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患者均接受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腰椎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腰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腰椎段后凸角和Cobb角均小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腰椎前凸角大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腰椎段后凸角和Cobb角均小于术前,腰椎前凸角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ODI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1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88%(3/51),均经对应处理后缓解。结论采用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可矫正患者的腰椎畸形,恢复生理前凸,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后感染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及术后6个月前凸角度及侧凸Cobb角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并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均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统计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6个月的腰椎前凸、Cobb角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疼痛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经术后随访显示,术后6个月腰椎前凸角度较术前提高,Cobb角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1例血栓,1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营养不良,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均未出现断钉、断棒及肺部感染情况。结论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其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后路椎弓根钉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矫形,根据不同患者分别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5例)或后外侧植骨融合(21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椎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临床改善率83.3%;术前ODI为(67.1±11.4)%,术后改善至(32.1±10.8)%(P<0.01);冠状位Cobb’s角术前平均26.7°,术后改善至平均12.3°(P<0.01);矢状位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10.7°,术后改善至平均36.6°(P<0.01)。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8个月(12~50个月),随访期间无矫正效果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断裂现象,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矫形、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疗效,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式选择是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对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7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开展实验,全部患者均进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其病理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前术后的脊柱前凸恢复情况和腰腿疼痛改善效果。结果术后的Cobb角度、腰椎前凸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的JOA、O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需要严格按照不同的体质状况进行相应的治疗,才能充分发挥其手术疗效。该手术方法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症发生率,是一项应用价值较高的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的9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术式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3D打印辅助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X线、CT辅助下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置钉情况及术前、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置钉准确率分别为75.31%(180/239)、95.32%(224/235),观察组置钉准确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率及准确性,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减压、植骨治疗5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刀口一期愈合。Cobb角由术前平均16.6°度矫正至术后平均2.6°;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4%恢复至术后平均98%。52例平均随访12(7~32)个月,椎体序列、伤椎高度、椎间隙及Cobb角恢复满意。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28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患者(伤后3~5周)。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加椎体内植骨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ODI评分及椎管侵占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并获随访,时间6~18(10.6±4.8)个月。伤椎高度矫正率约93%,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ODI评分及椎管侵占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前与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ODI评分外,术后1个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植骨未吸收。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加椎体内植骨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于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可增加前柱支撑,减少椎体高度丢失,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13例DLS患者均行椎弓根内固定、狭窄区腰椎管减压和需融合节段的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术后X片示Cobb角平均减小10.6°,所有病例术后下肢原有疼痛明显减轻,随访6个月~8年,参照O tan i评定标准,术后优11例,良2例,可1例,差0例。结论椎弓根钉-棒固定是维持退行性腰椎侧凸矫正后状态的有效方法,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同时应用,具有手术操作相对安全、减压与内固定一次完成、术后能达到即刻稳定和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并测量术前和术后患者X线上腰椎冠状面Cobb's角和矢状面的前凸角.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0个月.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术后冠状面Cobb's角为5°~20°,平均12.5°;腰椎前凸角为-45°~-20°,平均-31.5°.结论 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并能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脊柱,对巩固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B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记录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其胸腰部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术前患者Cobb角为20°左右,术后患者降至1~6°;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为40%左右,术后降至2%~10%之间;术前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为10%左右,术后降至1%~5%之间。组间比较,术后A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9),观察组给予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周VAS和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王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68-70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采取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的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结束时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及ODI及SF-36、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椎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较术前比较明显改变,且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前缘后缘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未见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束的ODI及SF-36、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椎板松质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椎板植骨方式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5个月时伤椎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术后疼痛情况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伤椎 Cobb 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并且术后疼痛情况明显缓解(P <0.01),但术后15个月时因内固定物已取出,部分患者出现伤椎再次塌陷,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从而再次引发腰背痛。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伤椎椎板融合增加了伤椎后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但内固定取出后部分患者出现伤椎再次塌陷,导致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临床应考虑多种植骨方式结合来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术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的疗效。方法:行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50例(微创组),同期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0例(后路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变化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微创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6.17±6.72)mL和(10.28±1.37)d,均明显小于后路组的术中出血量(387.13±104.39)mL和住院时间(13.86±2.51)d(P<0.01));微创组术后2周、3周及6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后路组(P<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当日、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s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能有效固定伤椎,同时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减轻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柯宝毅  陈水连  胡巍 《广西医学》2012,34(7):911-912
目的 探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齿状突不连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齿状突不连患者16例,术前JOA评分平均(9.3±2.1)分,颈髓延髓角平均为108.5°.行颅骨牵引2周,并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 16例寰枢关节均获良好复位.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15.2±3.1)分,颈髓延髓角平均为145°.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直视、短节段固定、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齿状突不连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2月一2011年6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均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问植骨融合(10例)或后外侧植骨融合(8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分析患者术前、术后VAS腰腿痛评分、Cobb’s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腿痛VA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冠状位Cobb’s角术前平均31.56,术后改善至平均14.8(P〈0.01);矢状位术前平均12.6,术后改善至平均36.0(P〈0.01)。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年(1年4个月~4年8个月),至末期随访,无椎弓根钉棒松动及断裂现象/椎间Cage融合器无明显下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椎管充分减压、椎间或椎旁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创伤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腰椎骨折病人的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置钉组(经皮置钉组)24例和传统切开组22例,观察指标包括:椎体前缘高度变化、Cobb角变化、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疼痛等级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经皮置钉组病人与传统切开组病人相比,其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相对减少(P<0.05);2组病人术后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升高(P<0.05);术后1周、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但术后6个月,经皮置钉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传统切开组低(P<0.05),术后JOA评分较传统切开组高(P<0.05)。结论: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肯定,具有创伤小、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腰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DLSS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腰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症状视觉模拟评估表(visual analog symptom ratin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冠状位Cobb角进行手术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27±3.78)月。术前患者平均VAS评分(7.00±0.90)分,ODI评分(70.61±7.29)%,Cobb角(20.58±9.96)°;末次随访患者平均VAS评分(3.00±0.97)分,ODI评分(31.42±9.22)%,Cobb角(6.12±3.22)°,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改善优良率为72.73% 。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无断裂,植骨融合率100%。结论: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DLS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后路小切口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应用效果。方法:4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采用四联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所有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腰背疼痛及神经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1),随访1年,Cobb角与术后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5例B级恢复至C级2例、D级3例,6例C级恢复至D级3例、E级3例,11例D级恢复至E级。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后路小切口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腰椎结核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