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16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陪护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各58名。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未实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陪护家属在患者入院3d内和陪护1mo末分别进行评定,并随访1a。结果研究组健康教育1mo末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1a后复发率、服药依从性及医患纠纷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1mo末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1).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一项既可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又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观察8w。于心理干预前及干预8w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采用自尊量表评定患者的自尊水平,对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理干预8w末,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心理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自尊量表评分有显著提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帮助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消除疑虑和担忧,减轻心理负担,改善不良的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提高其自尊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卒中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康复期脑卒中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训练,研究组联合心理干预,观察12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定幸福感, 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干预12个月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各时间点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和研究组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研究组依从率为96.7%,对照组为81.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幸福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瑜伽放松训练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帕罗西汀治疗,并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瑜伽放松训练,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4周末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8周末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末起,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帕罗西汀联合瑜伽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显著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血糖控制状况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治疗6个月末评定血糖控制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6个月末,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且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控制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拟一般家庭状况调查问卷、疾病家庭负担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265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家属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患者病前病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年人均收入、患者治疗费用报销比例均与家属抑郁严重度指数、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患者病程、住院次数均与家属抑郁严重度指数、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家属受教育年限与其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患者病情不稳定程度、患者年均治病费用与家属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疾病家庭负担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与家属抑郁严重度指数、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存在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疾病家庭负担,尤其是经济负担是影响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康复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36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68名,对照组200名,两组均接受常规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家庭心理干预治疗,观察1 a.于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 a末,对两组家属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和自编认知状况调查表进行测评分析,对两组治疗者采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复吸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家属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研究组家属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康复作用、戒断症状、护理技能的不了解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家属各项目评定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年复吸率和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理干预不仅能解除家属的诸多思想顾虑、提高应对措施,也能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吸率,促进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老年痴呆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社会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0例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设为研究组,50例老年脑血管病非痴呆患者家属设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自评焦虑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家属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观念、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因子分以及自评焦虑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老年非痴呆患者家属,其中焦虑抑郁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名精神病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名,研究组给予综合性干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观察患者住院全程。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结论对精神病患者家属予以综合性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高血压患者伴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观察1a。于治疗前及治疗1a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鬣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定期测血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a末,研究组焦虑自评麓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均〈0.01);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对照组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研究组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舒张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药物联合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控制高血压指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中重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急诊收治住院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67例、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自制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价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QOLI-74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QOLI-74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GQOLI-74量表得分、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中重度烧伤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癌症患者家属的焦虑程度及原因,以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减轻其思想压力,确保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方法:将80例中心静脉留置癌症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在对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留置前对其家属进行SAS量表评分。干预组由责任护士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则由护士按常规方式与家属接触。在中心静脉留置后第7 d及拔管时分别再次进行SAS量表评分,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在中心静脉留置后第7 d及拔管时焦虑程度均明显低于置管前(P〈0.05),且焦虑减轻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置管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结论: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癌症患者家属实施人文关怀及程序化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不仅提高他们对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认识和家庭照料水平,减轻家属紧张焦虑,还减少了置管并发症,提高了癌症患者对化疗或静脉营养支持的依从性,减轻了患者痛苦,有利于家属的身心健康和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模式,观察6个月.干预后采用医院自编遵医行为调查表评定两组遵医行为,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定两组自护能力,采用...  相似文献   

14.
黄洋子  王颖 《全科护理》2016,(19):1977-197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2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干预组干预后SAS量表得分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两组干预后SCL-90量表中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各因子粗分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焦虑,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三明市台江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90例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家属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增加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干预后SDS评分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干预后S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积极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有助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联合协同护理干预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3例DC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时间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和联合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CBT联合协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联合组总依从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干预后,两组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均提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BT联合协同护理干预应用于DCM患者,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疗效及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无锡市重性精神病管理网络中,筛选出有危险评估等级2级及以上记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础上联合家庭干预治疗,2组患者均随访观察1年。分别在入组前、随访1年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并比较1年内2组患者的复发住院率、不同危险等级人数和累计暴力行为发生次数。结果:随访1年末,2组患者2级及以上危险等级人数及暴力行为发生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1年内复发率相当,研究组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末,研究组患者PANSS总分及家属FIS、SAS、S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基础上联合家庭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能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5A护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53例,5A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分和护理依从性。结果干预后,两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限制行为、管理行为、心理活动和状态管理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依从性良好率为84.91%,高于对照组的67.92%(P<0.05)。结论5A护理模式应用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明显,可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