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采取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川穹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均以14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神经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7%(55/60),对照组为80.0%(48/6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组,就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 n=42)与加用阿托伐他汀辅治(研究组,n=42)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0.4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8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积极对症救治的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etiveprotein,hs-CRP)、D-二聚体(D—dimer)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测定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①治疗4周时治疗组NIHSS评分、hs-CRP、D.二聚体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②治疗6个月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应用于老年患者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6例,予常规治疗,即丹参2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2周.治疗组6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每次20 mg,每天1次,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30%,对照组有效率71.2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4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不良反应,并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68.7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反应在斑块形成与脱落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作为炎症递质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不仅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以后的临床用药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ADL评分.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有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29.3±1.40)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21.6±1.50)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C-L、H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以后的临床工作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的观察。方法:经头颅CT、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和对照组各50例,与4w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脂。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载脂蛋白A1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2011年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符合病例入选标准,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次,qd,观察组再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10ml/次,qd,两组均观察14d,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判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39/40)和80.0%(32/40),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0,P<0.05,两组治疗后NIHSS分别为(4.14±2.72)分和(6.37±2.81)分,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82,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长垣县宏力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杏叶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服阿托伐他汀片,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银杏叶滴丸,疗程均为4周。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切全血浓度、低切全血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及银杏叶滴丸的降脂及降低血粘度效果优于单一使用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03-10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降压、脱水、抗血小板(100 mg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及炎症指标(hs-CRP、TNF-α)、NIS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患者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因子hs-CRP、TNF-α水平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C及HDL-C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调节血脂,抑制炎症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的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口服阿托伐他汀,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两组脑卒中再发情况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后1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统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康医学》2019,(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动脉硬化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合并动脉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抗氧化指标水平、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间炎性因子水平、抗氧化指标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丙二醛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均低于或小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卒中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能有效降低炎性因子和抗氧化指标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吉林医学》2016,(8)
目的:对比分析联合利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及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或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联用组、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40例。联用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经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血脂浓度变化及颈部血管超声变化。结果:三组患者TG、TC、LDL-C浓度都有明显下降,HDL-C浓度明显升高,联用组患者TG、TC、LDL-C浓度下降及HDL-C浓度升高较其他两组相比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有明显降低,颈总动脉内径明显扩张,联用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变化较其他两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可以降低患者TG、TC、LDL-C浓度,提高HDL-C水平,改善患者颈动脉状况,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0)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标准化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2周,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清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血液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ADL评分则较对照组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血液指标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未增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已发表的有关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C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参照改良Jadad评分标准,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共10个,研究对象共1 147例。全部纳入的10篇文献中,6篇文献观察分析了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均可提取有效数据;7篇文献观察分析了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可提取有效数据;5篇文献观察了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可提取有效数据。将全部主要结局指标数据录入后,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较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