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驻马店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驻马店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驻马店市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260例,年均发病率为0.54/10万,发病率平均增长速度为-0.67%;5—6月和10—次年1月呈现2个发病高峰,分别占19.62%和60.77%;男女比为2.47∶1,病例主要集中在20~59岁(占75.7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0.77%。结论驻马店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下降趋势,发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今后应实施以健康教育、灭鼠和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卫辉市1983~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卫辉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卫辉市1983~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83~2005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535例,年均发病率为7.42/10万。10~50岁为高发年龄,占发病总数的92.5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91%;全年均有发病,以3~6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59.81%。健康人群存在隐性感染情况。结论卫辉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春季灭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法对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许昌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1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50/10万,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30~59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76.35%);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1.76%),冬季高发。结论应以农村地区为主,通过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200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HFR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年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46例,发病率6.77/10万;发病高峰时点为5月5日,高峰时区为3月5日~7月12日;病例分布于15个乡镇及3个社区;患者主要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占78.26%(36/46).[结论]2006年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高发趋势,应采取以灭鼠、防鼠和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部队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与规律,探讨部队防治策略。[方法]用全军疫情监测管理系统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991~2008年某部共报告发生流行性出血热400例,死亡4例,其中战士发病占72.50%,干部发病占24.50%。发病趋势从1991~1996年发病呈逐年增高,1997~1999年发病有较大幅度下降。[结论]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接种的综合性防制策略对控制部队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及流行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更好地了解和掌握2008-2012年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和规律,预测疫情的流行趋势,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中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5年间本县共报告93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17.21/10万,死亡3人。发病最高年份为2009年,报告病例45例,发病率为53.53/10万,占5年报告病例总数的48.39%。本县流行性出血热春夏季发病明显,5-8月为高发月份,5年间共报告69例,占全县报告病例总数的74.19%。病例主要集中在长白县马鹿沟镇辖区各参场,5年间共报告病例41例,占全县报告病例总数的44.09%。性别及职业特征明显,以农村男性壮年为主,男女性别之比为4.2∶1。结论长白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自2009年发病高峰年后,2010、2011年发病率明显下降,2012年疫情较2011年有所回升,流行性出血热危害的主要人群是青壮年农民,并有一定的周期性,要针对该病流行环节做好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五莲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1年五莲县HFRS疫情资料,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出血热流行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05~2011年共报告HFRS病人39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92/10万;发病自2008年呈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男性多于女性,30~59岁年龄组占71.28%;山区多于平原;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21%。[结论]五莲县HFRS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需采取全面持续的疫苗接种、灭鼠和环境整理等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针对居住在山地的农业作业人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部队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与规律,探讨部队防治策略。[方法]用全军疫情监测管理系统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991~2008年某部共报告发生流行性出血热400例,死亡4例,其中战士发病占72.50%,干部发病占24.50%。发病趋势从1991~1996年发病呈逐年增高,1997~1999年发病有较大幅度下降。[结论]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接种的综合性防制策略对控制部队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及流行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999-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17年报告的255例现住北京市朝阳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发病时间、空间及人群等特征进行分析,用MapInfo软件对发病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 1999年至2017年朝阳区流行性出血热报告发病率波动于1.90/10万到0.03/10万之间,85.49%的病例集中在2006年以前,2007年病例数开始下降,且发病率持续维持在0.2/10万以下。每年3-5月份为朝阳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时期,发病人群以18~44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所有发病人数的77.65%。病例男女性别比为4.3〖DK〗∶1,商业服务、民工、家务待业及退休人员的发病数排在前3。来广营、崔各庄和东风地区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地区。结论 1999-2017年朝阳区流行性出血热呈散发流行,应持续开展病例与宿主动物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海州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州区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年间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94例,年均发病率为2.77/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病例比为3.7∶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5.53%),年龄以30~69岁为主(占79.79%),秋冬季节高发,其中11-12月发病数占67.02%。年均报告率居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云台农场(22.04/10万)、宁海乡(8.83/10万)、新坝镇(8.78/10万)、浦南镇(5.32/10万)和锦屏镇(5.26/10万)。结论海州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以及性别差异,应加强防治措施的落实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吉林省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疫情,掌握本省出血热流行特征。方法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绘图、分析。结果 1999-2010年本省出血热发病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病死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2004-2010年发病率位次位居全国前列。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83%。2000-2010年,男女性别比例为4∶1;年龄分布以16~60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30%。1998-2010年,季节分布以秋冬季为主,11月份达到最高峰。1955-2010年,地区分布以东部山区和中部半山区、丘陵地带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8.7%。2005-2010年,本省出血热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总报告病例平均百分比为14.27%。本省疫源地由单纯的姬鼠型疫区发展到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病例分布由东部山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呈现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向城市发展的态势。结论有关部门应根据本省出血热疫情制定切合实际的科学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郝玉军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94-2196
目的对2006年秦皇岛市卢龙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秦皇岛市卢龙县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卢龙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568例,报告发病率135.52/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丙类传染病5种217例,报告发病率51.78/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肺结核(80.97/10万)、病毒性肝炎(32.39/10万)、流行性出血热(14.72/10万)、痢疾(7.61/10万)、淋病(0.98/10万);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最高(42.45/10万),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7.85/10万)。呼吸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的59.15%,血源及性传播性传染病占18.3l%,肠道传染病占11.44%,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占11.09%;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的27.64%(217/785)。结论应加强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并加强重点人群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为防治出血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 2008-2010年共捕鼠700只,共4科7属9种,分布于居民庭院、库房及野外农田、草地、灌木丛等。优势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平均鼠密度为3.83%,带毒率为9%。结论凤城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较高密切相关,为此控制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关键在于春秋季前开展村内外较大规模的灭鼠防鼠工作和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减少劳作和家庭环境中与鼠的接触及提高免疫力,是控制和降低出血热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掌握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实验室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患者血清中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抗原。结果2007年全省报告HFRS病例757例,主要分布在宁波、绍兴、台州、丽水、衢州等市,占全省发病总数的86.79%(657/757)。夏季和冬春季有2个发病高峰,青壮年农民病例居多。结论浙江省HFRS疫情近年呈平稳趋势,但一些县(市)发病率居高不下,应加强重点地区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根据《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对全国41个出血热监测点进行常规监测,以掌握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并对防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 疫情资料主要来自各监测点的月报和年报报表,监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动物流行病学方法、血清学及病毒学诊断方法等。结果 1999年全国EHF监测点共发病12930例,死亡135例,发病率为5.37/10万,病死率为1.04%,与1998年相比,发病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燕  王俊  李芙蓉  刘红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1):524-525,527
[目的 ] 通过病原学研究为出血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 用病原学、血清学、RT -PCR、序列测定技术对我省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地理流行病学、疫区类型及新型新亚型进行分析。  [结果 ] 我省共分离出血热病毒 3 2株 ,涉及 9种宿主动物 ;气溶胶可传播实验动物型出血热 ;山林地区存在新型出血热病毒。  [结论 ] 我省是多宿主多传染源的出血热疫源地 ,以姬鼠型为主 ,流行季节以秋冬季为主 ,呈单峰型 ;山林地区存在新型出血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胡海宽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52-2454
目的了解河北省卢龙县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检测EHF抗原的方法进行鼠带毒情况的监测,采用夜夹法进行鼠密度调查。结果 EHF的流行特征:EHF各月份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3—5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年龄2~76岁,其中以30~49岁年龄组为多;自然感染率为6%;鼠密度为3.32%;鼠带毒率为10.55%。结论开展全民灭鼠活动和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河南省周口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夜夹法进行鼠密度调查。结果 2005-2012年周口市报告病例136例,平均发病率为0.16/10万。病例以40岁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居多。冬季是发病高峰。混合鼠密度在10.0%和18.9%之间。结论周口市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整体下降趋势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院秀高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484-2485
目的分析2005—2011年灌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7 a间中国疾病控制系统中的流行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统计,运用描述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共报告HFRS病例269例,年均发病率为4.2/10万,男女发病比例为2.64∶1。其中农民(民工)发病为240例,占全部病例的89.22%。病例主要集中在秋冬季(10月至次年1月份,占全部病例的84.01%),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该县HFRS发病率以农民(民工)为最高,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应加强HFRS疫情监测,提高重点人群的出血热疫苗接种率;加强对鼠密度监测,强化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