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使所得聚合物的作用点,对目标分子具有预定识别、选择性的聚合物制备技术。就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制备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有效成分的固相萃取、对手性异构体及结构类似物的分离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全红  冯建涌  罗佳波 《中草药》2008,39(2):294-297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是一种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高分子聚合物,该聚合物留有模板分子的"印迹",因此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的选择性结合能力.对MIP的原理、制备、特点及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有效组分群的分离、活性成分的筛选、复杂样品的处理以及目标分子的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左振宇  张光辉  雷福厚  杨海刚  张乐 《中草药》2017,48(23):5019-5031
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中药活性成分具有快速、成本低廉、可重复使用以及环境污染小等优势,其合成以及应用于分离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中药化学家们的青睐,而探索印迹聚合物的结构与中药活性成分离效率之间规律关系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种类(黄酮、生物碱、苯丙素、萜类等)分类阐述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中的最新应用,以期为后续设计选择性更高的中药活性成分分离新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子印迹技术是获得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制备技术。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类、制备以及在中药分离纯化中的应用,并对其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从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性角度探讨归肝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为中药归经作用寻找科学依据。该文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中药化学》为蓝本,通过查阅文献和检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中的TCMSP子库,归纳并总结单归肝经中药所含成分信息,对各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进行计算,并求算出归肝经中药成分的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与单成分分子连接性指数对比,锁定肝经模板分子类别。通过计算单归肝经中药成分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为9.47,与黄酮苷类(9.17±2.11)和萜类(9.30±3.62)化合物比较接近。因此,初步推断肝经的模板分子与黄酮苷类和萜类理化性质相近,从而提出黄酮苷类和萜类成分最能与肝经的"印迹模板"较好匹配的假说。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黄芩苷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评价其性能。方法:以黄芩苷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乙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黄芩苷分子印迹聚合物。用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分别对聚合物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用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及选择性试验考察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吸附性。结果:使用沉淀聚合法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形态均匀,粒径分布较好,并且对黄芩苷具有较高的吸附量、较快的吸附速率和高度的选择性。结论:黄芩苷分子印迹聚合物为从黄芩中高效分离活性成分黄芩苷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喆  罗艳  原忠 《中草药》2007,38(3):457-460
通过参考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分离纯化中药活性成分的文献,对其在黄酮、多元酚、生物碱、甾体、香豆素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由于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选择性强、操作简单、溶剂消耗量小等特点,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对其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8.
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制备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实验条件。方法:以缬沙坦(Valsartan)为模板分子,分别以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A),2-乙烯基吡啶(2-VPY),4-乙烯基吡啶(4-VPY)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三甲基丙烯酸三羟甲基丙烷酯(TRIM)为交联剂,以乙腈为溶剂进行聚合物的制备,通过结合能力实验考察不同条件制备的聚合物对缬沙坦的印迹效率。结果:以2-乙烯基吡啶(2-VPY)为功能单体、以乙腈为溶剂、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制备所得到的聚合物对缬沙坦有较好的结合性能。结论:采用优选出的条件所制备的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缬沙坦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9.
朱全红  冯建涌 《中药材》2007,30(9):1131-1134
目的:优化长春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考察因素包括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的用量、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的用量以及致孔剂(溶剂),评价指标为对模板分子长春碱(VLB)的吸附率。结果:当VLB用量为0.1 mmol时,MAA和EDMA的用量分别为0.4 mmol、1.6 mmol,致孔剂为乙腈,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长春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长春碱的吸附率为88.20%。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结论:用均匀设计法优化聚合反应的过程参数,方法可行,结果可靠,制备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VLB表现出特异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0.
分子印迹技术与中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斌  崔元璐  何永志 《中药材》2008,31(4):616-619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新的、很有发展潜力的分离技术。由于其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及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在分离提纯、免疫分析、酶模型以及生物模拟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效成分是实现其功效的物质基础,受遗传、环境、人为加工等因素的影响,是随时随域随法变化的。中药超分子化学理论可为揭示多种中药成分中“变与不变”的规律提供依据。首先进行成分簇整合,根据中药成分在色谱柱上的印迹行为划分出“物质单元”,并建立中药成分簇网络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再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拟合得回归方程,得到各物质单元的作用(活度)系数、作用贡献度、活度、化学势,最后按排序确定各物质单元的贡献大小。该法弱化了对具体成分的分析,强化了对整合成分簇的研究,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多成分簇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李博  朱俊访  周伟明  聂阳 《中药材》2018,(2):411-414
目的: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硅胶表面延胡索乙素分子印迹聚合物。方法:以硅胶为载体并对其表面改性,延胡索乙素为模板分子,用表面接枝共聚印迹法制备硅胶表面延胡索乙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所用功能单体和溶剂进行筛选;借助红外、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和评价,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通过试验确定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腈为溶剂,硅胶表面延胡索乙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延胡索乙素平衡吸附量可达0.6mmol/g。结论:延胡索乙素硅胶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延胡索乙素具有良好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分子印迹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勇  周建平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1):1605-1608
 目的介绍分子印迹技术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综述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各类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对近几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全面地回顾和整理,阐述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研究进展。结果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的进步,分子印迹聚合物已被用于设计多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包括缓控释给药系统、药物载体、刺激敏感型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以及捕获系统。结论尽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用分子印迹聚合物设计的药物传递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将能制备出更独特、更智能的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制备胡黄连苷Ⅱ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评价其形貌和吸附能力.方法 以胡黄连苷Ⅱ为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胡黄连苷Ⅱ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观察其形貌,并进行静态吸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Scatchard分析.结果 合成的聚合物微球表面较光滑,大小较均匀,Scatchard分析得出胡黄连苷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Qmax=3.02 μg/mg,聚合物-目标分子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d=0.024 g/L.结论 利用沉淀聚合法可以形成形貌和靶向吸附能力均较好的胡黄连苷Ⅱ分子印迹聚合物,可用于从中药粗提物中靶向分离胡黄连苷Ⅱ及其结构类似物,有利于减少中药提取分离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环境友好、操作简便,为中药胡黄连苷Ⅱ的高效分离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优选合成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实验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以结合率和聚合物的硬度为评价指标。结果 优选出制备该聚合物的最佳条件为缬沙坦 ∶ 2-乙烯基吡啶(2-VPY)=1 ∶ 4,2-VPY ∶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1 ∶ 2.5,(缬沙坦+2-VPY) ∶ 偶氮二异丁腈(AIBN)=1 ∶ 10(mmol ∶ mg)。结论 采用优选的合成条件所制备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而且硬度合适。  相似文献   

16.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探讨中药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  刘文龙  唐闻汉  李文姣  王韧  周晋  贺福元 《中草药》2018,49(19):4473-4479
在前期提出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中药四性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对中药四性的产生进行了深入剖析:人体与中药为具有相同"印迹模板"的巨复超分子体系,不同类型(热、寒性)中药有效成分群(客体分子)与不同状态下人体(主体分子)以非共价键发生结合,通过释放(或吸收)能量,能够纠正人体由于受到外界寒邪/热邪侵袭而造成机体超分子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自复制过程发生偏移的情况,使机体回归正常状态,宏观上表现为中药四性。基于此,提出了中药四性研究的体内、体外两类方法,体外方法包括物理内能法和主客体分离及制备超分子聚合物的方法;体内方法包括生物体热研究、动物行为学观测法、体表温度观测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是研究中药四性的有效工具,而超分子化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融合必将成为推动传统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分子印迹技术与实验研究现状探讨中药分子印迹现象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影响.方法:结合分子印迹理论基本原理,分析中药分子产生印迹现象的物质基础,结合中医药学科基础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寻找更直接的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结果:与单成分结构相比,中药及复方成分可以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自组装、化学反应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包括了单成分群在内的超分子体的混合物,超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印迹现象,因此在进行中药药性、质量控制、炮制、药物制剂制备、药理学研究时,应特别重视中药超分子之间的印迹作用,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形式.结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单分子群的超分子混合物,超分子与分子群之间按印迹规律形成作用,这是中药复方区别于单分子药物又一显著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黄芩苷不同亲和力和选择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评价。方法以黄芩苷(Baicalin,BA)为模板分子,分别通过沉淀聚合、纳米二氧化硅表面聚合和介孔分子筛表面聚合法合成不同的黄芩苷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透射电镜对印迹聚合物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动态吸附和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方法合成的印迹聚合物的吸附能力。结果不同结构的黄芩苷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成功且介孔分子筛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黄芩苷具有最强的吸附能力。结论黄芩苷分子印迹聚合物为从复杂样品中高效分离富集黄芩苷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甘草酸为模板的固相萃取柱,并将其应用到药草中高纯度甘草酸的分离富集方面。方法:以丙烯酰胺修饰的碳纳米管为载体,甘草酸为模板,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致孔剂,采用沉淀聚合技术,在碳纳米管表面成功接枝甘草酸印迹聚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印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当功能单体为丙烯酰胺,沉淀聚合温度为60℃,致孔剂是DMF,EGDMA与溶剂比例为1∶20时,能够在在碳纳米管表面印迹一层稳定、均匀的印迹材料;Scatchard模型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MWCNTs-MIP)对甘草酸有着不同亲和力的2种结合位点,即高结合位点的平衡常数(Kd)1.17 mmol·L-1,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741.5μg·g-1,低结合点的Kd 3.96 mmol·L-1,Qmax1 668.5μg·g-1,并且MWCNTs-MIP对甘草酸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结论:优化条件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好的形态结构,对目标分子具有很好的吸附效率,故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应用于药草中甘草酸的分离富集方面有一定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2017,(4)
目的制备并应用双藿苷A分子印迹聚合物。方法以双藿苷A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再将其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填充固相萃取小柱,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并通过HPLC法对萃取物进行检测,考察了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及其选择性。结果聚合物对双藿苷A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动态最大吸附量为2.5 mg/g。将其作为固相萃取填充物用于分离富集该成分时,其含有量由10.7%提高到59.6%。结论分子印迹聚合物可用于双藿苷A的识别性分离纯化,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