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5g/L罗哌卡因和10g/L利多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3/2005-07在乌鲁木齐煤矿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伊犁市红星医院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为实验对象。诊断符合严相默主编的《临床疼痛学》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麻醉协会的分类标准选择Ⅰ~Ⅱ级的头晕头痛、失眠和面神经麻痹患者22例,年龄28~51岁,男9例,女13例,体质量43~89kg。全部病例经过与本人知情认可,并与治疗当事人书面文字签字同意后进行。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利多卡因组11例:10g/L利多卡因10mL,罗哌卡因组11例:5g/L罗哌卡因10mL。两组患者均按同一时间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d,一次仅阻滞一侧(左侧或右侧交替进行),8次(左侧、右侧各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3~10d内观察患者体征或症状,患者体征或症状无改善者停止治疗并排除在本实验外。观察霍钠氏综合征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和表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满意度评分和对重要生命体征的影响。结果:2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脱落。①霍钠氏征起始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短[(3.80±1.34),(5.22±1.78)min,P<0.001];霍钠氏征持续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显著延长[(285.0±33.0),(62.4±11.8)min,P<0.001];霍钠氏征表现:22例患者528次阻滞中上肢异常感觉121次(22.9%),进针点出血99次(18.6%);声音嘶哑65次(12.3%);吞咽不能47次(8.90%);胸闷7次(1.33%)。全部528次阻滞中无一例局麻药中毒或全脊髓麻醉等严重并发症出现。②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罗哌卡因组患者症状改善较利多卡因组明显(P<0.05),罗哌卡因组优良率达100%,满意度调查罗哌卡因组优于利多卡因组。③星状神经节阻滞期间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g/L罗哌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晕头痛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0g/L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7平面0.15%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的95%有效剂量(ED95)。方法选取因失眠需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患者20例,于超声引导下在颈7平面采用短轴平面内技术将药物注射在颈长肌和头长肌之间的颈横筋膜下,药物选择浓度为0.15%罗哌卡因注射液,药物剂量按Dixon序贯法确定,初始剂量为4.0 ml,若阻滞成功,在下一例患者阻滞时减少0.4 ml,反之在下一例患者阻滞时增加0.4 ml;阻滞有效的标准是出现Horner’s综合征,即上睑下垂,并计算ED95及95%可信区间。结果 20例患者阻滞有效14例,阻滞无效6例。超声引导下颈7平面0.15%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的ED95为1.6 ml,95%可信区间为1.17~2.03。结论超声引导下颈7平面0.15%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的ED95为1.6 ml。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术后臂丛神经镇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伍用吗啡和利多卡因用于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0.30%罗哌卡因组(Ⅰ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 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15 ml),0.25%罗派卡因组(Ⅱ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 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20 ml),20%罗哌卡因组(Ⅲ组)(含罗派卡因75 mg、吗啡1 mg、利多卡因200 mg、生理盐水25 ml),术后臂丛神经镇痛(PCRA)负荷剂量15 ml,总剂量15 ml/24h,镇痛时间约50 h.以VAS评分比较三组术后PCRA镇痛效果,Bromage评分评定运动阻滞情况.结果术后6、12、24、48h VAS评分,Ⅲ组显著高于Ⅰ、Ⅱ组,Bromage评分Ⅰ组显著高于Ⅱ、Ⅲ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0.25%罗哌卡因复合吗啡和利多卡因对上肢手术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确切,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5g/L罗哌卡因和10g/L利多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4-03/2005-07在乌鲁木齐煤矿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伊犁市红星医院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为实验对象。诊断符合严相默主编的《临床疼痛学》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麻醉协会的分类标准选择Ⅰ-Ⅱ级的头晕头痛、失眠和面神经麻痹患者22例,年龄28~51岁,男9例,女13例,体质量43-89kg。全部病例经过与本人知情认可。并与治疗当事人书面文字签字同意后进行。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利多卡因组11例:10g/L利多卡因10mL,罗哌卡因组11例:5g/L罗哌卡因10mL。两组患者均按同一时间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d。一次仅阻滞一侧(左侧或右侧交替进行),8次(左侧、右侧各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3-10d内观察患者体征或症状,患者体征或症状无改善者停止治疗并排除在本实验外。观察霍钠氏综合征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和表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满意度评分和对重要生命体征的影响。 结果:2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脱落。①霍钠氏征起始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短[(3.80&;#177;1.34),(5.22&;#177;1.78)min,P〈0.001];霍钠氏征持续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显著延长[(285.0&;#177;33.0),(62.4&;#177;11.8)min,P〈0.001];霍钠氏征表现:22例患者528次阻滞中上肢异常感觉121次(22.9%),进针点出血99次(18.6%);声音嘶哑65次(12.3%);吞咽不能47次(8.90%);胸闷7次(1.33%)。全部528次阻滞中无一例局麻药中毒或全脊髓麻醉等严重并发症出现。②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罗哌卡因组患者症状改善较利多卡因组明显(P〈0.05),罗哌卡因组优良率达100%,满意度调查罗哌卡因组优于利多卡因组。③星状神经节阻滞期间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5g/L罗哌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晕头痛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0g/L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5.
杨帆  蒋鹏飞 《华西医学》2014,(7):1248-1251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时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颈部血流变化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3年1月-4月拟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患者240例,年龄23~6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120):0.239%罗哌卡因组(A组)和0.596%罗哌卡因组(B组),记录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注药前及注药后10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颈部血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40例患者均发生霍纳综合征。两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维持时间延长(P〈0.05);两组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反应。两组阻滞前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动脉舒张末期血液流速(ED),动脉血管内径(D)和每分钟血流量(F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以上各值明显增加。阻滞前和阻滞后两组间颈内动脉及椎动脉PS、ED、D、F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239%与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起效迅速,在通过超声引导监测,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考虑采用持续时间更长、稍高浓度局部麻醉药即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轻比重等容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ASA Ⅰ~Ⅱ级,年龄70~98岁,择期行髋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均分成Ⅰ、Ⅱ、Ⅲ组,每组30例.Ⅰ组,0.3%罗哌卡因;Ⅱ组,O.4%罗哌卡因;Ⅲ组,0.5%罗哌卡因.各组均使用2.0 mL.于L3/4间隙穿刺,以0.1 mL/s的速度注入轻比重局麻药.观察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痛觉阻滞平面、麻醉持续时间、最大运动阻滞程度、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阻滞完全患者比例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高锐痛觉阻滞平面0.5%浓度组最高(P<0.05),麻醉持续时间组Ⅲ和组Ⅱ>组Ⅰ(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Ⅲ比组Ⅰ明显缩短(P<0.01),且比组Ⅱ时间短(P<0.05).Bromage评分<3分的例数,组Ⅲ和组Ⅱ>组Ⅰ(P<0.05).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运动恢复时间逐渐延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4%罗哌卡因2.0mL可满足高龄老年患者髋部手术麻醉,在轻比重、同等容量前提下较0.3%罗哌卡因有效,较0.5%罗哌卡因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偏头痛患者的激素水平及药物干扰后的变化。方法选择在唐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3例月经期偏头痛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治疗前后检查血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变化。结果血中E2升高,FSH下降,LH下降。头痛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为80.3%。结论 SGB改善偏头痛患者的激素水平从而改善头痛。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测定0.1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颈7平面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的95%有效剂量(ED95)。方法 选择因失眠需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患者10例,男女各5例,年龄20-60岁,ASA I-II级,隔天治疗1次,共2次。超声引导下在颈7平面,采用短轴平面内技术,将药物注射在颈长肌和头长肌之间的颈横筋膜下,药物选择浓度为0.15%罗哌卡因注射液,药物剂量按Dixon序贯法确定,初始剂量为4ml,若阻滞成功,在下一次阻滞时剂量减少0.4ml,反之在下一次阻滞时剂量增加0.4ml。阻滞有效的标准是开始出现上睑下垂(Horner’s综合征)。计算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超声引导下颈7平面星状神经节阻滞,0.15%罗哌卡因的ED95为1.6ml,95%CI为1.17~2.03ml。结论 0.1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颈7平面星状神经节阻滞的ED95为1.6ml。  相似文献   

9.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根据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 en评分和血清E2、FSH、LH浓度的变化情况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改良Kupperm en评分明显下降(P<0.01),血中E2均显著升高(P<0.01),FSH明显下降(P<0.01),LH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效果确切,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0.3%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术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各30例。罗哌卡因组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BP、HR、SpO2,评价麻醉效果。结果:两组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R、SpO2无明显变化。A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循环稳定,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运动感觉阻滞分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中使用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脊髓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9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25.0 mg罗哌卡因、15.0 mg布比卡因及40.0 mg利多卡因进行脊髓麻醉。主要研究终点是感觉阻滞完全恢复所需的时间。次要研究终点包括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失败率、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术后疼痛、首次运动、排尿和出院时间以及短暂性神经系统症状(TNS)发生率。结果利多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3.1±1.7)h和布比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6.1±2.5)h均明显长于罗哌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2.6±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0)。与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组相比,罗哌卡因组患者运动阻滞恢复更快。罗哌卡因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排尿和出院时间均较布比卡因组患者短,而与利多卡因组患者无差异。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患者相比,布比卡因组患者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更少。3组患者满意度、心律不齐/低血压发生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使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脊髓麻醉时,应用罗哌卡因麻醉患者感觉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或利多卡因持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康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单侧TKA患者60例,术后镇痛方法采用持续静脉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随机均分为三组:静脉组(A组)、利多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C组)。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A组患者术后静脉给予持续输注曲马多镇痛,B和C组分别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5%盐酸利多卡因镇痛或0.2%罗哌卡因,三组患者镇痛持续3天。记录VAS疼痛评分,开始下床活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B、C组患者在术后6 h、24 h、32 h、48 h、56 h及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术后C组患者VAS评分小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B、C组患者术后的下地次数和行走距离均大于A组。B、C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A组,使用止痛药例数C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罗哌卡因用于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能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TKA术后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 nephrolithotomy,MPCN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0例ASA Ⅰ~Ⅱ级,年龄25~67岁拟行MPCNL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CSEA:Ⅰ组(n=30)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腰麻用药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11.92~14.9 mg;Ⅱ组(n=30)为盐酸罗哌卡因组,腰麻用药为0.5%罗哌卡因10~12.5 mg;Ⅲ组(n=30)为盐酸布比卡因组,腰麻用药为0.5%盐酸布比卡因10~12.5 mg.结果:甲磺酸罗哌卡因组和盐酸罗派卡因组相似,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比布比卡因组慢,达到最大Bromage评分也小于布比卡因组,而运动恢复时间明显比布比卡因组快.结论:结果表明甲磺酸罗哌卡因CSEA用于MPCNL术是安全有效的.其对血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相同浓度剂量的布比卡因小,但是其镇痛时间(或麻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布比卡因短,与盐酸罗派卡因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项雪琴 《临床医学》2003,23(11):20-20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用于腰麻下剖宫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剖宫产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用 0 75 %罗哌卡因 1 6ml 10 %GS1 4ml;Ⅱ组用 0 75 %布比卡因 1ml 10 %GS2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BP、HR、RR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低血压的发生率、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最大运动阻滞时间Ⅰ组晚于Ⅱ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Ⅰ组短于Ⅱ组。结论 :等效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腰麻下剖宫产对心血管系统影响与布比卡因相似 ,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探讨该手术术后镇痛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0.25%罗哌卡因TAPB组(Ⅰ组)、0.3%罗哌卡因TAPB组(Ⅱ组)、0.4%罗哌卡因TAPB(Ⅲ组)及0.5%罗哌卡因TAPB组(Ⅳ组),每组25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毕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各组注入不同浓度(0.25%、0.3%、0.4%及0.5%)罗哌卡因(Astra Zeneca AB公司),每侧20~40 ml,各组患者罗哌卡因总剂量均为3.5 mg/kg。观察患者术后1 h(T1)、6 h(T2)、12 h(T3)及24 h(T4)的数字评分(NRS)和舒适度评分(BCS)。记录术后需辅助使用舒芬太尼的例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皮肤瘙痒、头晕、胸闷等)的例数,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患者表示满意的例数)。结果与T1时比较,Ⅰ组及Ⅱ组T2~T4时和Ⅲ组T2~T3时的NR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Ⅳ组的T2~T4时BCS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及Ⅳ组T1~T3时NRS下降,BCS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Ⅲ组及Ⅳ组术后需辅助舒芬太尼例数减少,Ⅳ组头晕及胸闷例数增加(P<0.05)。满意度方面,Ⅲ组最高(100%),Ⅰ组最低(84%)。结论对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TAPB时使用罗哌卡因,其适宜浓度是0.3%~0.4%,安全,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芬太尼浓度对硬膜外分娩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初产妇90例,随机分成3组:Ⅰ组,0.0894%罗哌卡因+2 mg/L芬太尼;Ⅱ组,0.0894%罗哌卡因+4 mg/L芬太尼;另设对照组,单纯0.0894%罗太哌卡因(Ⅲ组)。3组均在宫口扩张至2~3 cm时行PCEA,监测胎心及宫缩情况,记录镇痛及运动阻滞情况、新生儿阿氏评分(Apgar)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3组产妇注药30 m in后与镇痛前比较,疼痛程度均降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Ⅰ组Ⅱ组VAS评分小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不良反应率高于Ⅰ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运动阻滞情况。3组的新生儿阿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可增强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推荐浓度为2 mg/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0.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375%左旋布比卡因行腋路远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50例手外科肘部以下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0.5%甲磺酸罗哌卡因,对照组给予0.375%左旋布比卡因,两组均采用相同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及消退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及消退时间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及消退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气胸、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0.5%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优于0.375%左旋布比卡因,更适合较长时间手术的显微手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8.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成  王刚  赵国栋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0):2369-2370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器(PNS)引导前路腰丛神经阻滞,寻找较低的有效浓度,降低局麻药中毒的可能性。方法:45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Ⅰ、Ⅱ、Ⅲ组均采用PNS引导行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25%、0.375%、0.5%,容量均为30mL。结果:3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依次是(34.1±6.2)、(26.5±3.6)、(20.3±4.1)min,3组间有明显差异。Ⅱ、Ⅲ组对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有效例数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运动阻滞效果优于Ⅰ、Ⅱ组(P<0.05)。结论:0.375%的罗哌卡因用于PNS引导前路腰丛神经阻滞时阻滞完善,同时可减少局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膝关节腔内联合应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法,将9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分别在术毕膝关节腔内注入0.9%生理盐水(NS组)和罗哌卡因(R组)、罗哌卡因 利多卡因(R L组),并进行镇痛评估,记录术后补救性镇痛药总用量。结果R组术后2h休息时、术后1~8h运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NS组(P<0.05)。RL组术后0.5~2h休息时及术后清醒至术后24h运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膝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罗哌卡因 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能减轻患者术后清醒即刻的疼痛程度,达到术后早期镇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腔隙阻滞(FICB)用于小儿发育性髋脱位(DDH) 术后早期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单侧DDH 手术的患儿80 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 例.全身麻醉诱导后,四组均用罗哌卡因行患侧FICB:Ⅰ组用0.3%罗哌卡因;Ⅱ组用0.25%罗哌卡因;Ⅲ组用0.2%罗哌卡因;Ⅳ组用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