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血压大鼠在脑缺血损伤时的病理改变.方法 用线拴法将肾性高血压大鼠制作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高血压组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在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有明显的组织学改变.结论 高血压可经过多种机制加剧脑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损伤与修复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FⅧ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层粘蛋白(laminin)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的表达,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微血管的损伤与修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IR)组,两组又各分为再灌注1、3、6、12、24、48、72h组,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中的三血管阻塞法建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vWF和Laminin的表达规律。结果 假手术各组vWF和Laminin均成强阳性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1h就出现表达降低,以后逐渐下降,24~48h表达达最低值,72h表达又开始上升。结论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病理过程中,再灌注1h就出现了脑微血管的损伤,48~72h出现了血管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褪黑素(Mel)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从DNA甲基化相关酶的角度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5)、模型组(CIRI组,n=15)、褪黑素组(Mel组,n=15)。CIRI及Mel组大鼠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CIRI模型,Sham组仅分离颈总动脉。Mel组于造模前后30 min经腹腔注射Mel(5 mg/kg体质量),Sham组于造模前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IRI后24 h,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变化;CIRI后6 h、24 h及72 h,TUNEL染色法观察Mel对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凋亡细胞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Mel对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结果发现,Sham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CIRI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Mel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排列较整齐、形态较规则。TUNEL染色结果显示,CIRI后6 h、24 h、72 h,与CIRI组相比,Mel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TUNEL+细胞数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IRI后6 h、24 h及72 h,Mel组大鼠DNMT1+、DNMT3a+细胞数量较CIRI组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l可抑制CIR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el降低DNMT1、DNMT3a蛋白表达,下调CIRI后DNA甲基化水平有关。 [引用格式: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4): 333-338.] 相似文献
4.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常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rCBF及EEG的变化。方法:用perflux-3型多谱勒灌注监测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用脑电图仪监测脑电波变化。结果:2VO组,3VO组与颈动脉分流组在缺血25min时rCBF较V4VO组下降明显。3VO组颈动脉分流组再灌注30s内rCBF上升较4VO组及2VO组变化较慢。 相似文献
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单、双链DNA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细胞单、双链DNA损伤情况 ,以揭示该病的损伤机制。方法 :分别用Klenow及TdT(TUNEL)标记染色法检测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大鼠脑细胞的单、双链DNA断裂 ,观察缺血侧、对照侧皮质及海马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MCAO模型组缺血侧皮质及海马Klenow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逐渐增多 ,Klenow阳性细胞的出现早于TUNEL阳性细胞 ,皮质的出现早于海马。结论 :大鼠MCAO模型中DNA单、双链断裂均参与了脑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6.
纳洛酮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纳洛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治疗组。采用大鼠四条血管阻断方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于不同开始时间点累积给药纳洛酮。并于缺血再灌注后48小时处死。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观察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变化及Bcl-2、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Fcm标记凋亡细胞的变化:治疗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Bcl-2、bax检查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可减少脑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其中可能与纳洛酮早期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或通过减轻Bax对Bcl-2活性的抑制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时,DNA损伤随再灌注时程在各脑区的动态分布情况。方法 用线栓闭合大鼠大脑中动脉30min,然后分别再灌注30min、1h、2h、4h、6h、12h、24h和48h。采用原位PANG(DNA聚合酶I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dATP缺口平移)及原位TUEN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分别检测DNA损伤的单链断裂(SSBs)及双链断裂(DSBs),分别观察SSBs细胞和DSBs细胞在大鼠前囟水平冠状切面的脑组织切片各区域的分布。结果 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都首先发生在尾壳核(CPU),而且在再灌注的各时间点,分布在尾壳核和梨状皮质(PI)的PANT或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分布在额叶皮质(FR)及顶叶皮质(PA)的数量(P<0.05)。DNA单链断裂比双链断裂发生要早。结论 尾壳核和梨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的中心区域,额叶和顶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相对较轻的区域,可能是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8.
脑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老龄大鼠神经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的变化方面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 青年(5月龄)和老龄(20月龄以上(大鼠均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30min 再灌注60 min后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和血浆,脑组织中ET,CGRP,NPY含量。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老龄大鼠较青年大鼠严重,青年对照组和青年模型组,老龄对照组脑组织中NPY低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西药组,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与以ET占优势的CGRP与ET的平衡失调有关,由于老龄大鼠ET与CGRP间平衡失调和NPY的增龄变化使脑缺血再灌注后这些病理改变较青年大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脑缺血一定时间恢复血液供应后,其功能不但未能恢复,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机能障碍,称之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各个环节、各种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尚未完全阐明。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一些重要机制进行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全身性反应,其机制包括:氧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损伤、钙超载、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等方面。而褪黑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对神经元损伤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本文结合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各个机制,对褪黑素的神经元保护作用作以简单的介绍。并对相关实验和研究给予系统性的回顾。 相似文献
11.
12.
IL-1、TNF在局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IL-1、TNF的来源、变化规律和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局部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模型中IL-1β、TNF-α的表达。结果缺血组(I)3hlL-1β表达增多并持续至120h,缺血再灌流组(IR)0.5hIL-1β即明显增高,高峰在24h,120h已降至对照组(C)水平,阳性细胞主要为纹状体区及顶叶皮层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I组和IR组0.5hTNF-α表达增多,12h达高峰,持续至120h,阳性细胞为纹状体和缺血皮层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结论IL-1β、TNF-α参与缺血/再灌流脑损伤,其来源于损伤局部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TUNEL阳性细胞变化,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与Bax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健康雄性SD (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I/R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后3、6、12、24、48、72 h亚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变化,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TUNEL)技术检测凋亡阳性细胞数.结果 各组非缺血侧相应区域神经元胞质中Bcl-2均有微弱表达.I/R组缺血侧海马CA1区于再灌注3 h开始出现Bcl-2和Bax蛋白微弱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神经元内Bcl-2表达逐渐增强,再灌注24 h后Bcl-2表达达高峰,假手术组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不仅存在变性坏死,还存在明显的细胞凋亡且细胞凋亡在大鼠I/R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I/R可诱导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且其表达呈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
只,在缺血后1 h经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1 ml/kg)或不同剂量门冬氨酸钾(10 mg/kg、25 mg/kg、
62.5 mg/kg和125 mg/kg),观察不同剂量门冬氨酸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
体积的影响。另取32只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门冬氨酸钾组,在缺血后1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1 ml/kg)或门冬氨酸钾(62.5 mg/kg),同时设立假手术组16只,检测三组大鼠脑组织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乳酸水平(每组10只),以及凋亡性细胞情况(每组6只)。
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比较,62.5 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P <0.001),
降低梗死体积(P =0.011);与溶剂对照组比较,25 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能减少梗死体积
(P =0.040),但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异;10 mg/kg和125 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组神经功能评分和
梗死体积与溶剂对照组均无差异。与溶剂对照组比较,门冬氨酸钾(62.5 mg/kg)能减少ATP的下降
(P =0.036)和细胞凋亡(P <0.001)。
结论 门冬氨酸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Pengpeng An Tianhui Wu Huanqing Yu Kun Fang Zhizhen Ren Ming Tang 《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 : MN》2018,65(2):203-212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s associated with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Hispidulin is a flavonoid compound with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hispidulin have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 Herein, we demonstrated that pretreatment of animals with hispidulin improved the neurological outcomes and decreased the infarct size and brain edema in the cerebral focal I/R model. Mechanistically, we showed in vivo and in vitro that hispidulin exerted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I/R injury by inducing the Nrf2 antioxidant pathway through modulation of AMPK/GSK3β signaling.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ispidulin may be a useful neuroprotective agent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相似文献
16.
脑心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信号转导介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活化情况以及脑心通对其影响。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脑心通组(每组30只),分别于缺血前6日每日用生理盐水4mL、生理盐水4mL和脑心通0.48g/kg(脑心通用4mL生理盐水溶解)灌胃。采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3h、6h、24h、48h和72h分别处死大鼠(各组每个时间点6只),将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TTC染色,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脑缺血诱导ERK活化,第6h达高峰,并持续到72h。脑心通组ERKs活化明显较对照组增强,而且各时间点ERK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脑心通组显著较对照组增多(P<0.01)。脑心通组TTC染色梗死体积及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较少(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缺血脑细胞部分ERK活化,脑心通干预可使缺血大脑海马ERK活化增强,减轻细胞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MCP-1蛋白表达、mRNA转录水平。结果 (1)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组织中存在表达MCP-1/NSE和MCP-1/GFAP双阳性细胞.提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产生MCP-1的细胞来源之一。(2)各缺血再灌注组MCP-1 mRNA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再灌注1h MCP-1的mRNA转录即有升高.且随时间延长而进一步升高.24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引起MCP-1表达上调.提示MCP-1可能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紧密连接咬合蛋白和闭锁小带蛋白-1含量表达的影响。方法 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用线栓法将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分叉处,其余操作同模型组)、模型组(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治疗组(建模前10 min从股静脉缓慢注射人工合成E-选择素10 mg·kg-1)。每组分为3、6、24、48和72 h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大鼠n=12),应用多功能酶标仪测量血脑屏障对伊文思蓝(EB)的通透性,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咬合蛋白及闭锁小带蛋白-1的表达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 h脑组织EB含量开始上升,6 h继续上升,24 h达峰值,48~72 h下降但仍高于初始值;治疗组各时间点EB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咬合蛋白和闭锁小带蛋白-1的表达都于缺血再灌注3 h开始下降,6 h继续下降,24 h达最低值,48~72 h上升但低于初始值;治疗组各时间点咬合蛋白和闭锁小带蛋白-1的表达含量均高于模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合成E-选择素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血脑屏障破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紧密连接咬合蛋白和闭锁小带蛋白-1表达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gSO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将SD大鼠制成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分组测定脑组织Na+-K+-ATPase活性、MDA、NO含量。结果:治疗1组(300mg·kg-1)和治疗2组(600mg·kg-1)与对照组比较,Na+-K+-ATPase活性增加,MDA、NO含量降低,且治疗2组比治疗1组作用更明显。结论:MgSO4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有保护作用,600mg·kg-1较300mg·kg-1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1的表达与粘附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 1的表达和白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变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CAM 1表达 ,超高速摄录像系统观察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性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VCAM 1表达以及微动脉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均明显增高 ,抗VCAM 1单克隆抗体可减轻白细胞粘附和脑组织损伤。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 1表达增高 ,使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增强 ;抗VCAM 1单克隆抗体可起到一定的缺血性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