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但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埃布斯坦综合征者也屡有报告[1]。本文报告本院自1995年9月开展射频导管消融以来所发现的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至今国内少有文献报告。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性 ,22岁。临床诊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局麻后经股静脉置入6F4极电生理标测导管至高位右心房 (HRA)、希氏束 (His)、右心室心尖部 (RV)。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导引钢丝 ,见导引钢丝经左锁骨下静…  相似文献   

2.
左上腔静脉永存(permann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即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后不与右侧无名静脉相融形成上腔静脉,而直接沿脊柱左缘下行在心脏后面与心脏静脉相融合形成巨大的冠状静脉窦,血液由此汇入右心房。孤立性的PLSVC对人体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是良性的血管畸形,在正常人群中其发生率为0.5%[1]。 资料和方法6例临床判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男性 2例,女性 4例,平均年龄(32.7±9.8)岁,平均心动过速病史(11.3±8.9)年。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总结合并永存左上腔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电生理特点以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本中心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典型AVNRT患者375例,其中有9例(2.4%)患者合并有永存左上腔,分析其射频消融成功靶点的特点。结果:9例合并有永存左上腔的患者中,女性8例(88.9%),平均年龄(62.3±7.2)岁,平均发病年龄(35.6±5.8)岁。其中仅2例在常规的慢径靶点位置消融成功,其余7例需要在冠状窦前缘距离窦口1cm以内位置才能消融成功。成功消融靶点为相对复杂的心房电位和大的心室电位(心房电位/心室电位振幅比值1∶3),和常规靶点位置相比阻抗升高大约20Ω。结论:对于合并永存左上腔的AVNRT患者,射频消融是安全和可行的,大部分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冠状窦前缘距离窦口1cm以内的非常规位置。  相似文献   

4.
1例女性患者 ,60岁 ,因心动过速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成功射频消融后 ,逆行冠状窦口造影 ,发现巨大冠状窦和左上腔静脉永存。结合文献复习 ,认为冠状窦口扩大和左上腔静脉永存可能是部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总结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特点 ,以提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 999~ 2 0 0 1年在 96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 ,1 1例存在左上腔静脉并合并冠状窦口异常扩张 ,其中男性 9例 ,女性 2例 ;3例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左上腔静脉畸形。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送入冠状窦电极游离于巨大的冠状窦口 ,给予右心房S1 S2 程序刺激 ,A2 H2 均出现跳跃现象并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 0例患者通过左锁骨下鞘管行左上腔静脉 冠状窦左、右前斜位造影 ,并应用R 0型Swartz鞘支持大头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结果 在靶点电图波形稳定处 ,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 ,1 1例患者全部成功。输出功率为 30~ 40W ,平均放电次数 (1 9± 0 8)次 ,平均消融时间 2 3h,X线曝光时间 (2 8± 1 6)min。未发生并发症 ,随访 1~ 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先进行左上腔静脉及冠状窦造影 ,明确冠状窦口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应用R 0型Swartz鞘支持大头电极稳定地贴靠在靶点 ,可提高消融成功率 ,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27岁.因"阵发性心悸10余年,加重2年"人院.发作时心电图(图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静脉应用异搏定才能终止.查体:神清,血压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啰音.心率75次/分,心界不大,心律整齐,无明显杂音.双下肢无水肿.患者在局部麻醉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送人导引钢丝时,见导引钢丝走行于脊柱左侧,继续推送导引钢丝,经冠状静脉窦走行向右侧进人右房及下腔静脉(图略)示:根据导引钢丝走行特点及穿刺针回流血特点判断患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畸形(PISVC ),决定经左上腔逆行置人冠状静脉窦(CS)标测电极,并穿刺右股静脉置人HIS束及右室心尖部标测电极.  相似文献   

7.
1例女性患者,60岁,因心动过速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在成功射频消融后,逆行冠状窦口造影,发现巨大冠状窦和左上腔静脉永存,结合文献复习,认为冠状窦口扩大和左上腔静脉永存可能是部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1岁。因"发作性心悸2月余"入院,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检查,穿刺右股静脉送入冠状窦电极困难,行下腔静脉造影发现下腔静脉通过扩张的奇静脉连接于上腔静脉。电生理检查证实该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右股静脉逆行消融未成功,改穿刺右锁骨下静脉顺行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射频消融策略。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我科行射频消融的SVT患者1 460例, 17例并发PLSVC。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左侧隐匿性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例,阵发性房颤(PAF)3例。结果: 17例患者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并放置冠状窦电极,8例AVNRT患者经房室结改良成功;6例左侧隐匿性旁路,4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消融,2例经房间隔穿刺,在二尖瓣心房侧进行旁路消融;3例PAF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后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成功率10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PLSVC并发SVT,导管消融治疗仍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较低的手术并发症,但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的识别、导管消融的技巧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面仍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6岁。因胸闷、晕厥而入院。心电图提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术中发现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成功于左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于右室间隔处。术后随访患者胸闷缓解,未再发晕厥。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个性特征。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量表,对83例AVRT、105例AVNRT患者射频消融前后和50例对照组正常人的精神质(P)、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N)和掩饰倾向(L)值进行测量。结果射频消融前后,各组之间的P、E、N和L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射频消融前后AVNRT组内女性患者的N分值较男性高(分别为12.93±2.83vs9.88±2.61;12.84±2.87vs9.87±2.64;P均<0.05)。结论AVNRT女性患者具有神经质倾向,这可能是在AVNRT中女性占多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例女性患者,心动过速病史10年,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永存左上腔静脉。三维激动标测提示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前壁,成功消融后随访半年房性心动过速无复发。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8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行电生理检查,心动过速发作时腔内A波激动顺序呈现由"偏心"转为"向心"的动态变化,变化过程中心动过速周长恒定,且希氏束电极上VA间期、HA间期及体表Q RS波形态均恒定不变,提示存在左侧旁道,且旁路传导与否并未影响折返环.诊断为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左侧游离壁旁观者旁道,实施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延迟缺血预处理(delayed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D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远期的心肌保护及其促进小动脉再生的作用。方法: 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①缺血预处理(IPC)+AMI组:于IPC后24 h,结扎冠状动脉建立AMI大鼠模型(n=24);②AMI组:开胸后,只穿线不进行IPC,于24 h后结扎冠脉建立AMI大鼠模型(n=24);③IPC组:只进行IPC不结扎冠脉(n=3);④假手术组:开胸后,既不进行IPC操作也不结扎冠状动脉(n=3)。前两组于模型建立后3 d、7 d和14 d,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新生及小动脉再生;后两组分别于IPC后及假手术后24 h,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DGF-B)表达。14 d后采用小动物超声检测心功能,Masson’s Trichrome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MI)面积。结果: IPC组于IPC后24 h,缺血区的心肌中可见毛细血管新生,VEGF及PDGF-B表达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与AMI相比,IPC+AMI组于建模后3 d、7 d和14 d,梗死边缘区心肌中毛细血管的密度和小动脉的密度均明显增加(P<0.05),MI面积减小(P<0.05),心功能改善(与AMI组相比,左室短轴缩短率增高,P<0.05)。结论: DIPC可减小MI的面积,改善心功能,这一作用与其增加梗死边缘区中的小动脉再生有关;缺血区心肌中VEGF及PDGF-B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小动脉再生的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6.
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常见类型。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现报告我们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和体会。1对象和方法我院2006年6月~2009年12月经过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50岁。主因阵发性心悸1年入院。患者外院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胸片、心脏彩超提示镜像右位心。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 Navx系统)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术 (RFCA)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一种最有效方法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SVT中最常见的一种。本文总结了 40 1例AVNRT的RFCA资料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995~ 2 0 0 3年在我院心内科行RFCA治疗的AVNRT患者共 40 1例 ,男 1 32例 ,女 2 69例 ,年龄 9~ 86( 4 6.5± 1 6.7)岁 ,均有频繁的SVT史 ,且药物不能预防发作 ;心动过速时均有心悸、头晕等症状。入院后予体检、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2例Ebstein畸形 ,1例风湿性瓣膜病 ,其余心脏结构和功能基本正常。操作方法 :①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6年前行射频消融复发,术前证实永存左上腔静脉存在,再次行消融治疗,术中验证双肺静脉已隔离,考虑患者特殊解剖结构,导管在左上腔静脉标测及消融中反复诱发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并在上腔静脉内发现类似于肺静脉电位的腔静脉电位,予以上腔静脉环形隔离后临床随访5个月未再出现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  相似文献   

20.
对2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全部消融成功,其中多径路者6例,合并隐匿旁路者5例,随访9.5月仅1例有跳跃现象,但未能诱发心动过速;3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P—R间期延长,但无1例遗留房室传导障碍。在描记希氏束波后下弯消融导管,希氏束波消失,A波、小V波大处消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