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宁  马珍珍  王秋月  王婷  袁佳烨  杨军令  李川 《中草药》2024,55(6):1812-1838
有毒中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医药在使用有毒中药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毒性的认识,并通过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对证用药、剂量与疗程控制等方式保障其安全使用。吴茱萸是临床常用“小毒”中药,一方面,吴茱萸的药效作用明确,既是治疗肝寒气滞诸痛的主药,又是治疗脾胃阳虚、五更泄泻的常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抗炎、抗肿瘤和心脏保护等作用;另一方面,吴茱萸具有潜在的毒性,古代多部经典医书中对其有“小毒”的描述,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具有肝毒性。为保障吴茱萸的临床安全使用,需要对吴茱萸的毒性相关研究和减毒措施进行全面了解。以吴茱萸的现代药物科学研究为中心,对吴茱萸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毒理研究、药代特征进行系统阐述,结合已有配伍研究对吴茱萸的后续减毒配伍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毒性作用明确、毒性物质明确、减毒配伍物质和机制明确的目标,明确临床安全用药的技术条件,使其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由此扩大中医的用药范围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药配伍减毒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减毒涉及的复杂反应过程制约了对配伍减毒机制的深层次解构。阐明配伍减毒机制是解决中药毒性问题的关键。"效毒二重性"决定了有毒中药"效-毒交集"特征,交集调控可反映配伍减毒复杂过程。网络药理学的出现,为开展有毒中药毒性成分筛查、致毒机制和减毒效应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回顾中药毒性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配伍减毒研究中的应用策略,并以附子为例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药物配伍禁忌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本质的具体体现,关乎到临床用药安全,是社会民众与医药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科学问题。配伍用药是中医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十八反"、"十九畏"等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经验轮廓,它体现了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特征。提出科学假说:中药配伍禁忌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反药组合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与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构建技术体系:构建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构建中药配伍毒性发现与评价方法技术;构建中药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反药组合的毒效物质代谢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技术;构建基于同方配伍的反药组合妨害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技术;构建基于特定病理环境的反药配伍组合宜忌转化研究技术。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和丰富中医药配伍理论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任务与目标:以古今文献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为手段,揭示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药物配伍环境及特定病理条件,从妨害治疗和宜忌转化的角度探讨反药配伍临床应用宜忌条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反药组合禁、忌、宜的科学界定和系统性示范研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创建客观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指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配伍禁忌内容的修订提供依据,为构建我国中药及其临床配伍用药安全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七情配伍与中药复方毒/效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七情配伍对中药复方毒/效关系的影响,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以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总结七情对中药复方毒/效影响及其作用的规律.结果七情配伍中相须、相使配伍能产生增效减毒效应,相杀、相畏配伍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相反、相恶配伍有潜在的增效作用.七情合和在病证的影响下对复方整体毒/效关系起多样性作用,能使复方毒性最小化,疗效最大化.结论中药七情配伍与复方的毒/效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七情对药物毒/效关系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高药物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霞  范颖 《中医药学刊》2008,26(3):618-619
目的:考察七情配伍对中药复方毒/效关系的影响,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以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总结七情对中药复方毒/效影响及其作用的规律。结果:七情配伍中相须、相使配伍能产生增效减毒效应,相杀、相畏配伍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相反、相恶配伍有潜在的增效作用,七情合和在病证的影响下对复方整体毒/效关系起多样性作用,能使复方毒性最小化,疗效最大化。结论:中药七情配伍与复方的毒/效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七情对药物毒/效关系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高药物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为毒性中药的减毒增效及应用安全有效提供依据。方法:查找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将毒性药物的炮制归纳为净制、水制、加热和辅料制去毒,应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合理配伍等。结果:毒性中药炮制要科学规范,辨证要准确,应用要合理。结论:在临床应用毒性中药时要对毒性中药的炮制、辨证、对症、配伍等加强监管,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释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思路。方法:结合科研实际,分析、归纳和总结有关有毒中药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当前有毒中药普遍缺乏严谨的现代科学研究,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毒效相关性、祛除毒性成分保留活性成分的工艺、配伍减毒或(和)增效、安全有效剂量范围的制定等均是亟待研究的重要环节。结论:应加强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毒效相关性、祛除毒性成分保留活性成分的工艺、配伍减毒或(和)增效、安全有效剂量范围的制定等研究,最终为有毒中药安全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将为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治疗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依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在传统"七情"配伍理论,"君、臣、佐、使"制方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的观点,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主要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起到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减轻或消除毒性的作用。"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的主要方式有寒热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复方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可从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成分的代谢、毒效相关性等途径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9.
尽管部分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毒效相关性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一些有毒中药的配伍减毒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然而,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诸如只注重急性毒性不注重亚急性及慢性毒性、只注重毒性不注重活性的主要问题。针对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提出对策:①应拓宽和加强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和毒效相关性研究;②开展基于临床配伍应用的与有毒中药的配伍药物的筛选研究;③在配伍减毒的研究中应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并重、活性与毒性并重。之后,作者还给出了具体的配伍减毒的研究方案设计图。文章将为开展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和思路启发。  相似文献   

10.
中药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注意用药个体之间差异、非药用部位的掺入、处方配伍不当、盲目应用验方、单方及偏方、炮制不当、没有炮制、名称近似的中药相互取代、中药品种误用等.针对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总结解毒方法包括慎用验方、单方及偏方、辨证用药、延长煎煮时间、配伍减毒、炮制减毒等.通过了解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明确减毒方法,形成科学的中药毒性观念,不但不可盲目尊崇中药无毒,也不可夸大中药毒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合理用药,中病即止,正确掌握其用法、禁忌.  相似文献   

11.
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部分中药在临床的长期应用过程中,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肝损伤属于其中之一。肝损伤也是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作为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检查项目,已成为众多上市药物退出市场的重要原因。随着对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增加,关于中药肝损伤研究日益增多,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药或者中药成分的肝脏损伤研究。为了提高中药的安全性,该文总结了部分致肝损伤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及降低中药肝损伤的措施,包括减少给药剂量和疗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药物剂型,药物配伍和炮制等方法;此外该文还总结了防治各种诱导物诱发肝损伤的单体中药、中药复方和中药成分及防治肝损伤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结合现代致肝损伤中药的减毒研究,提出明确致肝损伤中药的安全剂量和“毒-效”界限,明确减毒措施的减毒机制及确定致肝损伤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为致肝损伤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保障;结合中药防治肝损伤的研究,提出加强中药防治肝损伤的临床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局部到整体”来阐释中药复方防治肝损伤的科学内涵,进而为临床防治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影响中药毒性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药的配伍、用量、炮制、剂型、煎服方法和给药途径等方面,论述了影响中药毒性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阐明了这些因素对中药毒性有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毒、减毒、生毒、蓄毒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毒性中药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大毒中药饮片药性峻列,临床运用因为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相近而风险较大,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合理配伍、炮制到位、严控剂量、合理煎煮、中病即止等原则是安全用药的关键。研究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毒性中药饮片,虽然有着不同的毒性,然而运用得当却效如桴鼓。临床运用切记要按中医理论指导运用毒性中药,临床疗效才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以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为主要抗癌活性成分的雷公藤的毒性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对策。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雷公藤抗癌活性成分TP是其诱导肝毒性、生殖毒性、心肌毒性、肾毒性及厌食、腹泻、消瘦、脾肿大、卵巢萎缩等毒副作用的主要毒性成分,且雷公藤的安全窗口窄,用药安全隐患大。结论建议系统开展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即开展基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配伍减毒增效药物的筛选研究、基于"量-时-效"关系研究的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基于配伍的雷公藤及TP安全窗口的拓宽优化研究,拓宽雷公藤的安全窗口,最终为其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并为其它有毒中药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草药的广泛运用,中药的肝毒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在临床中安全运用中药,减少中药肝毒性成为中医药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肝毒性中药的药物成分、药物的量-时-毒关系、中药药性、药物炮制、药物配伍、用药部位、给药途径以及人为主观因素等各方面探讨中药与肝毒性的相关性,通过分析提出药物肝损害可以通过药物科学炮制、合理配伍、选择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临床上合理规范运用等方式得以减少。  相似文献   

16.
药对组成是以中医理论为原则,以中药性能功效与治法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特定配伍组合,这些配伍组合或可以增进药物疗效,或降低另一药物的毒性等等。该文主要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与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总结药对的配伍效应,以单体成分-成分(群)配伍-单味药-药对-方剂为主线,比较评价其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作用,探索相关作用机制,从而为药对的临床应用和中药新药创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黄药子可普遍应用于各类肿瘤、炎症,疗效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制约其医疗应用。鉴于黄药子的显著抗肿瘤活性与毒性并存的现状,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对其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配伍减毒研究等进行综述,以期明确其毒性反应的相关作用机制与活性物质成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挖掘可减毒的相关中药,合理配伍、有效炮制,为临床安全用药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毒性中药的致毒原因及减毒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性中药,是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包括中药原药材和饮片。目前已有28种被列入卫生部“毒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受《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约束,如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等。临床应用中,要正确认识毒性中药,了解其所含毒性成分、致毒机理及毒性产生的原因,这对临床减毒应用,保证用药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禁忌,涉及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内涵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概念渊源、药物关系、禁忌的危害形式、规避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对具体相反药物毒效机制的揭示,探讨了中约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展.中药配伍禁忌在结构上表述为以七情为基础、两药相对的、具有经验特点的禁忌形式;合药配伍犯禁可能导致人体伤害,尤其是表现出“潜害”和干扰药物功效发挥而“不能治病”的特点;规避反药合用以及以病证-药物功效两相经权是趋利避害的基本方法.近年研究揭示了反药禁忌的5个特点:增毒、致毒、降效、减效是相反禁忌关系的4种主要表现形式,物质变化可以反映相反增毒致毒的本质,蓄积中毒及机体代谢改变是“潜害”产生的基础,主要功效的相反拮抗以及正性与负性同时并存的功效关系是配伍禁忌有别于一般药物禁忌的关键.相反配伍的内涵揭示为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