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暑病为临床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尤其是我国南方夏季炎热,多湿气候持续时间长,更由于近几年空调器广泛普遍地使用,暑病的阴暑发生表现突出,故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治疗阴暑临床体会加以探讨。1病因病机暑病作为季节性疾病有其特点。《景岳全书·暑证》说:“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因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其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食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寒乍热,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  相似文献   

2.
徐纬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410-410
暑证是夏季的热性病,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患者多因在烈日下或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而阴暑是过十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在日常生活中阴暑容易被忽视,所以发病比较多见。笔者在临床治疗中,运用盘龙刺配合背俞穴走罐治疗阴暑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谈谈暑热症     
乃六气之一,因于暑致病的称为暑病。金、张元素将暑划分为阴、阳二证,厥后诸家又有阴暑、阳暑、中署、伤暑、冒暑、伏暑、暑温、暑风、暑瘵等等不同分类。这对辨别暑病轻、重、变、兼各证及在指导论治方面,应该说是一大发展,但是,也正因这样,反把暑病最基本的特性,混淆不清。我在这里想着重讨论一下暑的特性及其本证是什么?照我看,最能确切地反映暑的涵义及暑病的临床特征,应该是暑热症。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曹炳章治疗暑病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曹氏提出了暑病性热;分为伤暑、中暑、暑湿、伏暑4类;阴暑非暑,应以暑月伤寒论治的学术观点。依据脉象舌诊,曹氏将4类暑病的诊断要点做了归纳。在治疗上,介绍曹氏从三焦论治伤暑,重视中暑的外治法,辨体质疗暑湿,伏暑宜缓图之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5.
两天前,我在家中小院铺上凉席睡了一宿。第二天,便开始发烧、头痛、流鼻涕、发冷、浑身酸痛。中医大夫说我得的是“阴暑证”,给开了几剂汤药。由于对此病不太了解,所以请求贵刊给予解答。小宋首先要告诉你的是,“阴暑证”只不过是中医的一个普通的病名而已,在夏季许多人都会患这种病,不用太担心。这种病是怎么得的呢?清代名医雷丰在《时病论》中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对于阴暑证,中医还有这样的论述:“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暑月感受寒湿之邪得…  相似文献   

6.
夏季由于饮食、环境及体内调节等失调,或因汗出过多伤及津、气等,易引起暑病、中暑、阴暑等。本次主要介绍针灸治疗中暑后遗症的方法。 中暑后遗症主要是因患者体质、初期治疗不彻底等因素所致,现代医学尚未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耐暑热之人多有慢性疾病或因服用药物等而致体内郁热或痰凝,因而治疗时对其体质及既往病史的诊察尤为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清代医学大家王孟英论暑的学术特点进行了探讨。王氏对暑有独到发挥,指出暑性纯阳无阴,反对阴暑阳暑之分;明确暑多兼湿,而非暑必兼湿;对李氏清暑益气汤提出异议,创制王氏清暑益气汤,主治暑热伤津耗气之证。  相似文献   

8.
中暑是夏季常见病,尤以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更易发生。中医学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9.
暑温病名始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热病。以壮热、烦渴、汗多等阳明热盛证候为主证。又因夏令多雨湿,故亦多暑温夹湿。有的患者贪凉、或汗出时淋雨酿成汗闭、身热、形寒、无汗之暑夹寒湿之证。治疗不当致高热不退、缠绵不愈,出现变证。笔者  相似文献   

10.
从阴暑的治疗谈春夏养阳——附120例阴暑病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阴暑的治疗谈春夏养阳———附120例阴暑病治疗观察涟水县人民医院(223400)陈果然阴暑证是由于夏月不恰当的乘凉、饮冷、寒邪侵袭人之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阴暑。近年,夏月感寒者日众,故阴暑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几年来笔者积累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中论暑邪的思想进行了探讨,梳理了"暑必兼湿"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历代医家对"阴暑"与"阳暑"的认识。王孟英论暑的角度独特,他从六气性质、汉字构成结合中医理论、类比推导以及灵活应用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4个角度阐述暑多兼湿而非暑必兼湿的观点,反对妄立阴暑、阳暑之名,指出阴暑实质乃夏月之伤于寒湿者,确立暑性纯阳的特点,诠释、区别、发展了李东垣清暑益气汤,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王氏清暑益气汤。  相似文献   

12.
(一)高温中暑和中医阳暑同类。高温中暑是指工厂车间温度较高,劳动过度,体温显著异高,放散受有阻碍,则体内温热蓄积以致发病。中医典籍中无此名称,而中医所谓中暑,就是一类病。但中医的中暑,有阴暑阳暑之分,阴暑与高温中暑不相侔,暂且不谈。阳暑就是夏天的中暑,张仲景伤寒论里面,名曰中暍、暍字意义包括中暑与中热,中暑即相当于西医的日射病,中热即相当于西医  相似文献   

13.
正阳暑和阴暑,是中医的名称,因发生在暑天而得名,又因感受病邪不同,而有阴阳之别。在炎热的夏天,相信人们对中暑都较熟悉,而对阳暑、阴暑却模糊不清。那么,这两种病症究竟有哪些特点,发病率哪个高,又怎样预防呢?阳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泻一证较为常见。病因常为多食瓜果、生冷、油腻及不消化食物;或因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使肠胃受到影响;或者脾胃素虚弱,所以,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有伤食泻、寒泻、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犁等几种不同的腹泻。  相似文献   

15.
<正>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全文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为此二浯出现在暑病这样一个前提下,所以历来学者对此争议最多.王冰云:"必以汗出,乃热气施散,此重明可汗之理."朱丹溪等人知暑病不可发汗,疑为错简,主张将其移至"因于寒"句下.张景岳则以前二句(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为阳暑,此二句为阴暑,阳  相似文献   

16.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之一.由于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以及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均可广泛影响脏腑而致咳嗽,故《内经》谓之“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临证时如不注意这一点,有时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曾治一男性患者,70岁,1997年5月6日来诊.主诉咳嗽、吐白色黏痰伴纳食减少1个月.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史25年.1个月前因淋雨后发热、怕冷、口干、咳嗽剧烈,体温 38.5℃.  相似文献   

17.
暑温是感受暑热邪气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等气分热盛证候,病程中易伤津耗气,并以动风、闭窍、生痰之变为临床特点.其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暑邪有夹湿与不夹湿之别,故又将其中夹湿者称为暑湿.……  相似文献   

18.
三、暍病(一)概说1.病名:暍病亦称中暍或中热。是夏日伤暑所致气阴两伤之证,与现今中暑概念不同。2.病因病机:暑为六淫之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致热证。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本病即因夏感暑热,气阴两伤所致。3.主证:发热,汗出、烦渴、少气、溺  相似文献   

19.
答:喉源性咳嗽,是急性咽喉炎引发的咳嗽。具有起病急,咳嗽重,以刺激性咳嗽合并咽喉红肿痒痛为特点。中医辨证以热证为主,而燥证也不鲜见。热证又有实热虚热之分,燥证也有凉燥热燥之别。实热证咳嗽剧烈,咽部充血红肿疼痛或又痒又痛,有黄色稠痰,舌红苔黄一派肺胃实热症候群。以肺热为主者,咳嗽咽喉肿痛尤为突出,方用凉血地黄汤(生地  相似文献   

20.
夏天,烈日当空,挥汗如雨,人在这种高温下,难免遭受暑热的侵袭,而中暑仅是其中的一种,尚有伤暑、阴暑、暑温3种,应注重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