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天然非肽类小分子有望成为新的神经营养药物.从来源、结构特点、生物活性等方面,对近年来发现的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状况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具神经营养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天然非肽类小分子有望成为新的神经营养药物。从来源、结构特点、生物活性等方面,对近年来发现的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状况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药小分子是一类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按照现代药物发现类型的划分标准,中药小分子的发现主要依靠药效筛选。基于化合物的药学特性,构建和优化高精度、高通量新型药物筛选系统,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将新的生物学技术和理念应用于中药小分子药理作用机制的准确认识。本综述将重点讨论小分子药理机制研究中对药物作用靶点的认识,为中药小分子研究思路提供借鉴。同时,本文还介绍了一些利用前沿生物学技术研究小分子药理的实例,最后讨论小分子药理机制研究对现代药物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shotgun混合蛋白鉴定技术,系统研究海洋中药海螵蛸蛋白质类、肽类物质组成。以酸化甲醇提取海螵蛸粗多肽,采用强阳离子交换树脂(SCX)进一步富集其中多肽类成分;提取海螵蛸粗蛋白,通过胰蛋白酶(trypsin)酶解制备蛋白酶解液。采用nano-LC Q Exactive Orbitrap质谱仪分析鉴定海螵蛸蛋白质、肽类成分。基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蛋白质数据库比对分析,从海螵蛸中共鉴定出16个蛋白质类成分,168个多肽类成分,从头测序(De novosequence)方法鉴定了328个多肽类成分。蛋白质类成分主要为血蓝蛋白(hemocyanin)、烯醇化酶(enolase)、肌球蛋白(myosin)、肌动蛋白(actin)、钙调蛋白(calmodulin)等;多肽类成分主要来源于肌动蛋白、组蛋白(histone)、微管蛋白(tubulin)等。这些蛋白质、肽类成分构成了海洋中药海螵蛸的重要物质基础。该文为海螵蛸的功效物质基础系统研究及反映传统功效的活性成分的发现提供理论依据与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单位,无论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细胞需要与细胞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发生复杂精细的信息关系,生命活动包含了形式多样的细胞通讯,因此,细胞通讯关系对于认识疾病发生和药物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认为,许多不同的人类疾病是从一个共同的机制起病的,即细胞通讯系统出了毛病,药物无论是单一成分还是多种成分,大都是通过作用于细胞发挥药效,充当了胞间信号分子的角色。中医药强调人体整体平衡和辨证联系,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整体纠正疾病造成的机体失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任务是要应用现代生物学知识赋予中药现代科学内涵。细胞通讯网络途径中的多个环节涉及多种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糖类物质的多方面复杂作用,大多中药含有较多的苷类、糖类、蛋白质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或者在体内转化为小分子的糖、多肽)具有作为调节受体功能的配基的条件,但在作用方式上要显得更加复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特点的中药能够调节免疫、调节细胞粘附、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可以多环节的恢复细胞间良性通讯。本文从细胞通讯的角度探讨了中药的“扶正祛邪”、“双向调节”、“活血化瘀”以及“归经”等作用。细胞通讯为中药药理作用模式提供了现代科学注释,从细胞通讯多个靶点来研究中药多种成分的多种方式的调节作用,有望可以真正揭示中药作用的实质。应用细胞通讯等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深化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细胞通讯与中药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单位,无论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细胞需要与细胞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发生复杂精细的信息关系,生命活动包含了形式多样的细胞通讯,因此,细胞通讯关系对于认识疾病发生和药物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认为,许多不同的人类疾病是从一个共同的机制起病的,即细胞通讯系统出了毛病,药物无论是单一成分还是多种成分,大都是通过作用于细胞发挥药效,充当了胞间信号分子的角色。中医药强调人体整体平衡和辨证联系,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整体纠正疾病造成的机体失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任务是要应用现代生物学知识赋予中药现代科学内涵。细胞通讯网络途径中的多个环节涉及多种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糖类物质的多方面复杂作用,大多中药含有较多的苷类、糖类、蛋白质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或者在体内转化为小分子的糖、多肽)具有作为调节受体功能的配基的条件,但在作用方式上要显得更加复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特点的中药能够调节免疫、调节细胞粘附、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可以多环节的恢复细胞间良性通讯。本文从细胞通讯的角度探讨了中药的“扶正祛邪”、“双向调节”、“活血化瘀”以及“归经”等作用。细胞通讯为中药药理作用模式提供了现代科学注释,从细胞通讯多个靶点来研究中药多种成分的多种方式的调节作用,有望可以真正揭示中药作用的实质。应用细胞通讯等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深化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界天然产物在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从植物来源的中药单体小分子药物就有多个种类。尤其在癌症治疗领域中这些中药单体小分子药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超过60%的抗肿瘤药物来自于自然界,如长春碱、依托泊苷和紫杉醇等。甘草次酸是传统中药甘草中天然产物甘草酸的三萜苷元成分[1]。甘草次酸被证明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2]、抗病毒[3]、保肝[4]和抗肿瘤[5]等。甘草次酸因其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而受到高度重视,它在体外对多  相似文献   

8.
生物活性测定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贵南  李瑾翡  陈浩桉 《中药材》2008,31(4):473-475
中药具有成分复杂多变、活性成分多、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不甚明确等特点,目前绝大多数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主要采用理化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与药效学建立直接的内在联系。中药尤其是注射剂和危重症疾病的治疗药物需要确保安全有效,因而必须重视质量控制与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相结合。本文旨在介绍一种能反映中药药效的生物活性测定思路,通过生物活性测定法与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的结合应用,使现有中药质量标准的评价更全面更合理。当然,其中也存在许多难题等待解决,但相信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生物活性测定法一定能在质量控制以及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是激活蛋白质生物活性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发现,人体内大约30%的蛋白质会经过不同程度、不同位点的磷酸化修饰。若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水平或位点出现异常,则会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恶性肿瘤一直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有多达1 800多万的恶性肿瘤发生以及960多万的死亡病例。随着对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认知,针对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异常的药物研发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每味中药均可看作一个天然的分子库,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优势,参与调控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水平,且副作用小,耐药性低,是目前调控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水平药物研发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数据库的检索发现,从中药中提取的某些单体、部位及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均能通过调控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影响肿瘤进展,发挥抗肿瘤效果,且效果较好。基于当前国内外中药对蛋白质磷酸化调节的研究现状,笔者整理相关资料发现,中药能通过调节蛋白质磷酸化水平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血管新生及干细胞干性的维持,且通过促进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效果。为了明晰中药调节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此文对中药调节蛋白质磷酸化水平从不同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基因、蛋白以及小分子之间的网络式相互作用完成的,同时发现复杂疾病往往是由于多个基因表达紊乱导致生物学过程失衡而产生的,这些促使了"多靶点"药物发现理念的兴起。中医药诊治疾病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从分子水平上看,中药方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从而可望为多靶点药物的开发提供借鉴。该文在6个方面阐述网络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以期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靶点的确定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核心,是构建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相关性的关键。鉴于中药的多样性、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传统的靶点筛选方法有所局限,靶点发现已成为中药机制研究的瓶颈。无标记小分子探针技术是化学蛋白组学领域的新兴技术,其突出特点为无需对小分子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与改造,普适于复杂的中药化学成分,同时该方法基于蛋白质组进行靶点筛选,利于发现中药作用的新靶点、新途径。鉴于该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潜力,该文综述了其分析原理与应用现状,总结了其一般性分析步骤,以促进该方法在中药化学成分靶点阐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天然生物活性寡肽之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肽作为生物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简单、安全指数高,但受限于寡肽药物设计理论和发现途径远远小于其他结构类型药物,使得新型生物活性寡肽的获得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药作为天然的寡肽库,含有大量的活性寡肽。其中中药寡肽具有神经保护、保肝、抗肿瘤、抗凝血、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重点对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中药中发现的活性寡肽的序列、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并探索活性寡肽与中药分类之间的关联,初步提示补虚、活血化瘀等类中药作为天然寡肽源头成果多、易成功,为活性寡肽新药的开发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主要为受体调节剂、神经递质抑制剂等,其副作用较大,临床用于治疗的药物较为缺乏。研究表明中药动物药主要含蛋白、多肽及小分子化合物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抗惊厥、改善脑组织等药理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动物药具有活性强、疗效佳的特性,在研究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此,该文在系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具有息风止痉功效中药动物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脑缺血的主要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动物药蛋白质、多肽的研究较为浅显,部分动物药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点,笔者认为动物药氨基酸、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应转移至寡肽、短肽上,采用先进的蛋白质提取、分离技术,进行蛋白多肽类成分的结构鉴定与药效研究,利用生物制品技术方法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肽类生物制品。该文可为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药制品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活性成分众多,理化性质各异,不同成分发挥药效的靶器官、作用途径和机制等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可以负载中药多种成分,以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治疗效果的共递送给药系统,是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难点。从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功能性”特点出发,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有效性”,构建脂质体、纳米粒等新型载体对中药多成分进行负载;二是基于部分中药活性成分的“功能性”,参与载体构建,发挥自身药效作用和制剂功能的双重特点,实现共递送。该文综述了上述两类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相关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中药活性成分在共递送系统设计中具有的药剂学功能,以期能够找到符合中药多成分特点的共递送策略,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探讨生物活性测定法在中药缓控释制剂评价中应用的适宜性,建立一种快速的多组分制剂体外释药评价方法,用表征总体行为的生物活性测定法代替目前单一成分的药物释放度测定法,以更好地指导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通过HPLC测定不同溶出介质,不同释药速率及成分间不同配伍比例的丹参亲水凝胶骨架片中各有效成分(丹酚酸B、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的累积释放度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释放液的抗氧化活性,对药物各成分经时曲线与总抗氧化活性经时曲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发现各成分的释放曲线与抗氧化活性经时曲线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临界r=0.898(P<0.001)。说明3个酚酸类成分的体外释放曲线与总的抗氧化活性经时曲线有很好地相关性,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代替成分体外溶出,用于制剂质量评价及处方设计具有可行性,且该法还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代动力学以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长期以来都是中药学研究的瓶颈问题。考虑到中药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及其复杂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内源性功能小分子对人类代谢影响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整合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以代谢组为桥梁,从机体对中药产生的内源性小分子应答这一角度,通过同时监测 中药原型及被代谢成分(药代)和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的变化,将二者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进行关联。这一方法合理简化了中药和人体这两个复杂系统,可以全面探索彼此的交互效应,考察单个药物成分在 这两个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草药》2012,43(6):1091-1091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配伍合理性及作用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植物化学以及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植物活性成  相似文献   

18.
基于药、毒效成分辨证关系探讨有毒中药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红玉  周春祥 《中草药》2008,39(11):1601-1603,1674
有毒中药一直被认为是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组合体,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有毒中药包含的两类不同成分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呈现典型的"双面"或"多面"特征,展现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角色转换。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有毒中药未来研究的新思路,包括坚持在生、病理状态下进行有毒中药毒性评价;运用不同病理模型确立有毒中药药、毒性;着眼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最佳组合;探索药、毒效物质角色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串联质谱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串联质谱在生物碱类、黄酮类、甾体及三萜类、香豆素和木脂素类、酚酸类等中药单味药化学成分中的应用及在无机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皂苷等)及生物大分子(如肽、蛋白、糖肽、多糖等)三大类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利用串联质谱方法考察特征裂解反应,及其在结构差异上反映程度,可以发现一些独特的或新颖的裂解方式,从而了解和掌握同类化合物的特征裂解和结构上细微差别带来的质谱行为差异,并成功地用于分子鉴制.串联质谱已经发展成为中药各类成分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所提供的大量结构信息不仅对中药中成分的分析鉴定提供了依据,也为串联质谱对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内成分分析奠定了基础,对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成分体系下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药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生物药剂学属性(溶解性、渗透性等)在了解药物体内过程、筛选药物、评价给药系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活性成分复杂、结构类型多样,生物药剂学为中药成分体内过程的预测与研究提供了思路与途径。多成分体系是中药与化学药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多成分体系下的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药剂学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笔者对中药多成分体系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构建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数据整合、理论归纳以及系统构建提供参考,并为中药传统理论研究以及药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