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肺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少见的肺部感染,病程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近年随着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等广泛应用,其罹患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发生的报道亦不断增多。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胸外科手术治疗肺隐球菌病2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胸腔镜手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11例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8例,胸腔镜辅助改良后外侧小切口肺叶切除术2例,肺楔形切除术1例. 结果术前误诊10例.孤立性病变8例,双肺多发性病变3例.完全切除病灶8例,肺活检术3例.术后除2例伤口皮下积液外无其它并发症.术后随访12~72个月,(38.6±10.8)个月,无脓胸、支气管胸膜瘘发生,无肺隐球菌病复发. 结论肺隐球菌病多无基础疾病及症状,以孤立性病变多见.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胸腔镜手术能彻底切除病灶,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PC)是由新型隐球菌(CN)感染引起的一种非常少见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国内仅有少量报道。由于PPC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征性,临床多误诊为肺癌或其他肺部肿瘤,如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55%。我院有1例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肺隐球菌病,现将诊断和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误诊为肺癌的肺新型隐球菌病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总结被误诊为肺癌的肺新型隐球菌(PC)感染19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P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武警总医院2005年4月~2009年12月130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并发P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分别在肝移植术后6、13、31个月并发PPC;肺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1例,临床诊断2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及CT检查肺部阴影);均采用单药治疗,氟康唑治疗1例,伊曲康唑治疗2例,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PPC多发生在肝移植术后中、远期,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肺穿刺活组织学检查是PPC的确诊手段,唑类抗真菌药对PPC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43岁,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呕吐、发热;既往体健。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1.78ng/ml,癌胚抗原0.98 ng/ml,糖类抗原19-9为7.70U/ml,糖类抗原12-5为42.80U/ml。头部MRI: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见多发长T1、稍长T2结节,双侧基底节区见囊状长T1、长T2结节,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b=1 000s/mm2)中呈低信号(图1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7.
8.
9.
小儿肝脏新型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儿 女,4岁。因阵发性右上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低热2个月余入院。既往无长期服用激素史。体查: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3指。血常规:血红蛋白12 5g/L ,白细胞17.6×10 /L ,中性0 .8,肝功能:总胆红质3 12 .1μmmol/L ,直接胆红质14 0 .8μmmol/L ,谷丙转氨酶3 85 .3U /L ;乙肝全套阴性;胸片正常;B超: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大,胆管内强光带。入院诊断:胆管结石?胆道蛔虫?入院后经非手术治疗,患儿症状无改善且黄疸进一步加深,故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肝脏肿大,表面多个灰白色结节,最大者约1.0cm×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介入经鼻气管内留置导管局部注药治疗肺隐球茵病(PC)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局部留置导管注药治疗PC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注药时护理及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结果12例留管23~60d,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1例痊愈,1例好转。住院29~98d,平均63.0 d出院。结论科学系统的护理是保证经鼻气管内留置导管注药治疗PC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适当的手术方式,评价手术矫治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的临床疗效。方法1992年1月至2004年8月手术治疗17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病儿,男9例,女8例;年龄15d~12岁,平均(25.5±7.9)个月;体重3.5~28.0kg,平均(7.8±5.4)kg。其中根治手术10例,三尖瓣Z值-2.3~1.2,平均(-0.78±0.34),肺动脉发育指数149.53~297.89mm2/m2,平均(206.35±82.15)mm2/m2,其中2例病儿因严重低氧血症术后次日加行体肺分流手术;生理矫治手术6例,Z值-6.1~0.2,平均(-2.7±0.92),肺动脉发育指数39.88~218.29mm2/m2,平均(131.85±72.93)mm2/m2,包括双向格林手术2例,体肺动脉分流手术1例,右室流出道重建合并体肺动脉分流术3例;一个半心室矫治术1例,首先行双向格林手术,2年后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结扎术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结果围术期死亡3例(16.67%),2例为先行根治术次日加行体肺分流手术者,1例为右室流出道重建合并体肺动脉分流术者。术后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3例,低氧血症3例,乳糜胸1例,右心衰3例,余者均顺利康复。结论合并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依照右心室大小、三尖瓣环大小、肺动脉发育情况及冠状动脉解剖等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Li ZP  Fan SZ  Jiang YG  Wang RW  Chen JM  Niu HJ  He Y  Guo W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9):654-656
目的 探讨右肺中叶疾病 (简称中叶疾病 )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89年 1月~ 2 0 0 2年 4月手术治疗中叶疾病 16 3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  16 3例中 ,78例 (47 9% )为恶性肿瘤 ,85例 (5 2 1% )为良性疾病 ;<5 0岁者 91例 ,81 3% (74例 )为良性疾病 ,显著高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P <0 0 1) ,≥ 5 0岁者 72例 ,84 7%(6 1例 )为恶性肿瘤 ,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的发生率 (P <0 0 1) ;11例结核患者中 8例 (72 7% )合并支气管扩张。术后除 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外均康复出院 ;7例 (4 3% )叶间积液 ,穿刺抽液后恢复。恶性肿瘤患者的 1、3、5年生存率 ,Ⅰ、Ⅱ期分别为 88 4 % (38/ 4 3)、6 2 8% (2 7/ 4 3)、5 1 2 % (2 2 / 4 3) ,Ⅲ、Ⅳ期分别为 76 5 % (2 6 / 34)、4 1 2 % (14 / 34)、14 7% (5 / 34)。 4例楔形切除恶性肿瘤者均术后 1年内复发 ,1例接受再次手术切除中叶及下叶者术后 38个月死于全身衰竭 ,良性病变无复发。结论  (1)对中叶疾病应重视肺癌的可能 ,尤其对 5 0岁以上者 ;(2 )中叶疾病性质难以明确时 ,宜剖胸探查 ;(3)中叶结核多合并支气管扩张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4)单纯中叶切除术后在右侧第 4肋间锁骨中线内侧 2cm处放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TOF-PA)的外科治疗,重点讨论不同类型的手术时机和方法及适应证。方法1984年6月至2003年12月对24例TOF—PA病儿进行矫治手术,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6个月~9岁;Ⅰ型14例,Ⅱ型8例,Ⅲ型和Ⅳ型各1例。全组均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一期矫治手术,Ⅰ型采用跨瓣环的带单瓣的人工血管补片加宽,Ⅱ型采用右心室到肺动脉带瓣管道,Ⅲ型和Ⅳ型TOF-PA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一期单源化和心内修复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其中Ⅰ型、Ⅱ型各2例,死因为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灌注肺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各1例。Ⅰ型和Ⅱ型长期随访16例,随访1个月~15.5年,NYHA心功能Ⅰ或Ⅱ级14例,Ⅲ和Ⅳ级各1例;Ⅲ型和Ⅳ型分别随访1个月和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TOF-PA一经诊断应尽快手术,条件较好的早期行矫治手术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腘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25例腘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4例,年龄13 ~72岁,平均(56±16)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18例,外伤6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1例.本组症状主要为腘窝部搏动性肿物、患肢疼痛、急慢性远端缺血、患肢肿胀等.结果 25例患者中2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4例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行动脉瘤结扎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对端吻合术.23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患者术后第45天发生吻合口血栓形成,导致远端缺血坏死行膝上截肢术.术后21例(84%)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5±0.5)年,1例双侧腘动脉瘤术后4年又发现右锁骨下动脉瘤,手术成功切除.另2例保守治疗.结论 腘动脉瘤可发生破裂或肢体远端缺血,积极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并需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原发性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9月~2004年12月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患者21例。肿瘤位于S3以上者9例;S3以下者12例。本组行全骶骨切除和次全骶骨切除9例,骶骨部分切除12例。并就其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选择、并发症防治以及决定手术成败关键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结果 全部手术无一例死于术中。术后近期并发症2例为切口皮缘坏死;3例皮下血肿;2例脑脊液漏,2例局部浅表感染。随访18例,随访时间最长9年,最短13个月,平均2.6年,1例死于慢性感染,3例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14例能从事一般工作。结论 术前详细地了解肿瘤的性质、侵犯的部位和范围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而减少术中出血、保留马尾神经功能以及重建高位骶骨肿瘤术后骨盆负重功能则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病人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对66例原发性胆囊癌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19.8个月。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和胆道内或外引流术的生存期分别为37.8、10和2.7个月,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根治性切除术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2%、47.4%和26.3%,优于姑息性切除和胆道内或外引流术,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Ⅳ、Ⅴ期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的中位生存时间平均为21个月,扩大根治性切除术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术和胆道内或外引流术,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肿瘤分期及手术根治程度是影响原发性胆囊癌疗效的主要因素,对中、晚期胆囊癌积极行扩大根治术,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帆  杨连粤  韩明  刘恕 《腹部外科》2005,18(3):146-148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4年我院收治的7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胆肠和/或胃肠吻合术解除梗阻,4例行肿瘤活检术以明确诊断,3例确诊后拒绝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2例。4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6.1%,54.3%和28.3%。3例放弃手术治疗者及3例行肿瘤活检术者均于1年内死亡。4例仅行胆肠和/或胃肠吻合术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25%。6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者均于术后短期内复发,仅2例存活1年。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中出现并发症的有8例。应用单层褥式交锁缝合进行胰肠重建的20例及保留幽门的8例术后经过均良好,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系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应严格掌握肿瘤局部切除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右心室双出口无肺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总结右心室双出口(DORV)无肺动脉狭窄(PS)病人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975年1月至2003年6月,38例DORV无PS病人均采用双心室修复,建立左心室至主动脉心内隧道,其中2例DORV肺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婴儿行大动脉调转术。结果全组早期死亡5例(13.2%),其中2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33例生存者中29例(87.9%)随访1个月。23年,晚期死亡1例(2.6%),术后95d死于室间隔残余漏所致右心衰竭。随访者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9例,Ⅱ级9例,Ⅲ级1例。结论DORV无PS的手术治疗早、晚期效果良好。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避免产生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多形性癌的外科治疗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期提高对肺多形性癌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1999年至2011年收治的60例肺多形性癌临床资料,男性55例,女性5例;年龄45~77岁.周围型肺癌55例,中央型5例.54例行完全切除(R0);6例行肉眼根治切除,但镜下显示切缘阳性(R1).术后均随访.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手术当日因血胸行再次开胸止血;1例右上叶支气管袖形切除术后半年因吻合口瘢痕增生导致右余肺不张而行右余肺切除术.60例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7.2%、25.6%.本组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患者(25例)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7.3%、32.5%,淋巴结转移者(35例)3、5年生存率为25.4%、17.1%,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年、5年生存率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17).根治性切除(R0)3年、5年生存率51.5%、30.3%,非根治性切除3年、5年生存率12.5%、0.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手术根治程度(P=0.041)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 =0.029).结论 肺多形性癌预后差,应早期手术.手术根治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异时第二原发肺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异时第二原发肺癌的诊断、手术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胸外科自1983年1月至2004年4月手术治疗的32例异时第二原发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有咳嗽、痰血、气短等症状,17例随诊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第一原发肺癌均行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异时第二原发肺癌行肺叶切除或完成式全肺切除17例,局部切除14例,单纯探查1例;15例行淋巴结清扫,17例未清扫淋巴结;6例为姑息性切除。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分别为97%(31/32)和81%(26/32)。两次手术为同侧者17例(9例为右侧)。组织学类型:鳞癌11例,腺癌7例,腺鳞癌6例,肺泡细胞癌5例,小细胞肺癌、小细胞并鳞癌及腺样囊性癌各1例;第一、二原发肺癌组织学类型不同者24例,组织学类型相同但发现的时间间隔超过4年者7例。术后临床病理分期:Ⅰa期4例,Ⅰb期16例,Ⅱa期1例,Ⅱb期4例,Ⅲa期1例,Ⅲb期5例,左肺上下叶各有一Ⅰa期癌灶者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2%(4/32),3%(1/32),并发症为支气管胸膜瘘、心房纤颤和呼吸功能不全,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0k,(19/29),32%(9/28),19%(4/21)。结论 加强术后随诊和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是提高第二原发肺癌诊断率的关键。手术切除方式受限和淋巴结清扫不彻底可能是患者预后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