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某医院65例原发性疟疾(间日疟62例,恶性疟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有37例肝肿大,其中间日疟35例,恶性疟2例。肝肿大1.5厘米者10例,3厘米者19例,4.5厘米者8例。肝肿大5~10天,经抗疟治疗后均消退。65例中有黄疸者10例,其中间日疟9例,恶性疟1例。黄疸属轻度至中度,持续3~5天。在有黄疸的10例中,肝肿大者9例。 65例中,脾肿大1.5~4.5厘米者30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散发性疟疾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结果 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12例疟区发病,3例非疟区发病,10例症状典型,5例症状不典型,经抗疟治疗后痊愈。结论 近年本地区间日疟流行多以散发形式发生,有少部分症状不典型,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3.
青蒿素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为青蒿(Artemisia annua L)叶中提取的抗疟有效成分,国内用于治疗恶性疟及间日疟,均有很好疗效。临床证明,青蒿素的临床作用速度快于氯喹,毒性较低;但易近期复发,为了进一步了解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及毒性,寻找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 方法 磷酸萘酚喹总量 10 0 0mg( 10片 ) 2d分服 ,首剂服 6片 ,第 2d服 4片治疗恶性疟 ,60 0mg顿服治疗间日疟。 结果 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治疗 91例和 78例 ,临床治愈率均为 10 0 % ;其退热时间各为 ( 3 3 88± 2 0 3 0 )h和 ( 2 0 3 1± 9 84)h ;疟原虫转阴时间各为 ( 5 4 67± 12 5 6)h和 ( 4 4 5 1± 10 15 )h。完成 2 8d随访 ,恶性疟和间日疟各 64例和 5 0例均无复燃。 结论 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副反应轻等特点。鉴于部分病例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缓慢 ,建议与青蒿素类速效药物联用 ,取长补短 ,达到减少剂量 ,缩短疗程和延缓抗性产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抗疟运动,有不少间日疟患者临床发作不典型,尤其是儿童患者多见。为了探讨其发作规律,现将200例儿童间日症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与结果 1、调查对象:对来自疟原虫镜检站1~15岁的发热病人采血镜检,发现疟原虫者,随机作为调查对象。并给于氯、伯八日正规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在1963年6~8月间,我们共治疗疟疾患者50人,男32人,女18人,年龄10~52岁。4例为初次发病,其余曾发作过1~4次。31例未经治疗,8例曾服乙胺嘧啶,6例曾服环氯胍,5例曾服中药。针刺穴位以大椎、陶道为主穴,内关、间使、合谷、后谿、足三里、复溜及疟门为配穴,每次取主穴一个配穴二、三个,行强刺激,留针20分。针刺大椎、陶道时,须待酸胀感下行,若感应不显著,可加艾灸10分钟。针刺时间以在发作前1~2小时为宜。治疗结果,针一次即愈者35人,二次8人,三次3人。15例日发疟,经针刺1~2次均痊愈;36例间日疟中有4例效果不明。在患者治愈后40天,曾对24例作血片疟原虫检查,22例阴性,2例阳性。全组治愈后平均观察180天,有5例复发。  相似文献   

7.
青蒿素是我国从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的一种抗疟有效成分,临床证明,它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较好的疗效,抗疟作用的速度快于氯喹,毒性较低,但有近期复发(1、2、3)。为了提高临床疗效,解决复发问题。我们对3H—青蒿素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笔者近几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 1 1例 ,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例中男 8例 ,女 3例 ,40岁以上 1 0例 ,1 6岁以下 1例。病程 2~ 9年 ,临床均有“三多一少”症状。 1型 4例 ,2型 7例。2 治疗方法2 .1 取 穴 月萃俞、腕骨、脾俞、足三里。随证配穴 :上消 (嗜饮 )加承浆 ,中消 (多食善饥 )加胃俞、中脘 ;下消 (多尿 )加复溜。口干加金津玉液 ,血糖过高加太白、列缺 ,腹胀泄泻加灸天枢 ,四肢酸痛加灸曲池、阳陵泉。2 .2 治 法 主穴中背俞穴用弱刺激 ,不留针。其余诸穴均用中强刺激 ,得气后留针 1 5min,隔日 1次 ,1 0次为 1疗程。治…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65~1979年,应用耳针截治间日疟1074例,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一、耳廓敏感点普查经用京Ⅰ—8型经络经穴测定仪对793例间日疟患者的耳廓良导点普查发现,“肝”的阳性率为100%,“脑下垂体”为98%。同时又用球头探针对耳廓进行按压检查痛点,“肝”的阳性率为94%,“脑下垂体”为93%。两者结果基本相符,且均明显高于其它耳穴反应点(附图)。  相似文献   

10.
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指示,在海南现场研究针刺治疗疟疾八年,据资料统计,针刺治疗本地疟史多的疟疾患者147例,其中恶性疟56例,有效率85.7%,原虫转阴率35.7%。间日疟91例,有效率89%,原虫转阴率68.1%。这些疗效和我国二千多年来,用针刺治疗疟疾有效和解放后有关针刺治疗疟疾的报告,疗效相近,但是我们用针刺治疗由非疟区到疟区居留的外来人口疟史少者,针刺间日疟203例,有效率为41.9%,恶性疟40例,有效率30%,完全无疟史的外来人疟疾患者,疗效极差。本地人疟史多和外来人疟史少的疟疾患者,疗效差异非常显著。(表1)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以我校自制的新抗疟药磷酸羟基喹哌在动物和人体试验证明毒性较低並对鼠疟和猴疟治疗有效后,首次于1974年11~12月对现症疟疾患者试治的临床结果(以相同剂量氯喹作对照)。治疗组44例(恶性疟30例,间日疟14例)于一疗程全部治愈,半数患者随访一月未见复发。平均退热时间及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对恶性疟与间日疟均较对照组为短。对照组19例(恶性疟12例,间日疟7例),痊愈17例,2例分别于治疗开始后第5天和第6天再现原虫血症。不同年龄组以不同剂量治疗效果相同。磷酸羟基喹哌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对造血系统无明显毒性反应;心电图观察除治疗组有4例窦性心动过缓外,未见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因素,为临床诊治和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整理永兴县1989-2009年期间县人民医院、县CDC就诊、报告的高龄残存远期复发疟疾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永兴县近20年期间,共发现9例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在57-83岁之间,平均年龄69.1岁.9例病例从感染初发至最后复发时间为39-54年之间,平均为49年.结论 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属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少见类型,未见报道.病例资料显示,部分未经抗疟规范治疗及漏治的高龄间日疟患者,在长达十几及数十年之久仍可出现远期复发,临床应予重视,避免漏诊;在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其防治策略应以防止输入性的传染源和当地残存复发病例引起的传播为重点,规范抗疟治疗,加强监测,防止残存病例引起的新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针刺以颈椎病穴为主穴,对照组针刺以颈夹脊穴为主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均辨证取穴,接电针仪,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头晕症状评分量表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愈显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眩晕证候积分减少率,血流速度改变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椎病穴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愈显率方面较颈夹脊穴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小儿非典型间日疟以其他疾病表现的特殊类型,临床诊断较困难。本文报告12例,均经查到间日疟原虫确诊。患者年龄最小30d,最大12岁。经抗疟治愈,并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Mckenzie疗法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针刺(主穴选取风池、风府、天柱、完骨)治疗,治疗组予Mckenzie疗法联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客观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CASCS)评分、“颈型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CASCS、ESCV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25/35),治疗组为82.9%(29/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kenzie疗法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疟疾合并肾功能受损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疟疾合并肾功能受损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对28例疟疾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输入性疟疾患者,其中恶性疟者14例,间日疟者10例,混合感染者4例。其中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血液透析治疗者,恶性疟2例和混合感染者1例。经抗疟,保护肾功能等治疗,治愈率100%。结论疟疾合并肾功能受损,抗疟治疗是根本措施,及时识别和合理治疗并发症是关键,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管理,预防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选取“乳腺相应点(下称乳腺点)”针刺治疗急性乳腺炎(郁乳期疗效最佳),获得1针1次治愈的效果。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初产妇24例:经产妇5例,人流术后1例;年龄在24~30岁:病程在1天以内者6例,2天以内者21例,3天以内者3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7.8℃~40.50℃,局部均有肿胀、触痛、硬块。 2.治疗方法①取穴方法:从患侧乳中穴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1978年对我处管内发生的部分间日疟病例(159例)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测定法进行一次追溯性诊断,以检验疟疾诊断的符合率,评价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一、对象:1.在1978年被我处各级医疗人员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间日疟者,计94例。  相似文献   

19.
我们根据开封制药厂制订的《疟必清临用方案》于1973年8~10月在我省3个间日疟流行地区进行现场观察。共计用“疟必清”治疗292例,氯喹治疗71例,共中“疟必清”组男性156例,女性136例,年龄为3~75岁;氯喹组男性39例,女性32例,年龄为1~61岁。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刺从肺肠论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和大肠经穴对中医肺、肠症状评分的影响,探讨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针灸选穴在治疗肺系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针刺1组(肺经穴组)、针刺2组(大肠经穴组)、针刺3组(肺大肠经穴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4个组均按需吸入万托林,前3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刺治疗,针刺1组取中府、尺泽、列缺等,针刺2组取曲池、合谷、天枢等,针刺3组取尺泽、列缺、合谷、天枢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12周).采用中医症状量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肺、肠系统症状)评分变化.结果 各针刺组肺、肠系统症状总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01、P<0.05),组间比较各针刺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P <0.05),各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肠系统症状总分的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结论 从肺论治、从肠论治以及肺肠合治均可使哮喘患者的肺系统症状以及大肠系统症状得到改善,且肺、肠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