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20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田本祥等方法进行CT分型,并作预后评估.结果200例TSAH中以纵裂池积血最多见(128例),其次为侧裂池及天幕区积血.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出血的以脑实质居多(93例),其次为硬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分型为单纯局限型 TSAH(Ⅰ型)20例,完全康复;单纯弥漫型TSAH(Ⅱ型)28例、轻度混合型TSAH(Ⅲ型)80例,基本康复;中度混合型TSAH(Ⅳ型)53例,2例死亡,致残4例,约半数病例遗留神经系统症状;重度混合型(V型)19例,8例死亡,5例致残,生活质量下降,均遗留神经精神症状.结论 CT检查可明确显示TSAH局限或弥漫性颅脑挫裂伤、各脑池、脑裂出血部位、大小、范围及程度、颅内血肿情况,可作为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
覃柳生  左仁杰  韦文华 《右江医学》2012,40(4):553-554,6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85例患者,分析CT表现特点。结果 TSAH位于脑池(纵裂池、侧裂池、环池、枕大池)90例,位于脑表面沟50例,脑池、脑沟同时有出血45例,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其它的颅脑损伤及有多处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CT检查是诊断TSAH较为可靠的依据及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分型、伴随改变和不典型表现的鉴别诊断。方法:对82例SAH患者(外伤性54例,自发性28例)头颅CT行回顾性研究。结果:SAH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多累及2个脑池以上;自发性SAH多伴脑室积血、脑积水和脑组织血肿,外伤性SAH颅内其他改变以硬膜下血肿、脑组织血肿和脑挫裂伤为主。结论:认识SAH的CT表面和分型,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蛛刚膜下腔出血(TSAH)的CT表现,以及结合GCS进行CT分型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84例TSAH伤后首次CT扫描所见,根据Glasgow昏迷分级方法作出CT分型.就其CT表现与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原发单纯性TSAH(1型)43例.其中预后良好者42例.死亡1例;轻型局限性TSAH(Ⅱ型)88例.其中预后良好者77例.致残者8例,死亡3例;重型弥漫性TSAH(Ⅲ型)53例,其中预后良好者9例.致残26例,死亡18例。结论 依据TSAH的范围,参照颅内其他损伤的程度,结合 GCS进行CT分型的方法,其严重程度与出院时临床结果明显相关,从而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王光绿  吴全理  黄少伟  罗大山 《广西医学》2003,25(12):2491-249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 ,如果治疗不当 ,较易致残或致死。我院自 1 999年 3月~ 2 0 0 3年 5月采用综合方法治疗 TSAH6 3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4 5例 ,女 1 8例 ,年龄 9~ 73岁 ,平均 37岁。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4 8例 ,高处坠落伤 9例 ,被击伤 6例。意识状态 :浅昏迷 1 0例 ,朦胧状 2 1 ,嗜睡状 2 6例 ,清醒 6例。头颅 CT示 :侧裂池、环池、脑沟等处有少量积血 (有血肿及脑挫伤严重者不在此范围 )。1 .2 治疗方法 :甘露醇 1 2 5 ml静滴 ,每 8小时一次 ,连用 5~1 4…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颅脑损伤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有关病例调查显示41%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头颅CT有TSAH表现[1].蛛网膜下腔出血有20%~25%可发生脑积水,可以引起意识障碍,严重者死亡,这是由于出血进入脑室系统或基底池,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1].  相似文献   

7.
陈加源  杨向进  张天 《四川医学》2002,23(3):264-264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88例,侧裂池及脑沟出血33例,天幕区出血5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98例,结论:分布与脑池脑沟一致的密度增高影是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征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首次CT的早期预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首次CT表现,总结提示迟发性出血可能的预警征象.结果:55例迟发性颅内血肿,颅骨骨折31例,脑挫裂伤伴点片状出血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与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8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首次CT表现及复查CT表现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例迟发性颅内血肿首次主要CT表现为:(1)脑内出现灰白质不清的低密度影;(2)蛛网膜下腔出血;(3)局部轻度脑占位效应;(4)硬膜下血肿;(5)骨折.结论 脑外伤后CT检查时,如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占位效应及硬膜下血肿、骨折,应做CT复查,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挫裂,细小血管损伤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伴有颅骨骨折。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006年1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2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均经CT扫描、脑脊液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常与颅内其它类型损伤并存,是影响颅脑外伤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10月间外伤性SAH患者8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17-1319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GCS 7~12分)341例,其治疗中行腰大池引流220例(治疗组),单纯保守治疗121例(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率75.9%,高于对照组的51.2%(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25.45%,低于对照组的48.76%(P<0.05)。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早期行腰大池引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是基层医院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颅脑损伤之一,我科2000-2009年对收治的88名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治疗组采用反复腰穿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经随访2年,治疗组较对照组迟发型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与预后之间关系。方法:对69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中治愈55例,致残9例,死亡5例。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Ⅰ型和Ⅱ型以及中线无移位或移位小者预后好,而Ⅲ型和中线移位明显以及环池和四叠体池受压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伴有颅内动脉瘤增加了该病的危险系数,死亡率增高。当发生SAH后,颅内压力增高,脑血管痉挛,脑代谢障碍等情况易诱发脑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旦发生破裂,血液直接进入颅底脑池的蛛网膜下腔,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脑疝形成,脑干受压,造成病员中枢性呼吸衰竭,引发死亡。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螺旋CT诊断实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tSAH的螺旋CT表现。结果71例中,脑外侧裂池24例,纵裂池19例,脑沟16例,小脑幕8例,环池2例,四叠体池2例。合并脑挫裂伤12例,硬膜下血肿7例,脑室出血5例,颅内积气3例,颅骨骨折4例,硬膜下积液1例,脑积水1例,额叶脑梗死1例,脑疝3例,合并多种损伤死亡5例。结论螺旋CT是tSAH首选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纵裂池创伤性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创伤性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颅脑创伤患者,表现为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短规CT复查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征象均消失。结果:24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前纵裂池高密度影长度增加,8例伴有胼胝体沟征;纵裂池呈局限性羽毛状高密度影,邻近脑沟消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增粗,边缘毛糙;复查显示上述征象均消失。结论:局限在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有特征性表现,与检查时间关系密切,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单纯纵裂池出血首次CT诊断,提高确诊率.方法:回顾性选择颅脑外伤有大脑纵裂池出血的CT资料46例;另取正常健康体检颅脑CT 300例资料作对比.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按Zimmerman等提法,将大脑镰及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及后三部分分析.结果:纵裂池出血呈一稍粗之高密度线影、正常之低密度纵裂池影消失.结论:上述结果结合外伤史被认为是外伤性纵裂池出血具有诊断意义之CT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脑幕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急性期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外伤性小脑幕积血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3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5例,其特征性CT表现为小脑幕下的带状高密度内缘呈毛刷状或梳齿状;硬膜下血肿6例,可见沿幕缘单侧分布的边界清楚的直线形、长三角形或半月形带状高密度影;复合积血2例,其积血的区域高密度带多较单纯者为宽,适当降低窗宽和提高窗位隐约可见其密度差,呈分层现象。结论小脑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CT表现极易混淆,通过增加薄层、侧位或俯卧位扫描并使用窗口技术等方法可进一步鉴别。  相似文献   

20.
唐肇普  钱新初  刘三军 《医学争鸣》2001,22(23):2198-2200
目的:探讨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TSAH0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24例STSAH患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2例经CT复查及治疗结果证实。结果:STSAH的出血部位分布于:大脑纵裂池56例(45.2%);脑干周围池37例(29.8%);大脑侧裂池22例(17.7%);脑表面沟9例(7.3%)。其主要CT表现特征为:①纵裂池染色半球面边缘毛粗糙;②脑干周围池积血征;③侧裂池或脑表面沟铸型染色征。结论:①CT据上述特征性表现可作出STSAH诊断;②大脑纵裂池出血时的冠状位重建图像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③CT复查助于检证诊断和及时检出迟发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