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P-Sel,hs-CRP和sCD40L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PCI术前后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08年10月至11年10月72例行PCI术的ACS患者为研究组,70例同质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血P-Sel,hs-CRP和sCD40L水平。结果研究组介入治疗前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介入治疗后三项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经介入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三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ACS患者血P-Sel,hs-CRP和sCD40L水平可作为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纤维帽变薄、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说明炎症因子在冠心病的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测定ACS患者来探讨炎症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面CD40L和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选取ACS患者52例(心肌梗死14例、不稳定心绞痛1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例,同时选取1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测定血小板表面CD40L及血清sCD40L水平.随访ACS患者1月,测定其血清sCD40L水平.结果 FCM测定结果显示,AMI组和UA组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UA组CD40L水平显著高于AMI组(P<0.05),S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ELISA测定血清SCD40L结果显示,AMI组和UA组血清s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AMI组sCD40L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增加,血清sCD40L水平升高,因此CD40L可能成为预测斑块稳定状态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姚晓东 《中外医疗》2009,(2):102-10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7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丹红注射液治疗组(n=39),对照组患者给予扩冠、抗凝、调脂、溶栓(或PCI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血清sCD40L水平(2.14±0.37ng/mL)较治疗前(3.46±0.42ng/mL)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前后(3.39±0.49ng/mL,2.82±0.57ng/m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丹红注射液治疗,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从而改善该病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sCD40L、sCD40含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进展、斑块性质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156例患者作为研究的ACS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采集血清并检测sCD40L、sCD40以及炎症反应相关因子、斑块稳定性相关分子的含量。结果:ACS组血清中sCD40、sCD40L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CS组中NSTEMI患者以及STEMI患者血清sCD40、sCD40L的含量均显著高于UAP组,STEMI患者血清sCD40、sCD40L的含量均显著高于NSTEMI患者;ACS组血清中炎症反应相关因子hs-CRP、TNF-α、IL-8、IL-18以及斑块稳定性相关分子MMP2、MMP9、LPA、Angptl2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sCD40L、sCD40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sCD40L、sCD40含量异常升高且对病情进展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级联激活、斑块性质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n=33)和他汀类治疗组(n=17),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治疗前后sCD40L水平明显下降,通心络组下降34.6%,他汀类组下降33.4%,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组用药前比较和用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通心络胶囊治疗一疗程,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通心络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血清sCD40L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n=33)和他汀类治疗组(n=17),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治疗前后sCD40L水平明显下降,通心络组下降34.6%,他汀类组下降33.4%,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组用药前比较和用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通心络胶囊治疗一疗程,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疡的基础上,继发出血或血栓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MI)和心源性猝死。近年研究发现CD40-CD40L广泛存在于粥样斑块的各种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相关细胞的功能,并且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冠脉支架植人术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以了解冠脉支架术对斑块稳定性和免疫炎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9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在不稳定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为(1.96± 0.84) ng/ml,(2.23 ±0.99 )ng/ml]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1.20±0.76)ng/ml (P<0.05),而在UAP和AMI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D40L水平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r=0.401, P<0.01)。sCD40L水平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54, P=0.039),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234, P=0.03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标志,CD40L可能通过促使MMP-9的表达而促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sCD40L检测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风险中的意义。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ACS患者200例,随访全部病例为时6个月,以发生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为试验观察终点。在发病72h内空腹状态下采取病例前臂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方法测定cTnI水平。结果200例观察对象中108例血清sCD40L水平高于5.0μg/L。随访观察6个月后,发现高水平的sCD40L、CRP及cTnI与ACS患者发生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相关(P=0.001,P=0.02及P=0.001)。结论血清sCD40L、CRP及cTnI水平升高可用于独立预测ACS患者高风险心血管病事件。三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和预测ACS的灵敏度,并有望取代现有的心肌酶检测而成为新一代心血管病诊断和风险预测的临床实验室项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CD40L表达及血浆MPO水平的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对二者的影响.方法:1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40 mg治疗组、20 mg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7天、1个月空腹检测血清中MPO和sCD40L的水平.结果:(1)ACS发生后血液中sCD40L、MPO会迅速升高,在PCI的影响下,两者继续升高,然后逐渐下降.(2)治疗组PCI术后血清sCD40L、MPO水平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sCD40L与MPO的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分析无相关性(P=0.58,r=0.153),结论:PCI术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sCD40L、MPO进一步升高;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PCI后血清sCD40L、MPO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在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疡的基础上,继发出血或血栓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MI)和心源性猝死。近年研究发现CD40-CD40L广泛存在于粥样斑块的各种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1],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相关细胞的功能,并且与斑块的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CD40L水平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对ACS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78例ACS患者和48例对照组血清sCD40L,观察ACS患者3个月内主要冠脉不良事件(MACE)。结果ACS患者sCD40L水平高于对照组,且ACS患者sCD40L水平与3个月内MACE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CD40L升高反映ACS斑块不稳定性,对冠脉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IMO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ELISA)及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ACS组的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D术对其的影响。结果(1)ACS组血清hs-CRP及sCIMOL水平均高于SAP及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787,P〈0.001);(3)SAP和ACS组PCI术后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ACS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冠心病的不稳定状态,可能有助于临床识别和预测ACS。  相似文献   

15.
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清sCD40L的影响。方法将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n=30)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其他治疗;替罗非班组(n=30)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h、24h血清sCD40L的变化。结果替罗非班治疗组sCD40L的血清浓度治疗后24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h与治疗前及治疗后24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sCD40L的血清浓度在治疗前、治疗后6h、治疗后24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降低NSTE-ACS患者血清中sCD40L的含量,从而发挥除抗栓以外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OL)的变化,了解其对斑块稳定和免疲炎症抑制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7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丹缸注射液治疗纽(n=39),对照组患者给予扩冠、抗凝、调脂,溶檄(或PCI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 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血清sCD4OL水平(2.14±0.37ng/mL)较治疗前(3.46±0.42ng/mL)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前后(3.39±0.49ng/mL,2.82±0.57ng/m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予以丹红注射液治疗,可明显降低sCD40L的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从而改善该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水平及其与IL-6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变化及其与白介素6(IL-6)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因子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对照组2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CHD)28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32例外周血浆的sCD40L、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在ACS组sCD40L(2.12±1.45)ng/m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CD40L(0.52±0.44)ng/mL和SCHD组(0.68±0.47)ng/mL,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sCD40L水平在SCHD组稍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CS组中sCD40L水平与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72,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外周血sCD40L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CD40与CD40L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其通过上调IL-6表达有关而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樊美红 《中外医疗》2009,28(3):31-3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冠脉病变形态学相互关系,了解斑块破裂原因。方法选择62例ACS患者(AMI、UAP组各31例)、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9例非冠心病患者(CON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sCD40L、MMP-9。对ACS、SAP患者冠脉造影(CAG)所示斑块进行形态学分型。结果Ⅱ型、Ⅳ型病变患者sCD40L和MMP-9表达增加,ACS组患者sCD40L与MMP-9正相关(r=0.633,P〈0.01)。结论冠脉斑块局部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破裂原因。sCD40L可能通过上调MMP-9表达共同促进ACS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appa B(NF-κB)活性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CS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清sCD40L的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结果 ACS组外周血清sCD40L的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均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清sCD40L水平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CD40L可能通过促进NF-κB的活化而导致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最终促使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了解盐酸替罗非班对ACS斑块稳定性和免疫炎症抑制的作用。方法 143例初次确诊为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6例和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67例,用ELISA法测定143例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结果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67例ACS患者治疗后血清sCD40L水平明显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ACS患者早期予以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该病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