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不同进行平均分组,观察组剂量为20mg,对照组为10mg,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G、TC、血压水平以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可靠,且高剂量效果更佳,不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4例高血压伴发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行单一阿司匹林治疗的57例设为对照组,将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67例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情况。结果:两组舒张压与收缩压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研究组斑块厚度与面积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行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并改善AS面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具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比较两种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过往72例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配为每组3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形式。观察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40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治疗,对两组患者连续的治疗6个月。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三酰甘油(TG)、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舒张压(DBP)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对比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TC、HDL-C、TG、LDL-C水平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TC、HDL-C、TG水平较低,HDL-C水平较高,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级较为优异(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40mg托伐他汀治疗护理进行的干预,对于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情况有很大的延缓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脂代谢,优于20mg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降低患者血压,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则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斑块面积为(1.20±0.09)mm2,血压水平、血脂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且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三联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心绞痛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为92.0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SD、LVEDD各心脏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三联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100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s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CIM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指标更有优势,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口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祉莉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149-149,153
目的 观察口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 将10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三组均治疗2年,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采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IL-6、MIF、CRP、BNP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0.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建玲 《大家健康》2017,(10):131-132
目的: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阿托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9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次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各组47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7.87%,对照组为80.85%,差异明显(P<0.05).斑块面积变化方面,治疗前了两组的斑块面积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均有所缩小,且观察组在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的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缩小斑块面积,治疗效果较好,故值得进一步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接受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压、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效果优于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PAS疗法)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随机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分为PAS治疗组、AS对照组和A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PAS治疗组40例,应用普罗布考(0.5 g/d),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20 mg/d);AS对照组40例,予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20 mg/d);A对照组40例仅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共随访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TC、TG、LDL-C、HDL-C)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AS治疗组及AS对照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含量均下降(P〈0.05),PAS治疗组更明显(P〈0.01);PAS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轻微下降趋势(P〉0.05).结论 (1)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脂、降低炎症指标hs-CRP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也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用效果明显;(2)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需长期进一步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39例)与研究组(39例).对照组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均较治疗前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采取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压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优于单纯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维持血压稳定性,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9,(1):92-9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将阿托伐他汀钙片使用剂量进行加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水平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测定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腔内钙化型、中间型、软斑块及总斑块数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HDL-C含量明显增加,LDL-C、TG、TC含量均明显较少(P<0.05);血清Scr、ALT水平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数目增加,而中间型、软化型及总斑块数目明显减少,CIMT明显缩小(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HDL-C含量增加及LDL-C、TG、TC含量减少更明显(P<0.05);钙化斑块数目增加更明显,中间型斑块、软化型斑块、总斑块数目减少,CIMT缩小,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但Scr、ALT水平升高并不明显,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加倍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具有更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的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孙波  韩纪平 《吉林医学》2012,33(7):1415-141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8月~2011年9月收治的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10 mg,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20 mg。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各血脂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期间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心率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比10 mg/d的调脂效果好,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梁力晖 《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152-215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在脑梗死再发预防方面的作用。方法:将首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2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基础疾病的相应治疗,研究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血脂控制方面使用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第3、6、12个月动态监测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水平等变化,并对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积分变化行评估,以及1年内患者脑梗死的再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脑梗死的再发率方面,研究组为3.8%,较对照组的10.1%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在血液流变学变化、血脂水平变化方面,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颈动脉斑块积分变化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脑梗死的再发生治疗方面,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18.
袁法常 《吉林医学》2014,(8):1638-163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进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0.0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比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予阿托伐他汀10mg+拜阿司匹林100mg,睡前顿服;对照组44例予拜阿司匹林100mg,睡前顿服,6个月后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明显减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药理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确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共计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研究组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疗程为6w。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血压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95.0%,SBP(125.45±10.11)mmHg,DBP(78.94±6.56)mmHg,不良反应发生率5.0%,对照组治疗疗效77.5%,SBP(132.58±10.47)mmHg,DBP(90.39±6.76)mmHg,不良反应发生率7.5%,研究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治疗,应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提高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