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及不良影响,并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病例入选方式为随机抽签法,从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中,抽取120例纳入到此讨论领域中,120例入选患者再次依据入院顺序分两组,60例对照组接受大剂量治疗,60例研究组再接受小剂量治疗,将两组治疗效果纳入到对比讨论中。结果:两组血清LDL-C水平,经治疗后皆有所下降,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常规剂量的他汀药物治疗可有助降低血脂指标,可减少和防止因剂量过大造成的肌损害和肝功能异常,在服用的过程中同时注意考虑药物的利弊,对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并密切观察,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我院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将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来我院药剂科检查服用过他汀药物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较大药物剂量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血清剂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清LDL-C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L-C水平两组都有所下降,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上可显著减少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治疗肾病时肝功能损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旭红  刘敏  巴震  吴金土  杨春琴  刘春雅 《浙江医学》2006,28(8):619-621,625
目的 观察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时肝脏功能损害情况。为临床治疗选择较为合适的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将118例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行标准剂量激素和一般对症治疗,A组同时使用氟伐他汀。B组同时使用辛伐他汀,C组不用任何降脂药物。观察使用他汀类药物前后各组患者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转氨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转氨酶在用药后短期内升高。与A组、C组及自身用药之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时,氟伐他汀肝脏功能损害轻于辛伐他汀。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所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照所用药物的不同分为阿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药物治疗,而阿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患者分别予以阿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药物治疗,然后观察并比较三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阿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6.7%,比对照组的40.0%均明显偏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而辛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钙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结论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而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防治效果。CHADS2评分是否与其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235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他汀组141例,非他汀组94例,3-6月内行holter评价,观察各组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根据CHADS2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其中低危组CHADS2评分为0分76例,中危组CHADS2评分为1~2分98例,高危组CHADS2评分为3~6分61例。结果CHADS2评分越高的冠心病患者的房颤及室速的发病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早负荷未见途径差异;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CHADS2评分≤2新发房颤的发病率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CHADS2评分1-2的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室速显著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对门诊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有预防效果。CHADS2评分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以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结果:本组126例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有10例,占7.94%。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有药物配伍不当、用药剂量或方法不当以及药物自身因素等,其中用药剂量或方法不当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仍存在不良反应,医生应高度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进而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溶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2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纤溶酶静点同时服用拜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仅服用拜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钙。动态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分别对比用药前、后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7%,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禹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用药后的临床效果,用药前后血脂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有效提高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在80岁高龄老年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  陈勇驰  黄凌  曾志刚  曾涛  陈静 《中国医药导刊》2004,6(4):281-282,28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5例随机分成三组:40 mg组25例,20 mg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每晚服用辛伐他汀40mg或20mg,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调脂药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第2、4、6周抽血查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肌酶,并同时观察有无肌痛、肌无力、肌炎、肌溶解、头晕、恶心等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随着用药时间延长,TC、LDL-C逐渐降低,20mg治疗组在第4周出现显著差异,TC下降幅度为20.5%,LDL-C下降幅度为24.6%.40mg治疗组第2周即出现显著差异,TC下降幅度为16.7%,LDL-C下降幅度为28%.两组6周TC和LDL-C下降幅度分别为27.8%、30%和34.9%、37.2%.TG也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HDL未见升高,相反也有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不良反应:20mg和40mg治疗组与对照组不适的发生率相似,均有头晕和胃部不适,ALT、AST、CK、Cr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岁高龄老年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但对于胆石症病人应小心,若合并胆汁郁积应作为他汀类药物的禁忌;辛伐他汀40mg比20mg降低TC及LDL-C更显著.在密切检测肝肾功能、肌酶的情况下,有动脉粥样硬化指征的高龄老年人也应当尽早、适量地应用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与谵妄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6例,根据入院前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比较两组的谵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影响。结果576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在入院4天内的筛查中,发现104名谵妄患者。其中他汀组发生谵妄36例,非他汀组发生谵妄6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3,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降低显著相关[odds ratio(OR),0.527;95%CI,0.382~0.708]。谵妄患者他汀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5);但两组3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大鼠实验复制他汀类药物肝损伤模型, 分析并比较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类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生化特点,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SPF级8周龄SD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辛伐他汀组、洛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 按人和大鼠间药物剂量换算, 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给药, 于10 d、35 d、55 d处死大鼠, 处死前股动脉放血检测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间接胆红素 (IBIL) 、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LP) .结果 (1) 用药组TBIL、DBIL、IBIL、AST、ALT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AST在给药第10天时, 阿托伐他汀组较其他3组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ALT在给药55 d时, 辛伐他汀组较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以阿托伐组升高为主; (4) ALP在给药35 d、55 d时, 阿托伐他汀组较辛伐组和洛伐组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并以阿托伐组升高为主.结论 3组实验组大鼠的肝损伤均为轻中度型损伤, 主要为胆汁淤积型, 由此推测该损伤可能与肝内胆汁转运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焕 《吉林医学》2011,32(25):5245-5246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肺炎并变异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收治的337例患儿,治疗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乳酸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咳嗽好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对肝功能损害小,使患儿有良好的依从性,是治疗支原体肺炎感染并变异性咳嗽的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感染作用。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先给予氯吡格雷后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而对照组直接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观察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7%;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钙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荣松 《吉林医学》2011,32(28):5902-590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药物及氯吡格雷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每晚服用1次,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再次入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水平,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减少患者住院次数,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甘草酸二铵预防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抗结核治疗的HBV携带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甘草酸二铵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2HRZE/4HR抗结核治疗,对照组加服维生素C片0.2 g,1日3次;甘草酸二铵组加服甘草酸二铵胶囊150 mg,1日3次;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结果 甘草酸二铵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12.5%,而对照组为3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后甘草酸二铵组的肝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甘草酸二铵能明显减少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共480例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患者应用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这四种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服用不同药物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和静脉注射药物用药方式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不同药物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相比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恢复时间越长,各个年龄段之间,相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和剂量,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降低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其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普伐他汀(pravastatin)和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本院就诊的68例高脂血症患者分别给药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本研究中的两种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均有显著效果,其中普伐他汀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85%;辛伐他汀降脂效果比普伐他汀更优异(总有效率达9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均能促进细胞内胆固醇的代谢,有效降低高血脂,且辛伐他汀比普伐他汀疗效更显著,为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他汀类药物,讲述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0.1%。如发现及时,并立即采取措施或加以治疗,不会对机体造成很大损害。结论:临床上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有肌痛者应检测有机酸磷酸激酶(CPK),必要时停药,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姜国攀 《吉林医学》2013,34(7):1246-1247
目的:观察血脂干预对高血压人群血脂水平及冠心病的影响。方法:选取450例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采取不同的血脂干预方式:A组:控制饮食、运动、服用他汀类药物;B组:控制饮食、服用他汀类药物;C组:控制饮食,观察各组患者血脂干预前后的血脂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3年,A组2例及B组1例因肌痛,C组2例因不能坚持退出观察。最终结果三种方式对血脂的干预各项结果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A组加用他汀类降脂药血脂下降更为明显,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点时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降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饮食、运动及口服他汀类降脂药均可使高血压人群血脂降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但以控制饮食加运动联合他汀类口服降脂药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时所用他汀药物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A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内皮功能(FMD)、心脏功能(LVEF)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LDL-C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发生率为3.33%,B组为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