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重创伤救治的效果不仅与救治技术相关,而且与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密切相关,即完善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对创伤救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76年美国创伤外科医师学会(ACSCOT)提出了创伤中心分级及指南,根据创伤中心具备的条件分为Ⅰ~Ⅳ级团;1992年美国创伤急救系统计划提出“广义创伤体系”的概念,包含了一个区域所有的医疗急救体系,其涵盖的内容包括院前急救、院内创伤救治中心、康复治疗、人员培训和体系动态评估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基于“5G+医疗”的武威市区域创伤中心救治体系建设及其在急诊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2023年1月-2023年6月接诊的急诊创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5G+医疗”救治体系实施的前后进行分组,分为2023年1月-2023年3月常规救治的对照组82例以及2023年3月-2023年6月实施“5G+医疗”救治体系的观察组98例。对照组予常规救治。观察组予“5G+医疗”创伤救治。比较两组医师到达时间、CT检查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成功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医师到达时间、CT检查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98%vs 91.46%,P<0.05)。干预后两组I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6%vs 10.98%,P<0.05)。结论:基于“5G+医疗”的武威市区域创伤中心救治体系能够缩短创伤患者救治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减轻损伤程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探讨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临床救治和护理方法.将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7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救治方法和护理措施.74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救治成功率为90.5%,救治时间为(45.3±16.7)h,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为95.5%.在急诊中对严重创伤患者临床救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抓住抢救的最佳时间,同时采取整体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努力提高严重创伤的现场救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救治严重创伤的第一要义。而一般认为,“现场”是指创伤事发之处,但笔者认为,“现场”一词应重新审视、确定。1现场的界定在创伤事故现场救治过程中,现场应包括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  相似文献   

5.
张伟 《当代护士》2016,(3):93-94
目的提高医务人员急诊救治水平,为严重创伤病例进行及时、规范、有效医治。方法分批对本院急诊科、麻醉科、院前急救中心、创伤外科共80名医务人员进行初级创伤救治急救技能培训,并将PTC原则运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结果 PTC培训后近两年,全面系统检查平均用时、漏(误)诊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接受PTC培训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原则在缩短严重创伤者危险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团队启动(TTA)为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在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病死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病人分为非TTA组50例及TTA组60例,TTA组开展以团队为主导的救治模式,观察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效果,并与成立TTA团队前2016年1月—2016年12月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效率提高,严重创伤病死率由42%下降至12%;TTA组病人急诊室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专科医生到达时间短于非T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TTA为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构建了专业创伤团队,优化了创伤救治流程,降低了严重创伤病人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创伤评分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创伤评分(trauma score,TS)是根据患者的解剖、生理指标进行量化表达,对创伤进行综合判断,以便快速完成急诊接诊程序,提高救治质量,从而探讨,TS在创伤患者快速救治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采用TS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的1568例创伤患者进入和离开急诊抢救室的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进行必要影像学等检查和救治.结果 TS分值越低表示伤情越严重,但对以颅脑伤为主的伤员,TS敏感性差,仍以GCS评分更为有价值,本组1568例创伤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TS分值≥10分者1135例,占72.39%,<10分者443例,占27.61%;经救治离开急诊室时,TS分值≥10分者1435例,占91.52%,<10分者133例,占8.41%;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分值越低,在救治中出现低血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液体需要与TS分值有明显相关性,TS分值越低,液体需要量越大.结论 TS使用简便快速,易掌握,能较好地反映创伤患者伤情,便于院前、急诊科医生尽早掌握伤情,尽快完成急诊接诊程序和采取有效救治措施.尤其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受伤后"黄金1小时"内,迅速补充1500 mL以上液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整体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临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整体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急诊中所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评价整体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临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0%,抢救时间为(48.55±18.30)h,患者的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5%,抢救时间为(75.55±16.50)h,患者的满意度为82.5%.2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急诊中开展整体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手术时间,并且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伤救治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交通、建筑、工矿事故以及战争、恐怖主义、地震、山难等的发生,灾害已成为危及公众生命和健康的重大问题。近十多年来,由于各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广大创伤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已经逐步总结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急诊创伤救治经验。全国各类医院急诊科外科技术力量和装备的加强,使创伤病人能够获得快速、及时、有效的治疗,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前各类突发事件、群体伤的威胁仍然严重;人流、交通拥堵,伤病员疏散后送困难等问题严峻,如何快速提高院前抢救和急诊创伤救治,仍然是对广大急诊创伤医务工作者的重大挑战。1 组建培训快速、机动院…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段严重创伤患者的特点与救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结果,以提高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1997年10月至2004年10月7年间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2069例,分为儿童组(<13岁)106例,少年组(13~18岁)128例,青壮年组(18~40岁)1518例,中年组(40~60岁)215例,老年组(>60岁) 102例。入选病例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l≥16。结果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男性严重创伤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和少年组(P<0.01)。交通伤是首要致伤原因,儿童组、少年组和中年组高于青壮年和老年组(P<0.01);第二位致伤原因坠落伤在儿童组,械斗与工伤在少年组、青壮年组和中年组,跌伤在老年组中显著增高(P<0.01)。儿童组和老年组以颅脑损伤为主;而少年组、青壮年组和中年组在四肢和(或)脊柱的损伤中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腹部损伤显著减少(P<0.01)。总病死率为11.9%(246/2 069),老年组创伤<24 h病死率(20.6%,21/102)较≥24 h病死率(7.8%,8/102)显著增高(P<0.01)。各组的急诊滞留时间,在抢救脱险病例和死亡病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构成、致伤原因和致伤部位的发病率及其特点是不同的,老年患者在遭受严重创伤后死亡率明显增高;观念上要重视“黄金1小时”,“白金10分钟”,缩短急诊滞留时间;早期实施手术抢救;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  相似文献   

11.
<正>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严重创伤的救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所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低“可预防性死亡”[1]的发生。为了更好的规范我国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 ±21.57) min vs.(96.45±35.14)min,(23.55 ±12.46) d vs.(28.67±20.72)d,8.1% (18/222)vs.65.5% (114/174),13.3% (34/256)vs.21.6% (48/222),4.1% (9/222)vs.9.2% (16/174),8.1% (18/222)vs.18.4% (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 (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创伤指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严重创伤指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3分,或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且有1处危及生命。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复杂且危急,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使其救治成为创伤的难题与挑战。严重创伤的救治主要包括院前救治和院内救治两部分,同时针对老年、儿童、孕妇等不同人群,其救治要点有所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严重创伤的救治策略与流程的规范优化进行了众多探讨,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资料及笔者临床经验,对严重创伤救治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高空坠落伤及交通伤的不断增加,严重创伤患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我国,每年因创伤死亡者已经超过10万余人,创伤和中毒等意外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死因谱的第一位。我们创伤中心在救治创伤患者过程中,采用国内吴恒义等设计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吴氏”计分法)对创伤患者的伤情及愈后进行评定,增强了创伤救治护理工作的有序性。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中心抢救创伤患者1 120例,其中死亡40例,占同期创伤抢救患者的3.5%。40例患者中,男34例,女6例,最小7岁,最大76  相似文献   

15.
创伤救治发展模式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创伤院前急救系统的逐渐完善、院前时间缩短和院前创伤复苏技术的提高,使严重创伤病人的院前死亡率大大降低,被送到急诊科的机会增加。但严重创伤对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严重的损害,使病人到达急诊科时往往处于生理功能耗竭状态,并且现存的创伤急救模式使得创伤院内复苏与确定性治疗的中间衔接期过长,导致创伤病人在急诊室拥挤和延搁,进一步影响严重创伤的救治。建立科学的创伤急救模式是目前创伤急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创伤急救理念进展和我院急诊科现状对急诊护理工作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救治, 观察组实施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救治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救治时间、分诊时间、入院至下达医嘱时间、入院后检查时间、等待急诊时间、纠正休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急诊后早期预警评分(MEW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救治成功率、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循证理论的急诊处置路径能有效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率,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及救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创伤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减少创伤发生是最优的应对策略,但在创伤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建设区域创伤分级救治体系是提高创伤救治效果、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途径。自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创伤中心建设以来,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促进创伤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对严重肢体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严重肢体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接受常规急诊处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中心建设单位后救治的6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接受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及急诊救治相关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16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观察组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2例, 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抢救室滞留时间、完成伤情评估时间和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中心组建链式模块化护理模式能够缩短严重肢体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院医生对严重创伤患者损伤程度的评估能力。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选取中国创伤救治联盟38家研究中心(三级、二级医院各19家,其中东西部医院分别为20、18家),每家中心选取急诊外科初、中、高级医师各2名,对10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  相似文献   

20.
创伤已成为青壮年人群的“第一杀手”[1],是社会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而在创伤人群中,颅脑损伤居全身各部位损伤中的第二位,仅次于四肢损伤,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首位,平均为30%~40%[2],其主要死亡原因为急性顽固性高颅压、大面积脑缺血、脑水肿,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近年来,本院全军战创伤中心建立和完善严重创伤救治绿色通道,提高了创伤急救人员的素质和相关科室的急诊意识,使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大为提高。我科护理组人员根据该项工作的经验,结合本科室工作特色,进一步梳理和规范了有关工作流程,使其操作性更强,更易于本专科人员学习和掌握。手术室救治流程再造后,患者到达医院至手术开始的时间,从2008年的82.6min缩短到现在的48.6min,手术室护理救治流程再造促进了“绿色通道”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科手术室护理救治流程再造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