献   

2.
“陈怡太年老体弱,辛苦劳力之人,得伤风小病。头身作痛、发热恶寒,医者不以劳力伤风之例施治,乃以败毒散两服,遂变大汗如雨、舌干如刺、满面赤色、神志昏惑。问其小便不利,大便不通,俨似极热之症,余故知为误治所致。老年阴气既衰,误汗愈涸,故舌刺口渴,而泉源既...  相似文献   

3.
李翼农先生对我们介绍苟君“温病误补”的治案提出三点不同的看法。我们衷心感谢其善意质询和帮助,并非常钦佩李先生治学之认真、分析问题之深入。茲本百家争鸣,各抒所见之精神,谨就李先生所提的意见作简要的答谢: 1、李先生认为我们用“温病误补”的标题,不若用“温病误治”眉目清醒。我们认为:误补要较误治为清醒。因为误治的原因很多,有因误表者,有因误下者,有因误温者,有因误补者,致误的原因不同,所生之变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岭南名医易巨荪乃经方派大家,其《集思医案》医文并茂,足以启发后学辨证立法、遣方用药之思路。兹精选其中水血互结血室案、衄血案、霍乱案、大便下血如注案、漏下案、热入血室案、论庸医相误案、小儿下利呕逆案等8则作按,揭其奥义,阐扬中医特色,以供医界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萧培仁,字德安,清代湖南衡山人。萧氏所处时代,一些业医者常妄用方药,误病伤人,萧氏深为忧虑。“误用大药而‘杀’人,死者无怨,知者亦罕;侥幸得中,而其名遂彰。故误用大药‘杀’多人而恶名不加,能愈数人,而大郎中之名成,获利亦多;用一般表里寒凉之药治愈好病人,人谓仅仅是伤风小疾,如误而伤人,人则日医杀之。  相似文献   

6.
古医书引经偶有张冠李戴之误,吾辈应当细心查核,不可盲目转引,以免重蹈覆辙。其误大致有四:有错引作者名的。《续名医类案·吐血》:“此张景岳  相似文献   

7.
感冒,据文献载,有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等诸多别名。《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认为伤风"乃至难治之疾,生死之所关也……误治之害,不可胜数"[1]。做到对感冒病的正确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2年2月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外感病证患者600例进行观察分  相似文献   

8.
<正> 高辉远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的弟子,从事临床五十余载,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对温病素有研究。笔者随诊师侧,获益良多。今撮取其救误之案数则如下。风温误汗热炽辛凉平剂而解  相似文献   

9.
救误案二则     
近年来,在临床诊治病人中,常常遇见误审因、误辨证、误投方药的病例。为吸取教训,提高确诊率,辨证施治能力和治愈率,介绍救误案二则,以供参考。〔案一〕:署热伤阴救误案墨××,男,37岁,1952年8月18日初诊。病者,体素健。一日,田间作业时,忽感头痛恶心,身乏体倦,自以小恙不药可愈;越日病情未减,反而加重,约余诊视。症见:面赤气粗,头痛神疲,恶热多汗,心烦不宁,背脊微微感寒,渴欲饮水,脉浮而有力,察舌略绛,诊为“中风”遂投予辛温解表之品,药后伏热上逼,而见鼻血,尚谓“热随血去”,“病情向愈”。未料鼻血不止,灼热烦燥,身热不退,又急易方,投予犀角、生地、丹皮等  相似文献   

10.
已病之痰,必观其色之白与黄,而辨之最宜分明,黄者乃火之将退也,白者火正炽也。——陈士铎《石室秘录》辨痰之法,古人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伤风咳嗽,痰随咳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多致困顿,盖火盛壅遏,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稠耳……推之内伤宜然。——何梦瑶  相似文献   

11.
黄国健 《山西中医》1989,5(2):15-17
本文就傅青主先生《大小诸证方论》中三焦治痰法与同道共赏。三焦治痰,先生虽未明确提出,但其在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的分类中已经指出:初病之痰在上焦;已病之痰在中焦;久病之痰在下焦。姑且称为三焦治痰法。上焦治痰法,先生认为初病之痰多在上焦,即“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新生有痰之病,为伤风咳嗽所致。若伤风咳嗽已病愈而仍有痰者,即可认为是初病之痰。初病之痰在上焦,先生立方为:  相似文献   

12.
四、治“痰”温补之戒《王氏医案》叙述误用药物酿牛痰饮而致变幻之病例甚多,存朱敦书令正结胸案特别指出:“余每见神术全昏,便不甚闭,惟胸前痞结,不可救药而死者,皆升提之误进或腻滞之早投也。”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证散见于《伤寒论》的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中,其应用范围广泛,医者对主证的把握不到位,易致药不对症.总结《伤寒论》中关于小柴胡汤证救误的论述,并从《古今救误》《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四部医案中收集小柴胡汤证救误较典型病案14例,分析其误治的原因,以减少误诊误治率,为医者在临床诊疗中提供更加准确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4.
明代医家胡慎柔所著《慎柔五书》中记述了不少误治医案,其中半数为痛症医案。通过分析可知,误案的成因涉及到诊法、辨证、治疗3个环节。疏于四诊、辨证失误或治疗不当均可引发误诊误治,且三者相互影响、各有侧重。胡慎柔对于误案的纠正,以切脉为要,明辨病机本质,针对普遍存在的虚实辨证不当,分别采用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健脾补肾、益气温阳等多种治法进行救治,体现出以脾胃为本的救治原则及特色。通过研习误案揭示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重要性,而思维定式、经验从事等均会影响正常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其中对本草学的论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梦溪笔谈》有《药议》篇,对本草专书的纠误有16则,涉及纠正药名重出之误、药物异名之误、药性之误、药物形状之误、合药原则之误、采摘时月及用法之误。通过分析沈括纠正本草专书的6个方面,探讨其药议纠误的经验及不足,以客观认知和评价其本草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师兄:咱们曾经聊过几则看天看病的医案。师弟:对,或看病看天对,或看病看天误——不一而足。师兄:看病须看天,但是看了之后,如何看待天人关系,如何取此而舍彼,才是关键所在,才见大夫功力。师弟:而且越是极端天气,越能检验功力高低。师兄:那咱就再聊个此类医案,以体会天人关系如何处理。师弟:好案不厌多,聊一案有一案之启迪。师兄:元代某年夏,滑伯仁大夫冒着  相似文献   

17.
慎用苦寒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春 《河南中医》2009,29(10):952-954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有阳则生,无阳则死。而今人执西医"炎症"之说,滥用苦寒屡伐其阳,致疾难复。本文试从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今人多有阳虚之质、火神治病独重阴阳而令万端之病变简而易行、知柏滋阴误、吴佩衡治真寒假热案等诸方面进行辨析,企望对纠正医弊有助。  相似文献   

18.
<正> 泻青丸载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当归、龙脑(有人认为是龙胆草之误,笔者亦改之),川芎、山栀仁、煨大黄、羌活、防风等组成。具有清泻肝火之功效。原为“肝热搐搦,脉洪实”之证而设。笔者临证时将丸剂改为汤剂,加减治疗因肝火内盛所致的各种痛证,效果满意。现举验案五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伤风是一种常见病 ,冬春季多发 ,治疗用药应掌握十忌 ,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忌用易使外邪留恋之品。伤风病变部位在表 ,故治疗应以解表为主。虽可见肺气不宣之咳嗽 ,却不宜用养阴清肺丸、二母宁嗽丸之类的滋阴药。这些药物是甘寒滋腻之品 ,有敛邪、留邪之弊 ,并有碍脾胃运化。2 .忌不分证型 ,随意服用中成药。伤风一般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者 ,应选用辛温解表的通宣理肺丸之类 ;风热者则选用辛凉解表的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3.不宜发汗太多。若过服发汗药 ,则大汗淋漓 ,津伤液耗 ,病邪未解而抗邪能力减低 ,可再次感受外邪。应掌握扶正不碍邪 ,祛邪不伤正的要领。4 .煎药时间不宜过长。治疗伤风多用辛凉或辛温的解表药物 ,宜用急火煎 ,煎药时间不宜过长 ,水开后再煎 10~ 15分钟即可。煎煮过久易破坏有效成分 ,减低药效。5 .对西药解热镇痛药过敏者 ,慎用速效伤风胶囊等中西药合制的药物6 .有旧病又患新感者 ,忌治疗时新旧病不分。一般旧疾不严重 ,宜先治外感 ,外感愈后再治旧疾 ,否则阻碍邪从外解 ,或引邪深入 ,变生它疾 ;旧病、新病均较重者 ,可同时治疗。7.不宜延误治疗。有人认为伤风是无足轻重的小病 ,...  相似文献   

20.
60年代末,笔者有幸随文琢之教授学习。20年来,笔者运用文老经验方于临床,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三则于后。例1.李××,男,4岁。1969年8月24日上午因与邻居小孩玩弄柴刀砍竹筒,被邻孩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