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彩色照相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CSC43例(49眼59个渗漏点)行OCT联合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测量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的距离。结果59个渗漏点在OCT上和/或眼底彩色照相上有阳性体征者54个(91.5%)。FFA测量的54个渗漏点到黄斑中心凹的平均距离为(2.15±1.06)mm,OCT测量的平均距离为(2.09±1.04)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可以用于CSC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7例(66眼)做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49眼出现荧光素渗漏,其它17眼均可见透见荧光。渗漏点的型态分为三型:喷出型,扩散型,玻璃膜疣型。渗漏点的型态与病程、视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荧光素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用中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02年3月116例(133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血管造影表现及检查中出现的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表现为典型荧光渗漏72.2%,色素上皮脱离16.6%,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3.7%,脉络膜背景荧光增强30.8%,晚期视乳头强荧光45.1%;常见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心悸胸闷,荨麻疹,晕厥等。结论:荧光素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机的探讨、鉴别诊断、追踪观察,及对患者身心影响等方面存在局限。如能结合病史、体征及靛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关断层扫描等检查将使上述局限性得以减少。  相似文献   

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病”)是常见多发病,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比原来认识的要广泛而严重,虽不致盲目,但其对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自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用于眼底病检查以来,对患者把握去上级医院采取激光治疗的机会,使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提供了更可靠的科学性依据。现将我院门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所见“中浆病”30例(35只眼)观察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225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有30例(35只眼)为“中浆病”,占总数的13-3%,其中男性18例,女性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4例(236眼)中浆的FFA片.结果:中浆的FFA表现归纳5种类型:(1)渗漏点型(包括圆点扩大型、喷出型和玻璃膜疣状或窗样缺损样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炎型);(2)局限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染色型;(3)RPE脱离型;(4)混合复杂型;(5)正常荧光造影所见型.结论:中浆的FFA表现形式,为激光光凝治疗中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中的图像特征。方法:对确诊为CSC患者29例34只眼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采用二极管反射的红外光对眼底黄斑部进行线性水平扫描,扫描面积6mm×6mm,扫描深度2mm,轴向分辨率5μm,横向分辨率18μm,扫描模式512×128。从断层成像图和冠状面成像图观察CSC的FD-OCT图像特征。结果:所有患眼中出现神经上皮层脱离32只眼(94.1%),其中,神经上皮脱离区内合并色素上皮脱离(PED)7只眼(20.1%);神经上皮层脱离区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反射信号不连续甚至消失15只眼(44.1%);脱离区内可见颗粒状高反射信号12只眼(35.3%)。病灶处IS/OS层反射信号中断消失23只眼(67.7%)。视网膜PED9只眼(26.5%);RPE呈结节状突起改变9只眼(26.5%),呈波纹状改变3只眼(8.8%)。视网膜神经上皮平均脱离高度(237.16±107.33)μm;RPE平均脱离高度(69.25±36.12)μm。结论:FD-OCT能清楚地显示CSC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地发现各种细微改变,可全面、多方位地观察CSC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为CCSCR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OCT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FFA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OCTA在21只患眼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剩余9只患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异常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可以发挥其快捷无创的优势,帮助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2):184-19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通过连续探测同一位置的血管内红细胞运动,生成三维血流信息,获取高分辨率的眼底血管图像。分频幅去相关血流成像演算技术,减少了因眼球轴向运动和组织运动产生的噪点及伪影,优化了信噪比,使得对毛细血管网的检测更具有连贯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目前已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病变等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及科研前景。本文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眼底微血管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作综合性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FA和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就诊的2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患者20只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2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对眼底病变的情况做出评估。结果:FFA造影检查时20只眼中的12只眼病灶中央先出现针尖状渗漏,然后彩呈墨渍样扩大,8只眼黄斑区早期出现针尖大小的渗漏点,晚期逐渐扩大像冒烟样向上喷出;OCT检查13只眼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中心凹曲线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7只眼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脱离,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见液性暗区,局部见RPE层波浪状脱离,RPE层下见液性暗区。结论:FFA检查能敏感的观察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血管渗漏的程度,OCT对于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很敏感,并有效的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的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利用上述2项检查以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临床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屏障功能失常 ,形成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浅脱离 ,从而引起视力障碍的一种常见眼底病。本病多见于2 0~ 4 5岁的青壮年男性 ,多单眼发病 ,其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中有独特的表现 [1 ] 。眼部荧光血管造影术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e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同步造影中脉络膜、视网膜血管的早期充盈特点。方法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对23例CSCR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并分别观察FFA和ICGA中视网膜、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结果23例患者(23眼)眼底血管的早期充盈状态有两种形式:12例患者脉络膜动脉的充盈在ICGA中早于视网膜中央动脉,在FFA中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11例患者脉络膜动脉的充盈在ICGA和FFA中均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两种充盈状态下ICGA和FFA中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C患者眼底血管的早期充盈状态中充盈倒置现象的发生与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以黄斑水肿为特征,病因、病理不明,病情自限,常易复发,多见于20~45岁的青札印男性。“中浆”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失代偿、屏障功能损害所致的黄斑病变,荧光素表现为黄斑部浆液性RPE和/或神经上皮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CA)虽然对大多数眼底病能准确做出诊断,但缺乏对某些客观的定量标准分析,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高灵敏度、非接触性、非损伤性、高分辨率的一项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但能清晰地显示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及病理改变,同时还可进行观察并做出定量分析。我们结合FFA与OCT两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观察“中浆”眼底病变情况,并对此做出评估。现将2004年4~7月在我院就诊的13例“中浆”患者14只眼的临床资料和其部分患眼的FFA及OCT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黄淑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1):294-295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影响患者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3例(358眼)中浆图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浆患者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358眼中典型荧光渗漏216眼。患者视力与荧光渗漏点位置呈正相关。结论造影能显示中浆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影响程度,明确荧光渗漏情况、部位及渗漏点数,对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患者视力与荧光渗漏点或病变部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挫伤性视网膜损伤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108眼眼挫伤分别经FFA及OCT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震荡表现轻,预后较好,而视网膜挫伤表现重预后差。结论:对于眼挫伤都应常规检查眼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行FFA及OCT检查,他们是评价视网膜损伤的有效客观工具。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也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的提高而上升,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了OCT-A的技术原理及OCT-A的...  相似文献   

20.
周玉娟  黄均英  林雨 《广西医学》2009,31(5):676-677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征。方法对308例(330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典型荧光素渗漏点164例,占53.2%;不典型渗漏点144例,占46.8%;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中央无血管区44眼,位于中心凹外无血管拱环内103眼,超越无血管拱环外183眼。荧光渗漏点位置对患者视力影响有关。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影响程度、荧光渗漏部位、渗漏点数,对了解该病变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