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昆明滇紫草的生药鉴定特征.方法 应用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方法.结果 昆明滇紫草为紫草科滇紫草属植物昆明滇紫草的干燥根,详细描述了其生药鉴别特征;薄层鉴别表明昆明滇紫草含有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结论 研究结果为该药的鉴别、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昆明滇紫草的生药鉴定特征。方法应用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方法。结果昆明滇紫草为紫草科滇紫草属植物昆明滇紫草的干燥根,详细描述了其生药鉴别特征;薄层鉴别表明昆明滇紫草含有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和乙酰紫草素。结论研究结果为该药的鉴别、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和ODS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各种波谱技术(UV、IR、MS、NMR)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白头翁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菊苣酸(Ⅰ)、银椴苷(Ⅱ)、芹菜素-7-O-β-D-(3"-反式对羟基肉桂酰氧基)葡萄糖苷(Ⅲ)、4,6,7-三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Ⅳ)、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V)、myo-肌醇(Ⅵ)、莽草酸(Ⅶ)、1,4-丁二酸(Ⅷ)、5-羟基-4-氧代戊酸(Ⅸ).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硅胶柱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Ⅰ)、香荚兰酸(Ⅱ)、(7S,8R)-4,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基新木脂素(Ⅲ)、丁香脂素(Ⅳ)、(一)-松脂素(Ⅴ)、松脂酚-4-O-β-D-葡萄糖苷(Ⅵ)、丁香脂素-4,4'-O-二-β-D-葡萄糖苷(Ⅶ)、β甲基-D-吡喃木糖苷(Ⅶ)、β-甲基-D-吡喃阿拉伯糖苷(Ⅸ)、扁柏双黄酮(Ⅹ)、阿曼托双黄酮(Ⅺ).结论 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茜草(Rubia cordifolia L.)地上部分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乙酰齐墩果酸(1)、2-羟基-1-甲氧基蒽醌(2)、β-谷甾醇(3)、(-)-表丁香脂素(4)、反式对羟基肉桂酸(5)、对苯二甲酸二丁酯(6)、(-)-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7)、东莨菪亭(8)、异落叶松脂素(9)、5,5′-二甲氧基-7-氧代落叶松脂醇(10)。结论 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茜草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10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酚苷和木脂素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HPLC方法分离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仙茅乙醇提取物中得到5个酚苷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1个甾醇类成分.经鉴定分别为2,6-二甲氧基苯甲酸(1)、仙茅苷(2)、仙茅苷乙(3)、仙茅素A(4)、2,4-二氯-5-羟基-3-甲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3,3′,5,5′-四甲氧基-7,9′7′,9-二环氧木脂素-4,4′-二-O-β-D-葡萄糖苷(6)、β-谷甾醇(7).结论:从仙茅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5)为一新的含氯酚类成分,命名为仙茅素D.  相似文献   

7.
裸花紫珠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HP-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光谱及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化学反应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5,4′-二羟基-3,7,3 ′-三甲氧基黄酮(3)、木犀草素(4)、芹菜素(5)、8-乙酰基哈帕苷(6)、6-氧-香草酰筋骨草苷(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0)、阿克苷(11)、连翘酯苷(12).[结论]2个环烯醚萜化合物8-乙酰基哈帕苷(6)和6-氧-香草酰筋骨草苷(7)为首次从紫珠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鲜品和干品鱼腥草中鱼腥草素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乙醚分别提取鲜品和下品鱼腥草,采用快速硅胶柱进行色谱分离,经TLC、MS鉴定化合物.结果:从中分离得到癸酰乙醛(鱼腥草素)和甲基正酮.结论:鱼腥草素不稳定,易于转化为甲基正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当归中的化学成分及当归中藁苯内酯类成分结构的鉴定方法,为当归药理作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参照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鉴定当归中藁苯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1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双藁苯内酯、4-(2羟基-1-甲氧乙基)-苯酚、4-(2-羟基-1-乙氧乙基)-苯酚、正丁基苯酞、反式阿魏酸、厚朴酚、黄芩苷、5-乙酰氧甲基糠醛、5-羟甲基糠醛、香草醛、阿魏酸、对甲基苯酚、发卡二醇、菠菜甾醇、异欧前胡素,其中4-(2羟基-1-甲氧乙基)-苯酚、4-(2-羟基-1-乙氧乙基)-苯酚、厚朴酚、菠菜甾醇化合物为当归植物中首次分离获得。2当归根乙醇提取物中用色谱方法分离到4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Z)-藁苯内酯,(Z)-6,7-反式-二羟基藁苯内酯,(Z)-6,7-环氧藁苯内酯和当归酸(Z)-藁苯内酯-11-醇酯,其中当归酸(Z)-藁苯内酯-11-醇酯为第一次在中药当归中获得。结论硅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法分离中药当归的化学成分,操作方法简单,并通过波谱数据方法鉴定出中药当归中的五种新化合物,为深入研究当归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花鬼针草B id ens p arv if lora全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抑制组胺释放活性方法寻找生物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1D NM R,2D NM R等波谱法鉴定了化学结构,通过组胺抑制实验探讨抗炎活性。结果分离鉴定6种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及其甲酯,分别是3,5-二氧咖啡酰奎宁酸(3,5-d i-O-caffeoy lqu in ic ac id,Ⅰ)、3,4-二氧咖啡酰奎宁酸(3,4-d i-O-caffeoy lqu in ic ac id,Ⅱ)、4,5-二氧咖啡酰奎宁酸(4,5-d i-O-caffeoy lqu in ic ac id,Ⅲ)、4-氧-咖啡酰奎宁酸(4-O-caffeoy lqu in ic ac id,Ⅳ)、5-氧-咖啡酰奎宁酸(5-O-caffeoy lqu in ic ac id,Ⅴ)、4-[3-(3,4-二羟基苯基)-丙烯酰氧基]-2,3-二羟基-2-甲基-丁酸{4-[3-(3,4-d ihydroxy-pheny l)-acry loy loxy]-2,3-d ihydroxy-2-m ethy l-bu tyric ac id,Ⅵ}。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Ⅵ为新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显示一定的抑制组织胺释放活性。  相似文献   

11.
黑面神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草药黑面神的化学成分.方法:黑面神嫩枝和叶子用95%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分别用氯仿、正丁醇萃取,将氯仿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别进行硅胶柱层析,其中正丁醇部位的化合物采用重结晶、Sephadex LH-20柱层析方法进行纯化;通过IR、UV、MS、1HNMR和13CNMR等波谱解析方法以及和化合物标准品对比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黑面神氯仿部位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Ⅰ)、乙基-β-D-吡喃果糖苷(ethyl-β-D-fructopyranoside,Ⅱ)、阿魏酸二十四烷醇酯(tetracosylferulate,Ⅲ)、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Ⅳ)、正三十二烷醇(n-dotriacontanol,V)、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Ⅵ)、熊果苷(arbutin,Ⅶ)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Ⅷ).结论: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吉林长白山产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Bor.)干燥根的挥发油水溶性部分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水溶性部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25个峰,鉴定出18种化合物,根据面积归一法测其相对含量为90.17%。高山红景天挥发油水溶性部分中主要成分为桃金娘烯醇(28.04%),顺式氧化芳樟醇(16.90%),正辛醇(10.05%)等。结论: GC-MS结果为红景天的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竹黄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从竹黄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运用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竹黄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甲酯(1);棕榈酸(2);5α,8α-epidior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3);D-阿洛醇(4);胡萝卜苷(5);4-羟基-苯甲酸(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檵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檵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LH-20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进行结构测定。结果从950ml/L乙醇渗漉液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结论化合物鉴定为β-谷甾醇(Ⅰ)、3β—Hydroxy—glutin-5-ene(Ⅱ)、3α—Hydroxy—glutin-5-ene(Ⅲ)、β-胡萝卜苷(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薤(Allium chinense G.Don)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薤的化学成分,采用理化性质结合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分离得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薤的体积分数6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7个化合物,分别为:N-对香豆酰酪胺(1),N-顺式-对香豆酰酪胺(2),无梗五加苷D(3),β-D-吡喃果糖(4),β-D呋喃果糖甲苷(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结论 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土萆薢的化学成分。方法: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四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烷酸(eicosanoic acid,Ⅰ)、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Ⅱ)、大黄酸(rhein,Ⅲ)和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Ⅳ)。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大翅果菊根茎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柱层析对高大翅果菊植物中的提取物进行分离提纯,并利用现代波谱方法分析鉴定,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个倍半萜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11β,13-二氢莴苣内酯乙酸酯(1),9α-hydroxyleucodin-9-O-β-xylopyranoside(2),11β,13-dihydrolactucin(3),Lactuside B(4)。结论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翅果菊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苗药土一枝蒿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苗药土一枝蒿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72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组分峰面积的97.24%,其中主要化学成分是β-倍半水芹烯(40.227%)、(Z, E)-α-大根叶烯(12.853%)、E -β-法尼烯(11.205%)等。结论:土一枝蒿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  相似文献   

19.
皱叶酸模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ODS C18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皱叶酸模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二十六烷酸(2)、大黄素(3)、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萘酚(5)、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儿茶素(7)和(-)-表儿茶素(8)。结论化合物2,4~8为首次从皱叶酸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枇杷花三萜皂甙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枇杷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 (IR,MS,1 HNMR,1 3CNMR)。从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 indl〕的花中经乙醇提取分离三萜皂甙元类成分。结果 共获得 4个三萜皂甙元类成分 ,并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 : 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 熊果酸 (ursolic acid) , 2 α,3α,19α-三羟基熊果 - 5 ,12 -二烯 - 2 8-酸 (2 α,3α,19α- trihydroxyurs- 5 ,12 - dien- 2 8- acid) , 2 β,3β,2 3α-三羟基齐墩果 - 12 -烯 - 2 8-酸(2 β,3β,2 3α- trihydroxyolean- 12 - en- 2 8- acid)。结论 化合物 ~ 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