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半夏主产区叶斑病进行调查,明确各地叶斑病主要病原菌种类,同时结合生物学特性测定和室内杀菌剂筛选,为半夏叶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2020年6~9月,对贵州、河北、甘肃半夏种植区叶斑病进行调查,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回接验证、形态和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检测,同时采用平板抑菌实验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引起3种叶斑病的致病菌分别为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南瓜孢子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3种病原菌在温度为25~28℃、pH为弱碱性时适应性较好;菌株E. sorghinum生长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菌株S.cucurbitacearum有光照时生长速率较快,菌株A.solani在24 h暗培养条件下生长迅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3种叶斑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次为苯醚甲环唑,植物源乙蒜素抑菌效果较差。结论:半夏叶斑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室内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对本研究筛选到的3株优势致病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为半夏叶斑病的田间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虎杖种植基地调查发现虎杖叶斑病发生,为明确其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病规律,该研究根据科赫法则对虎杖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病原菌致病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合适的防控药物。结果表明,从虎杖染病叶片上分离出的病菌经分离筛选、形态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大黄茎点霉Phoma rhei。其菌落形态、显微特征与Ph.rhei基本一致;且rDNA-ITS、TEF基因序列与Ph.rhei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96%、99.43%。病原菌Ph.rhei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5℃,pH为7~10时生长状况较好,全黑暗或全光照的环境更适合该病原菌生长;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250 g·L^(-1)丙环唑、33.5%喹啉铜对该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EC_(50)分别为57.54、59.58、88.69μg·mL^(-1),丁子香酚为植物源杀菌剂,可作为绿色环保杀菌剂作用于虎杖叶斑病防治中。该研究首次报道虎杖叶斑病病原菌为大黄茎点霉Ph.rhei,对该致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为生产上虎杖叶斑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云南地区的滇重楼病害进行调查,明确滇重楼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同时测定10种常见杀菌剂对主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筛选高效杀菌剂,为滇重楼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柯赫法则对滇重楼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用离体回接法测定致病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优势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互隔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滇重楼优势致病菌。杀菌剂筛选发现33.5%喹啉铜和丙环唑对互隔链格孢致病菌抑制效果最佳,EC50值分别为10.57 mg/L和13.42 mg/L;30%噁霉灵、寡糖链蛋白、溴菌腈、多菌灵效果次之,EC50为分别为50.00 mg/L、71.98 mg/L、78.09 mg/L和85.19 mg/L。丙环唑和多福对尖孢镰刀菌致病菌抑制效果最佳,EC50值分别为4.98 mg/L和10.68 mg/L;苯醚甲环唑、溴菌腈、30%噁霉灵、烯酰·噻霉酮次之,EC50值分别为24.14 mg/L、30.46 mg/L、85...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大别山区射干、鸢尾、蝴蝶花3种鸢尾科药材白绢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文根据柯赫法则对鸢尾科白绢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化学杀菌剂、3种植物源杀菌剂和5种微生物菌剂对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从射干、鸢尾、蝴蝶花感病植株分离得到的SG-Q,YW-Q,HDH-Q菌株通过形态鉴定,18S rDNA,rDNA-ITS以及TEF序列分子鉴定均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通过田间调查及回接实验表明3种鸢尾科药材白绢病田间发病率是射干>蝴蝶花>鸢尾,菌株致病力强弱则是SG-Q>YW-Q>HDH-Q。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白绢病菌菌株SG-Q适宜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5。9种化学杀菌剂中29%石硫合剂和10%氟硅唑对病原菌SG-Q菌丝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3种植物源杀菌剂1%蛇床子素、20%丁子香酚、0.5%小檗碱均对SG-Q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可使该菌菌丝形态发生变化;5种微生物菌剂中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SG-Q菌丝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柘荣县太子参黑斑病常于每年4—6月份的多雨季节暴发,为太子参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对该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明确太子参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依据柯赫法则对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多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鉴定为链格孢属致病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该黑斑病的病原菌为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其菌落形态、孢子特征以及产孢表型特征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类似,且由ITS、tef1、gapdh、endoPG、Alta1、OPA10-2和KOG1077这7个组成的串联序列在20个链格孢属真菌的系统发育树上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聚为一支,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贝叶斯后验概率1.00。生物学特性表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5~8,最适培养方式为24 h暗培养,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均为50℃处理10 min。由A.gaisen引起的太子参黑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可为太子参叶斑类病害的诊断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和鉴定三七黑斑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三七黑斑病的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根据致病性测定,选择强致病力菌株A和B用于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菌株A和B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2℃,pH值范围为2~11,在燕麦培养基、有机氮作为氮源、12 h光暗交替等条件下生长最好,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28℃,最适pH分别为11和10,最适碳源分别为马铃薯淀粉和麦芽糖。菌株A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铵,产孢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11,12 h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孢子产生;菌株B几乎不产孢。1%葡萄糖溶液可促进菌株A分生孢子的萌发生长,孢子在25℃,相对湿度达93%,pH为4,光暗交替等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结论:明确了三七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燕麦培养基,25~28℃,12 h光暗交替下培养有利病菌生长、产孢及其萌发,高湿度下分生孢子大量萌发。  相似文献   

7.
滇重楼灰霉病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霉病是滇重楼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滇重楼花器腐烂而导致种子绝收,该研究通过田间病害调查,掌握了该病发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带病组织和菌核培养分离获得病原菌,并依据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梗葡萄状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长9.70~13.70μm,平均(11.32±0.82)μm,宽(7.05~9.12)μm,平均(8.24±0.48)μm,精孢子球形,直径(3.34±0.31)μm,病原菌在发病植株及PDA培养基上均易产生黑色菌核,基于形态特征鉴定病原菌为一种葡萄孢属Botrytis真菌。基于病原菌RPB2,HSP60,G3PDH基因及其联合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该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真菌一个新种,该菌最适培养温度为20℃,最适pH为8,持续光照会抑制病原菌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验证,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r DNA-ITS序列分析来确定病原菌;设置不同的培养基、温度、PH值、湿度,观测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病原菌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菌株在PDA培养基生长良好,加了莪术汁的PDA培养基更利于生长及产孢,温度20~30℃、PH值5~6条件下适宜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RH为8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结论: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Phomopsis longicolla;中温、潮湿、偏弱酸性环境条件适宜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9.
化感物对三七病原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病原菌培养方法,考察不同化感作用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生长年限的三七水培营养收集液、三七鲜根水提液、三七总皂苷三种物质,加入到培养基中培养病原菌,从中寻找具有化感作用的化学物质。结果表明三七水培营养收集液、三七总皂苷及三七鲜根提取液对毁坏柱孢菌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三七鲜根提取液及低浓度的三七总皂苷对腐皮镰刀菌也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不同化感物对三七地上部分病害三七黑斑病病原菌人参链格孢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结论结果验证了三七轮作后有病害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西洋参种子分离真菌的致病性 ,并筛选对西洋参种传病原真菌有效的新型杀菌剂。方法 :幼苗期接种测定对西洋参的致病性 ,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的生物测定。结果 :镰刀菌Fusarium sp .5号菌株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 .13号菌株对西洋参幼苗能致病。 3种杀菌剂中 ,施保克对 2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多菌灵次之 ,适乐时的抑菌作用相对弱一些。结论 :施保克和适乐时可作为有效的候选药剂用于西洋参种子的药剂处理或种子包衣 ,替代生产上已使用多年的多菌灵 ,用来防治西洋参苗期病害。  相似文献   

11.
王艳  晋玲  杜弢  雒军  曾翠云  陈红刚 《中药材》2018,(2):256-260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栽培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分类地位,利用常规植物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秦艽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55.3~125.8μm×51.7~115.3μm(平均83.3μm×83.2μm);分生孢子细镰刀形、披针形,具1~5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18.8~30.6μm×2.4~3.5μm(平均23.5μm×3.2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秦艽斑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üm.。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5~30℃和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和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 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8.0,最适p H为6.0、6.49和6.5;土壤浸渍液以及秦艽叶或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秦艽斑枯病是秦艽生长中的主要病害,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2019,(5)
目的:分离和鉴定出四川华重楼种植区域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并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为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带病组织分离获得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同时进行了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试验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rDNA-ITS、RBP2、G3PDH和HSP60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树,鉴定出引起华重楼新病害的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灰葡萄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80%乙蒜素乳油1 5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90.1%;其次是2%春雷霉素水剂1 000倍液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抑制率分别为84.8%和80.2%,其余药剂对菌丝的抑制率均低于80%。结论:引起华重楼新病害的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灰葡萄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同时,乙蒜素是防治葡萄孢属灰葡萄菌菌丝生长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团风县柳叶白前种植区在2017—2019年6—10月的高温多雨季节,田间暴发了严重的白绢病,对药材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为明确柳叶白前白绢病病原真菌,该研究按照柯赫法则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菌株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并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病原菌有效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引起柳叶白前白绢病的病原菌(BQ-1)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属担子菌门,半知菌亚门,其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病原菌菌株BQ-1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 H为5~8,光暗交替更适合病原菌的生长。杀菌剂筛选结果发现化学杀菌剂石硫合剂、氟硅唑和植物源杀菌剂蛇床子素对BQ-1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菌株BQ-1与花生白绢病菌株HS-1具有极高的同源性,两者18S r DNA与TEF序列拼接结果相似度高达99.09%,推测柳叶白前白绢病的暴发可能由花生白绢病传染导致。柳叶白前生产上应避免同花生轮作和邻作,并在6—10月高温多雨季节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和合理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14.
荒漠肉苁蓉茎腐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离和鉴定肉苁蓉茎腐病病原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室内筛选对该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方法组织分离法和菌丝尖端纯化法得到主要病原菌,通过测量不同营养条件下菌落生长直径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的生物测定。结果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sambucinum是肉苁蓉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首次记录;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对碳和氮的吸收主要以蔗糖和蛋白胨为主,适宜生长温度为10~30℃,适宜生长pH为6~8;多菌灵、菌线威、绿享二号在室内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结论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可以为该病害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田栽参模式中人参根腐病原菌鉴定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病是东北农田栽培人参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研究为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类型,验证苏子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人参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人参根腐病株中分离得到单菌株;形态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2种形态,小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或长柱形,大型分生孢子呈卵圆形,且有明显分隔;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通过Blast比对,该菌株18s r DNA扩增产物与Fusarium oxysporum已知序列(JF807402.1)的同源性为100%,确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利用牛津杯法评价苏子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50 g·L-1时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直径为11.75 mm。该研究确定农田栽参中根腐病的病原菌类型,为根腐病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材料,保障农田栽参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防控紫菀白绢病,明确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合适防控药剂,该研究采集紫菀典型白绢病症状的植株和土壤表面菌核,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板抑制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其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菀白绢病的典型症状为茎基部最先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并向上蔓延,后期在发病部位长满白色菌丝,且周边附着大量白色至黄褐色菌核。分离纯化后共获得性状一致的15株菌株,结合形态学鉴定、基于ITS、TEF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根据科赫法则开展致病性实验,测定结果显示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病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生长pH为5~8,全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室内药剂初步筛选发现,4种化学杀菌剂(汰腐净、噁霉灵、氟硅唑和石硫合剂)、2种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和大蒜油)、1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对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梯度抑菌实验结果发现枯草芽孢杆菌、氟硅唑和乙蒜素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活体药剂筛选实验显示乙蒜素可作为防治紫菀白绢病的主推药剂合理配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抗人参根部病原菌的优良木霉菌株。方法:通过不同培养基培养,对10株木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对木霉抗人参疫病菌、人参锈腐病菌和人参立枯病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绿色木霉Tv04-2和哈茨木霉Th3080不仅在土壤浸液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且对3种病原菌均表现出较高的抑制率。木霉在不同的光照条件及不同的pH下生长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除Tv04-2对菌虫绝霸不敏感外,木霉菌株对人参病害防治中大多数常用杀菌剂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 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 多主棒孢最适生长条件为胡萝卜培养基外源添加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pH为6、温度为30 ℃。菌丝致死条件为51 ℃处理10 min,孢子致死条件为54 ℃处理10 min。98%多菌灵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强,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0.07 mg·L–1;其次是98%咯菌腈、98%咪鲜胺和98%吡唑醚菌酯,EC50分别为0.10、0.18、3.06 mg·L–1;98%嘧菌酯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弱,EC50为632.39 mg·L–1结论 黄芩斑枯病病原菌适生范围较广,在多种碳源、氮源、培养基及pH条件下均可生长,在中性偏弱酸、较高温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多菌灵和咯菌腈对多主棒孢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考虑将其用于黄芩斑枯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汤姆青霉Penicillium thomii FS77发酵提取物对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为进一步开发抗菌活性物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滤纸片法、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海洋真菌汤姆青霉FS77的发酵液和菌丝体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植物病原真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柱枝双孢霉(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的抑制作用;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这2种提取物对供试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结果:汤姆青霉FS77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发酵液和菌丝体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均为14.35、10.67 mm,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56 mg/mL;对植物病原真菌链格孢、胶孢炭疽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均达50%以上,最低抑菌浓度均为3.12mg/mL。结论:海洋真菌汤姆青霉FS77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抗菌活性物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曾洁醇  杨润  黄金  李艳平  高路  汪伟光 《中草药》2023,54(10):3071-3079
目的 研究大蓟Cirsium japonicum内生真菌Coniothyriumsp. DJ-1中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severea 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main protease,SARS-CoV-2 Mpro)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新型冠状病毒Mpro/3CLpro抑制剂筛选模型从30株菌株中筛选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和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柱色谱和HPLC等技术对抑制率高的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质谱等谱学技术解析化合物结构,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测定化合物对SARS-CoV-2 Mpro的抑制活性。结果 在30株菌株中发现抑制活性良好的菌株Coniothyrium sp. DJ-1,并从该菌的大米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德加隆内酯(1)、5’-表细链格孢烯(2)、细链格孢烯(3)、4’-表细链格孢烯(4)、3-表-二氢细链格孢烯A(5)、瓶霉酚(6)、1-脱氧红藻内酯(7)、6-羟基-8-甲氧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