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不同机制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视力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部出血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用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评估黄斑出血的病因。比较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和无CNV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底特征。结果 共纳入患者33例,其中CNV患者18例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15例无CNV的患者保守治疗。CNV组年龄明显高于非CNV组(P<0.05)。非CNV组漆裂纹更常见,而CNV组Fuchs斑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更常见,2组间的性别、屈光度、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2组视力均明显改善,但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度近视的CNV黄斑出血者较无CNV者年龄大,且常合并Fuchs斑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CNV出血抗VEGF治疗或非CNV出血保守治疗均有明显的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眼后极部眼底病理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薇  牛改玲  高立新  孙心铨  杨硕  许帮丽  刘颖 《眼科》2003,12(4):209-210,T013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观察21例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漆裂纹状病变、黄斑出血、Fuchs斑,以探讨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的病理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1例(42只眼),屈光度为-6D以上的高度近视眼底。均行彩色眼底照相、FFA、ICGA检查。将病例分为黄斑无出血组、黄斑出血组。结果:无出血组29只眼在FFA检查中4只眼有漆裂纹,占13.79%,在ICGA检查中有漆裂纹者9只眼,占31.03%,其中ICGA所见漆裂纹比FFA中数目更多且更长。出血组13只眼中FFA显示有漆裂纹7只眼占53.85%,ICGA显示有漆裂纹9只眼,占69.23%,该组中有1只眼ICGA未发现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与漆裂纹。另有3例黄斑出血的对侧眼有眼底后极部萎缩斑或Fucks斑。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出血是病程发展的自然过程,漆裂纹常预示有出血产生的可能。黄斑出血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向视网膜生长;也可能只有视网膜黄斑部毛细血管出血而非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晚期新生血管膜机化,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聚集形成Fuchs斑。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高度近视的退行性改变包括视盘周围萎缩、后巩膜葡萄肿、色素上皮增生、纤维化生、脉络膜萎缩、Bruch膜破裂(漆状裂)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力下降与黄斑区漆状裂合并CNV有关。Quaranta等报告5%~10%的高度近视患患有CNV,Ohno.Matsui等报告57%的高度近视有漆状裂。用荧光素血管造影(FA)显示高度近视的漆状裂与CNV有其局限性,因它同时着染视盘周围的视网膜脉络膜变性,视网膜下出血的遮蔽效应以  相似文献   

4.
高鸽  孙娜  姜媛  郑波 《眼科新进展》2019,(9):845-848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分析应答差异及CNV的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为CNV的患者52例(55眼),所有患眼在治疗前及随访中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及OCTA检查。一方面按照CNV病因分组,观察不同病因CNV治疗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按照CNV形态及视网膜层间有无积液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发CNV、特发性CNV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性近视合并CNV及脉络膜炎合并CNV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及CNV血管细小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无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CNV对抗VEGF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CNV的形态学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及成熟性,有助于预测抗VEGF治疗的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氩激光类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眼科中心2年间确诊为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并接受氩激光治疗的患者55例(59只眼),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改变情况,以及并发症、复发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氩绿激光治疗(83.05%治疗1次、16.95%治疗2次).术后随访6~20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21只眼(35.59%),视力稳定者35只眼(59.32%),3只眼(5.08%)视力下降.FFA、OCT显示CNV萎缩、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黄斑水肿吸收,仅有2只眼(3.39%)出现暗点,但不影响视物,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氩激光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安全有效,可使CNV萎缩,出血部位血管闭锁,进而视网膜内积液、积血及视网膜下液吸收,提高或保存患者视力,且经济,被接受范围广.  相似文献   

6.
朱子诚  展欣 《实用防盲技术》2016,(4):181-184,174
高度近视(眼)通常也称病理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在巩膜不断延伸变薄的基础上,脉络膜及视网膜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有豹纹状眼底、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斑出血、后巩膜葡萄肿和黄斑劈裂等.随着患病率逐年上升,高度近视已经成为国人第二位最常见的视力损伤和致盲原因.本文就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研究作一综述,希望可以为临床上预测疾病的自然病程,选择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连续收集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10例(A组),并以同一时期不伴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12例为对照(B组),对比两组发病年龄、病程、术前屈光度、眼轴、眼压、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 A组发病年龄大、近视度数高、眼压低、视网膜脱离范围大,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压差异显著(P<0.01);两组的一次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位率相近,A组为80%,B组为83%,但A组术后视力≥0.02的比例低(P=0.048).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孑L性视网膜脱离一旦合并脉络膜脱离常伴有年龄大、病程长、近视度数高、视网膜脱离广泛和显著低眼压等特点.适时采用玻璃体切割合并硅油填充术可达到与不合并脉络膜脱离组相近的视网膜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仍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视网膜血管样条纹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抗VEGF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视网膜血管样条纹继发CNV患者,观察至少3 a后患者视力改善情况、视网膜及脉络膜活动性病灶消退情况等指标.结果 纳入分析的21例(30眼)患者中,眼内注射次数6 ~18(10.0±2.4)次.随访36 ~54(39.5±2.2)个月.患者首次接受治疗时BCVA为(31.00±3.81)个字母数,观察终点时最佳矫正视力为(34.00±0.35)个字母数,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600).患者治疗前视网膜中央厚度为(406.21±21.23) μm,随访终末时为(251.16±36.36)μm,减少值为(150.21±24.43).μm,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30眼中16眼在初期治疗后视力明显提升,但随访中出现病变复发活跃后视力再次下降至基线水平;10眼在病变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黄斑下萎缩及瘢痕化改变,随访过程及随访终末视力与基线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4眼由于初始CNV未累及黄斑区,在治疗随访过程中CNV稳定.结论 由于病变的高复发性及强活跃性,抗VEGF药物治疗血管样条纹继发CNV远期预后并不理想,治疗仅发挥了一定维持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OCT图像特征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106例106只眼,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EDTRS视力),并对患者眼底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统计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区总容积、测量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与黄斑中心凹距离.结果 患者视力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最大线性距离、黄斑区总容积、CNV厚度、CNV距中心凹距离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心视力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位置、大小、视网膜水肿程度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nm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合并CNV患者15例15眼进行治疗.治疗后每月复查1次,随访1~3 mo.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结果:15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与初诊视力相比,73.3%无变化,26.7%增加.所有病灶渗漏减少或消失,出血基本吸收,CNV部分闭塞并纤维化.OCT检查激光后CNV厚度变薄.有3例患者3眼脉络膜萎缩灶扩大,2例2眼病灶瘢痕化.结论:TTT对治疗高度近视合并CNV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病灶疤痕化及脉络膜萎缩灶较治疗前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严立  阎静  赵燕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2):386-389

目的:分析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独治疗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单独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寻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效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4-11-1/2015-06-30于我院治疗的43例45眼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进行疗效比较,采用抗VEGF单独治疗的20例22眼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PDT治疗的23例23眼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mo两组患者患眼视力状况,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强反射区域变化和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CNV渗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NV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EP)的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两行及以上眼数比例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CT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FA、ICGA检查观察组CNV停止渗漏眼数比例为86%,渗漏减少14%,与对照组(74%,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与对照组(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CNV突破RPE的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PDT治疗,抗VEGF单独治疗能显著提升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CNV患者的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NV停止渗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 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04例(188眼)高度近视(-6.00D以上)眼底后极部病变进行临床研究表明,后巩膜葡萄肿是本病眼底的一种基础性病变,发生率为77.36%,分为黄斑型,盘周型,盘-斑型。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分为三期: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脉络膜大中血管萎缩。其发生与眼轴变长,近视加重及年龄增长正相关。漆纹样裂纹是导致黄斑出血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重要因素,它与Fuchs斑关系密切。后巩膜葡萄肿是本病进展阶段的主要早期体征。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则是本病变性阶段的重要标志。上述病变对患者视功能构成进行性损害。  相似文献   

14.
赵璐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2011,31(6):565-56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556例,其中231例合并高度近视为试验组,335例不伴有高度近视的视网膜脱离病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脉络膜脱离发病率、发病年龄、眼轴长度、眼压、黄斑裂孔发生率、视网膜脱离程度、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有23例合并脉络膜脱离,占9.96%,对照组则为11例,占3.28%,试验组脉络膜脱离发病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眼压低,眼轴长,黄斑裂孔发生率高。试验组眼压、眼轴长度、黄斑裂孔发生率分别为(2.8±1.4)mmHg(1kPa=7.5mmHg)、(26.7±2.4)mm、15/23,对照组分别为(3.6±2.0)mmHg、(24.3±3.3)mm、6/11,2组间眼压、眼轴长度、黄斑裂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具有低眼压、眼轴长、多合并黄斑裂孔、治愈率较低等临床特点,高度近视是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患者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高度近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视力、屈光度、眼底等情况并探讨它们与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视力与屈光状态及眼底情况的关系,为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根据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分为4组:组1,年龄≤29岁的患者;组2,年龄为30 ~49岁;组3,年龄为50 ~69岁;组4,年龄为≥70岁。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自动验光仪验光,取等效球镜进行屈光度计算。用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结果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男女患者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高度近视患者的年龄和病程有相关性,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病程越长。随着年龄增加,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显著的下降,且眼底出现漆裂纹、黄斑出血、Fuchs斑、脉络膜萎缩灶的比率呈增加趋势。结论:女性可能是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年龄增加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视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度近视患者宜进行早期治疗,以防治近视的发展及黄斑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60例60眼病理性CNV患者分为观察组(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治疗)与对照组(单纯康柏西普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T、眼压(IOP)、CNV面积、BCVA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情况,统计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wk视力恢复总有效率(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wk时CMT、IOP、CNV面积及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下降,BCVA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能有效降低CMT及IOP,缩小CNV面积,显著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7.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和多种眼病有关,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CNV是上述疾病造成视力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骨髓来源细胞在CNV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251例45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及FFA特征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分为6种类型:(1)漆样裂纹;(2)脉络新生血管(CNV);(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Fuchs斑;(5)黄斑萎缩;(6)黄斑裂孔.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矫正视力与各类型黄斑病变的关系.[结果]年龄、近视屈光度及矫正视力在不同类型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F=29.734,P<0.001;屈光度:F=22.259,P<0.001;矫正视力:F=5.93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年龄增加,CNV及黄斑萎缩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比值比(OR)=1.034,95%可信区间(CI)=1.019~1.049,P<0.001;OR=1.054,95%CI=1.031~1.076,P<0.001];而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则呈下降趋势(OR=0.906,95%CI=0.876~0.937,P<0.001);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OR=1.233,95% CI=1.136~1.338,P<0.001;OR=1.554,95% CI=1.185~2.038,P<0.001),黄斑萎缩呈上升趋势(OR=0.762,95%CI=0.705~0.824,P<0.001).各类型黄斑病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CNV对视力损害程度较重(OR=1.835,95%CI=1.180~2.854,P=0.007),漆样裂纹则较轻(OR=0.506,95%CI=0.328~0.782,P=0.002).[结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根据FFA可分为6大类型,CNV及黄斑萎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漆样裂纹黄斑出血则随之减少,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高而减少,黄斑萎缩则随之增加;病变类型不同,最佳矫正视力不同.  相似文献   

19.
黄斑中心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通常规后预后较差。根据黄斑光凝研究组(MPS)的随机对照治疗观察,视网膜光凝对某些黄斑中心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尤其是复发膜有一定疗效,但视力不可避负地下降。因此作们探索应用玻璃体视网膜切割技术切除黄斑中心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共切除或分离了92眼的CNV,其中病因为老年性黄斑变性42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35眼,其它病因5眼。通过短期随访观察,由老年性黄斑变性引起的黄斑中心CNV48例中12例视力明显提高(以提高二行或二行以上为标准);病因为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31例中14例视力明显提高;其它病因5例中2例视力明显提高。玻璃体视网膜切割技术切除CNV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为研究CNV提供了机会,并为许多黄斑疾病无法恢复视功能提供了手术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动力学治疗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16例16眼经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造影证实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4眼,病理性近视6眼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眼。比较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以及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血管造影的资料。典型性为主型CNV14眼,轻微典型性CNV1眼,隐匿性CNV1眼。CNV位于黄斑中心凹下12眼,黄斑中心凹旁4眼。光动力学治疗方案参照TAP制定的标准。结果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5±4.28)个月。1次治疗14眼,重复治疗2次1眼,3次1眼。最终患眼视力提高8眼,保持不变8眼。FFA检查示CNV渗漏停止1眼,渗漏减少10眼,渗漏无明显减少5眼,渗漏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CNV复发3眼。仅1例在输液时发生光敏剂渗漏,但未发生光敏反应。治疗后视网膜一过性出血增加3眼。结论光动力学治疗为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CNV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部分患者治疗后短时间内复发,PDT治疗CNV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