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一站式"工作模式的效果,以探索提高伊宁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伊宁市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实施艾滋病ART"一站式"服务模式后的初筛阳性者为观察组;2012年9月到2013年8月,未参与艾滋病ART"一站式"服务的初筛阳性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随访和治疗效果。结果新发现的HIV/AIDS病人从确认阳性到参加治疗的平均时间,由"一站式"实施前的96天降至33天(F=23.701,P0.000);随访满一年后的随访比例,由实施前的88.19%上升至实施后的96.89%(χ~2=13.649,P0.05);死亡比例由实施前的8.63%下降至实施后的3.67%(χ~2=5.221,P0.05);从确认阳性到参加治疗时间(≤30天)的比例,由实施前的12.33%上升至实施后的74.67%(χ~2=147.341,P0.05);存在漏服的比例由实施前的50.23%下降至实施后的33.33%(χ~2=10.347,P0.05);观察组停药脱失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3.088,P0.05)。结论 ART"一站式"工作模式有效地缩短了病人接受ART的时间,降低了病人的失访率和病死率,病人在参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ART依从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告知随访管理,对相关服务可及性的影响,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县,每县将50例自2008年进入管理并一直随访的〉15岁的HIV/AIDS病人作为管理组,以50例2011年检测发现并至少接受过一次随访的〉15岁HIV/AIDS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网路直报数据,对2006-2010年云南省接受相关服务的HIV/AIDS病人的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调查403人,其中对照组203人,管理组200人。对照组过去6个月获得AIDS咨询70.0%(142人)、免费安全套42.4%(86人)、民政救助5.4%(11人)、结核病筛查50.7%(103人)、抗病毒治疗12.8%(26人)、美沙酮维持治疗0.5%(1人)。与对照组相比,管理组过去6个月获得AIDS咨询100%(200人)(P〈0.05)、免费安全套69.5%(139人)[比值比(OR)=3.1,95%可信区间(CI):2.0527~4.671,P〈0.05]、民政救助65.0%(130人)(OR=32.416,95%CI:16.529~63.573,P〈0.05)、结核病筛查81.5%(163人)(OR=4.277,95%CI:2.725~6.712,P〈0.05)、抗病毒治疗60.0%(120人)(OR=10.212,95%CI:6.197~16.827,P〈0.05)、美沙酮维持治疗44.0%(88人)(OR=158.714,95%CI:21.814~1154.766,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6-2010年,云南省获得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配偶HIV抗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和转介、母婴阻断转介和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的HIV/AIDS病人均呈逐年大幅上升。结论综合管理工作促进HIV/AIDS病人获得相关服务,符合HIV/AIDS病人需求,对艾滋病防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病毒随访、治疗和关怀一站式服务模式,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的HIV/AIDS病人(ACC组)提供相关服务,对比现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治疗服务体系(CDC组),按6项产出指标跟踪评价两组病例的服务效果。结果在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350个/μL的病例中,两组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5项产出指标中,即:每6个月接受CD4检测的比例[率差12%,95%可信区间(CI):5.1~19.9],抗病毒治疗6-12月后CD4增长的比例(率差26.7%,95%CI:27.8~38.0),抗病毒治疗6-12月后病毒抑制的比例(率差49.9%,95%CI:32.3~67.5),HIV确认到首次CD4检测的时间间隔(log-rankχ2=26.178,P=0.000),首次发现CD4≤350个/μL到抗病毒治疗的时间间隔(log-rankχ2=4.632,P=0.031),ACC组均明显优于CDC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病人分组是预测病人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结论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可以明显增强病人随访与治疗的依从性,虽然研究仅限于单一的目标人群,但该模式对于各类HIV感染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主动参加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ing,VCT)人群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其特点和规律,为今后改进VCT工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供实践依据。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参加上海市原南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VCT门诊的205名对象为病例组,以同期同地区报告的53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为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人群的各种特征。结果 VCT人群中女性(χ2=13.70,P〈0.01)、高中以下学历(χ2=46.20,P〈0.01)和有注射吸毒史(χ2=17.35,P〈0.01)者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HIV/AIDS病人群。结论在女性、低学历和吸毒人群中,深入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的宣传,对及早发现HIV/AIDS病人,更好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基本特征,探讨HIV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200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就诊的3452例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HAART前不同基本情况[人口学资料、身体质量指数(BMI)、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及症状体征、其他混合性感染的合并情况及是否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情况]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病人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137例(3.97%),其中轻度104例(3.01%),中度19例(0.55%),重度14例(0.41%)。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随CD4细胞计数的增加而降低(P〈0.001)。HAART前HIV RNA≥105拷贝/mL[调整OR值(AOR)=1.903,95%CI:1.125-3.218,P=0.016],CD4细胞计数≤50个/μL(AOR=8.828,95%CI:2.939-26.519,P〈0.001)及CD4细胞计数51-199个/μL(AOR=3.714,95%CI:1.317-10.479,P=0.013),HBsAg+(AOR=4.949,95%CI:2.372-10.323,P〈0.001)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HIV/AIDS病人HAART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低基线CD4细胞计数、高基线病毒载量及合并乙型肝炎是HAART前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因此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了解HIV/AIDS病人被确证感染后的转归及相关情况。结果 HIV/AIDS病人被确证时的年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风险值(HR)=1.04,95%可信区间(CI):1.01-1.06,P〈0.01]。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HR=0.10,95%CI:0.03-0.33,P〈0.01)及初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则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69,95%CI:0.58-0.82,P〈0.01),接受抗病毒治疗、初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高的生存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提高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进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中,发生高乳酸血症(LAHL)的预测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5月,门诊进行ART的随访AIDS病人出现LAHL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91例门诊进行ART随访的AIDS病人中,有71例发生LAHL,其中女性34例(χ2=6.147,P〈0.01),服用D4T的42例(χ2=7.784,P〈0.01),服用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药物超过1年以上59例(χ2=18.100,P〈0.01)。发生LAHL病人相比未发生LAHL病人更容易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γ-谷酰转肽酶(GG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女性[比值比(OR)10.923,95%可信区间(CI):1.067~111.836]、ALT升高(OR1.09,95%CI:1.017~1.168)、LDH升高(OR1.025,95%CI:1.007~1.043),均为发生LHAL的预测因素。在ART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病人中LAHL发生率低(OR0.991,95%CI:0.983~0.999)。结论 AIDS病人服用NRTIs药物,尤其是服用D4T、女性、服药时间超过1年以上,是发生LAHL的预测因素。在ART过程中出现ALT、GGT、LDH升高,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LAHL风险,避免进一步发展成致死性的乳酸酸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功能转氨酶异常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经中医药连续治疗2年后其临床特征变化。方法收集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云南)临床信息数据库中,176例肝功能转氨酶异常的HIV/AIDS病人,对其在中医药干预治疗前后5个时间点(0、6、12、18、24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病人在中医药干预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LT异常患者的比例从100%降低至43.8%、53.5%、42.1%和46.1%,AST异常患者的比例从100%降低至55.2%、51.1%、43.0%和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大于正常值上限2倍及其以上异常的构成比,从治疗前的28.3%降低至治疗后的17.9%、17.1%(第6、24个月)。结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可一定程度降低HIV/AIDS病人的肝功能转氨酶异常,尤其对ALT的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庆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外周血病毒载量(VL)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相关性。方法采用BD流式细胞仪和LightCycler PCR仪检测585例HIV/AIDS病人同期外周血CD4细胞及VL,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48例VL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537例能被定量检测。VL与CD4细胞总体呈显著负相关(r=-0.57,P〈0.01),不同CD4细胞区间VL值有显著性差异(χ2=134.29,P〈0.01),在CD4细胞≤200区间VL与CD4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1),CD4细胞在201-400区间二者无相关(r=-0.16,P=0.09),CD4细胞〉400区间二者呈负相关(r=-0.28,P=0.04)。结论 HIV/AIDS病人CD4细胞与VL在CD4细胞不同区间相关性表现各异,同时检测CD4细胞及VL有助于掌控病人病情变化和调整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5-2008年嫖客艾滋病知识、行为特征及其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率、梅毒血清学试验(RPR)阳性率的变化趋势,为指导在嫖客人群中开展防治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每年4-6月和10-12月,对新入收教所的嫖客进行普查,采用统一的男性监测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5-2008年共调查2888名嫖客,其文化程度有逐年增高趋势(χ2=146.907,P〈0.05);其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χ2=44.296,P〈0.05),但AIDS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低于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最近一次与小姐发生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χ2=20.969,P〈0.05);最近一个月与小姐发生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χ2=60.455,P〈0.05);最近一次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χ2=59.795,P〈0.05)。结论嫖客中HIV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嫖客感染HIV的风险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嫖客的监测和危险行为干预,提高其安全套使用率。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高发地区预防HIV母婴传播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流行的4省(自治区)的6个县(市、区),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母婴传播项目的实施效果。方法通过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研究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产妇个案卡及其所生儿童的随访登记卡,分析预防HIV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结果2007-2010年,研究地区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和孕期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分别从78.4%和27.8%增加至93.7%和78.8%(趋势χ2=17.636,P〈0.01;趋势χ2=76.835,P〈0.01);HIV感染孕产妇应用三联抗病毒药物方案的比例自19.8%增加至89.9%(趋势χ2=161.757,P〈0.01)。满18月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HIV抗体检测比例为84.8%(318/375),13例儿童抗体检测阳性,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为4.1%(95%可信区间:2.98%-5.20%)。结论研究地区预防HIV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落实指标逐年提高,HIV母婴传播水平显著下降,孕产妇及早抗病毒用药以及儿童随访检测仍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红河州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体内HIV基因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5-2011年入组的、抗病毒治疗超过1年的在治病人3371例,于2010-2012年间检测血浆HIV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扩增测序,使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对比得到基因耐药结果。结果治疗1年以上的3371例病人做过血浆HIV病毒载量检测,HIV毒株总耐药率为4.5%(152/3371),对核苷类反转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率为3.1%(105/3371)、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为3.7%(121/3291)、对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率2.5%(2/80),对NRTIs、NNRTIs的耐药程度明显高于PIs类(χ^2=94.791,P〈0.05)。最为常见的耐药基因位点有M184V、D67N、T215Y、K219R、K70R、K103N、Y181C、G190A、K101P。经静脉吸毒感染者,HIV的耐药发生率高于性接触途径感染者(χ^2=10.898,P〈0.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近期吸毒、无固定性伴、不规范服药与耐药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云南省红河州进行HAART治疗的HIV/AIDS病人中,HIV毒株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对PIs耐药率极低,PIs仍可作为非核苷类药物耐药后的替代药品。应加强吸毒、无配偶或无固定性伴病人的随访,提高服药依从性,及时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有利于降低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省孕产妇的艾滋病病毒(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情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2010-2015年每年4-7月间,在9个国家级孕产妇监测点,采用统一问卷进行调查,并检测HIV、梅毒、HCV抗体,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时,即可判定监测结果阳性。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孕产妇21 784人。贵州省青年女性占93.04%,20-29岁占73.65%。孕产妇中有外出打工或经商史的占47.09%,其丈夫曾经外出打工或经商史的占46.90%。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80.06%,不同年份、年龄组、民族、文化程度、孕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02、χ^2=46.254、χ^2=222.622、χ^2=194.642、χ^2=59.027,P〈0.001)。各年孕产妇HIV检出率分别为0.14%、0.06%、0.05%、0.08%、0.17%、0.14%,梅毒检出率分别为0.44%、0.74%、0.74%、0.97%、1.03%、1.03%,HCV检出率分别为0.24%、0.28%、0.19%、0.28%、0.25%、0.36%,各年份间除梅毒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801、P〉0.05,χ^2=11.973、P〈0.05,χ^2=2.110、P〉0.05)。结论贵州省HIV、梅毒、HCV的检出率趋于平稳,但由于每年外出务工青壮年较多,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倡健康、安全性行为,减少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德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德州市2005-2015年所有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为客观指标,结合患者转归,综合分析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结果243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40±10.16)岁,基线CD4细胞计数均值为(239.96±161.10)个/μL,治疗后CD4细胞平均增长211.01个/μL(t=-11.604,P=0.000)。在开始治疗的36个月内,不同基线CD4细胞组计数增长存在统计学差异(F=5.701,P=0.001)。接受HAART平均时长(30.71±23.82)个月,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88.69%(149/168),累计死亡率为7.82%(19/2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随着确证时年龄的增长,HIV/AIDS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病人的死亡风险,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病人的12.683倍[95%可信区间(CI):2.769-58.079]。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免疫重建。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及早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加强依从性教育,对于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安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流行趋势,为评价西安市艾滋病防控效果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艾滋病哨点监测的MSM进行行为学调查及HIV、梅毒、丙型肝炎(丙肝)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7-2013年,西安市MSM哨点检测的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3%(8/256)、3.25%(13/400)、3.75%(15/400)、8.00%(32/400)、5.50%(22/400)、8.25%(33/400)、9.17%(55/600),HIV感染率在上升(趋势χ2=23.09,P〈0.01)。MSM最近一次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趋势χ2=38.18,P〈0.01)及最近一年接受干预服务的比例(趋势χ2=130.63,P〈0.01)显著上升,最近6个月商业同性性行为的比例显著下降(趋势χ2=40.79,P〈0.01)。梅毒感染率没有显著变化(趋势χ2=0.11,P〉0.05),丙肝感染率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趋势χ2=2.17,P〉0.05)。结论西安市MSM的HIV感染情况相当严峻,梅毒、丙肝感染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改善了HIV在MSM中的传播,但仍需加强干预及检测力度,遏制艾滋病疫情向一般人群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3-2010年山东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2月底前开始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的HIV/AIDS病人的随访资料,描述分析其一般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状况等。结果山东省2003-2010年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HIV/AIDS病人608例,其中男性占65.6%(399/608),女性占34.4%(209/608),平均年龄为(40.2±10.2)岁,已婚或同居者占65.5%(398/608);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感染为主,占44.9%(273/608),其次是同性性接触感染,占21.1%(128/608);有182例更换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占29.9%,换药主要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200个/μL的占65.8%,200~350个/μL的占33.0%,≥350个/μL的占1.2%,同基线时相比,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病毒载量低于检出限的比例增高,机会性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HIV/AIDS病人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贵州地区进行强化宣传教育,分析强化宣传教育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随访退出情况的影响。方法以开展强化宣传教育为研究组,开展普通宣传教育的县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新报告HIV/AIDS病人强化宣传教育前、后确证阳性时间到抗病毒治疗(ART)时间、一年内ART比例等指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强化宣传干预和普通宣传教育后随访6~18个月,比较HIV/AIDS病人随访退出情况的差别。结果强化宣传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确证阳性到ART时间从42天明显缩短至9天;研究组一年内ART比例从47.6%(89/187)提高到93.0%(439/472);同期,对照组一年内ART比例从41.4%(87/210)显著提高到84.1%(290/345);强化宣传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ART比例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维持率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宣传教育,能够缩短HIV/AIDS病人确证阳性到启动ART的时间,扩大ART比例并减少失访的发生,提高病人治疗的及时性和随访依从性,建议在积极动员HIV/AIDS病人启动ART的同时,应加大服药依从性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自愿咨询检测(VCT)与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PITC)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差异,探讨适宜的工作模式。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现住址在昆明的HIV/AIDS病人的资料,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昆明地区VCT和PITC发现的629例和674例HIV/AIDS病人的数据进行分析,两者发现的病人,在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和职业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VCT发现的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率(94.6%)高于PITC(77.4%)(χ2=78.17,P0.01),抗病毒治疗的比例(56.9%)高于PITC(41.2%)(χ2=12.32,P0.01),同性性传播的比例(24.6%)高于PITC(2.8%)(χ2=148.12,P0.01);PITC发现的病人,AIDS病人的比例(33.8%)高于VCT(30.2%)(χ2=13.22,P0.05),当年报告死亡的比例(5.6%)高于VCT(2.2%)(χ2=9.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CT仍是早期发现HIV/AIDS病人的重要手段,PITC是发现HIV/AIDS病人的重要补充,两者结合可以减少传染,提高HIV/AIDS病人的生存质量,此工作模式值得在今后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影响艾滋病(AIDS)病例发现及时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广东省某市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报告病例的分析,了解可能影响病例发现及时率的相关因素(不包括感染者本人的主观因素)。结果此间报告的489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有37.6%(184/489)发现不及时。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发现不及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途径感染者(χ^2=21.53,P〈0.01);医院报告的病例及时率低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羁押场所及血站等其他单位[比值比(OR)=0.42,95%可信区间(CI):0.28~0.64,P〈0.01]报告的病例;主动提供检测发现病例的及时率显著高于接受被动检测发现的病例(OR=3.17,95%CI:2.17~4.65,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仅监测类型对病例发现及时率构成影响(OR=2.91,95%CI:1.67~5.04,P〈0.01)。结论积极为各种高危人群提供主动检测,是提高病例发现及时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主动检测的重点人群应该以可能发生异性性传播的人群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云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早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云南省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开始ART的病人,按照基线CD4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水平分A、B两组,A组为基线CD4细胞计数〉350/±的病人(早期治疗组),B组为基线CD4细胞计数≤350/μL.的病人(延迟治疗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满1年后的队列保持情况、治疗效果、治疗期间病人的不良反应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9810例病人治疗满1年后,在队列保持方面,A组病人坚持治疗的比例(在治率)为88.0%(1712/1946),高于B组的84.9%(6674/7864);死亡率A组(1.2%)低于B组(5.7%);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组的HIV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中.HIV病毒载量〈C400拷贝/mL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0.4%和91.2%;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与基线CD4细胞计数相比,A组的增幅(4.32%)(治疗前后CD4细胞差值的比较)低于B组(10.27%),P〈0.01,但A组病人仍然获得比B组较高的CD4细胞平均值;在机会性感染和不良反应方面,A组的发生比例(4.3%和20.9%)均低于B组(10.3%和24.3%),P〈0.01。结论云南省HIV/AIDS病人早期治疗12个月能够获得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实现了减少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抗病毒治疗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