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H37Ra)感染对BALB/c小鼠T细胞及Th1/Th2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H37Ra菌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设生理盐水(NS)处理小鼠作为对照组。在感染早期(4周)和晚期(8周)分别取小鼠脾脏细胞及淋巴结细胞,或培养后的细胞,经荧光抗体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感染时期小鼠的T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实验组小鼠感染H37Ra 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脾脏总T细胞(CD3~+)、CD4~+T细胞百分率(CD3~+CD4~+CD8~-)降低((43.03±5.57)%,t=5.804,P=0.000;(47.76±6.22)%,t=2.327,P=0.042),CD8~+T细胞百分率(CD3~+CD4~-CD8~+)增高((47.72±4.39)%,t=-3.698,P=0.004);与感染4周时比较,感染8周时脾脏总T细胞、CD4~+T细胞百分率增高((68.23±4.38)%,t=-8.712,P=0.000;(57.89±4.93)%,t=-3.125,P=0.011),CD8~+T细胞百分率降低((39.23±3.80)%,t=3.585,P=0.005),且晚期时恢复至正常。H37Ra感染4周和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H37Ra感染对小鼠淋巴结总T细胞(CD90.2~+)及T细胞亚群(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布无显著影响(P0.05)。H37Ra感染晚期,与对照组比较,IFN-γ表达升高(加培养液而无TB-PPD组:(7.50±1.60)%,t=-4.173,P=0.002;加入PPD组:(6.80±1.36)%,t=-5.014,P=0.001)。结论 H37Ra感染可影响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分布,并出现Th1反应而未见明显Th2反应,促进了机体的抗结核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TIGIT信号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Th1/Th2反应平衡中的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并以未感染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感染0、3、5、8、13周时取小鼠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IGIT阳性细胞比例,以及TIGIT阴性和TIGIT阳性细胞上Ki67、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组小鼠脾脏中TIGI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9.30%±0.70% vs. 3.09%±0.50%;t = 29.09,P < 0.01),但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脾脏中TIGIT+细胞占CD8+ T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1%±0.26% vs. 3.58%±0.16%;t = 0.108,P > 0.05),且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脾脏中TIGIT+细胞占非T细胞的比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86%±0.19% vs. 1.37%±0.17%;t = 1.931,P >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Ki67在TIGIT+细胞上的表达比例(17.03%±0.64%)较其在TIGIT?细胞上表达的比例(6.59%±0.37%)显著升高(t = 14.09,P < 0.01),而CD4+ TIGIT+细胞中Th2/Th1比值显著高于CD4+ TIGIT?细胞(39.28%±3.75% vs. 11.79%±1.64%;t = 6.721,P < 0.01)。结论 感染日本血吸虫后,CD4+ T细胞上TIGIT表达增加,且可能通过诱导Th2细胞增殖进而促进Th2细胞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猪带绦虫不同虫期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囊虫病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以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或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别在刺激的第0d、5d、10d和15d时检测Th1/Th2细胞因子(IFN-γ及IL-4),对分泌IFN-γ或IL-4的不同细胞群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与CD4+细胞较正常人升高,CD4+/CD8+较正常人升高,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较正常人升高;猪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第0d、5d、10d和15d时,分泌IFN-γ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42%±5.53%,30.46%±4.94%,36.52%±4.73%,38.69%±5.58%;分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2%±0.52%,3.00%±0.57%,3.81%±0.70%,5.03%±0.73%。六钩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亦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囊虫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PBMC中存在T淋巴细胞的极化水平异常,CD3+与CD4+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升高,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免疫功能紊乱;随着囊尾蚴抗原刺激外周血PBMC时间延长,分泌IFN-γ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4.
武忠长 《临床肺科杂志》2016,(11):2101-2104
目的分析抗结核治疗前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CD4+IL-17+)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感染科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前、治疗6个月以及对照组的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表达,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17A的表达。结果流式结果显示,治疗前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表达率为分别为(1.18±0.74)%、(7.68±0.92)%,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3.95±1.17)%,(4.17±1.12)%,P0.05);治疗6个月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表达率分别为(2.98±1.42)%,(5.26±0.7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但仍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治疗前肺结核患者Th17/Treg为0.15±0.21,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0.95±0.45,P0.05);治疗6个月后肺结核患者Th17/Treg为0.56±0.39,明显高于治疗前、但仍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IL-17A表达水平为39.06±5.83 pg/m L,明显高于治疗前、但仍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可破坏肺结核患者机体Th17/Treg平衡,抗结核治疗可缓解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Th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ICOS信号与Th9细胞极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分别在感染后0、4、7、9周和12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9+细胞在CD4+ T细胞中的比例,以及ICOS+细胞在Th9细胞中的比例。结果 与0周比较,感染后4、7、9、12周,小鼠CD4+ T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P < 0.05),并且Th9细胞ICOS的表达也明显上调(P < 0.05)。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ICOS信号对Th9细胞的极化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旋咪唑(LMS)对细粒棘球蚴感染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和对病程转归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腹腔接种细粒棘球蚴,建立感染动物模型。在感染后2、4、8、12、16、20周,未治疗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左旋咪唑(25mg/kg),连续7d,测定各组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及囊重,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小鼠脾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动态变化。另设8只未接种小鼠为健康对照。结果生理盐水组小鼠感染2周时CD4^+、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随后CD4^+T细胞的百分率逐渐降低,CD8^+T细胞的百分率逐渐增高,至感染后16周和20周,CD4^+T细胞、CD8^+T细胞的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显著性(P〈0.01)。与生理盐水组小鼠相比,左旋咪唑组小鼠在感染2周时CD4^+、CD8^+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增高,与健康组小鼠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感染16周和20周时脾指数升高,CD4^+T细胞百分率上升,CD8^+T细胞的百分率下降,CD4^+/CD8^+比值升高,平均囊重下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左旋咪唑对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有免疫调节作用,在感染后期可升高小鼠脾指数,使CD4^+T细胞及CD8^+T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从而减缓细粒棘球蚴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的动态变化,探讨CD4^+CD25^+Foxp^3+T细胞与血吸虫感染的关系。方法常规逸出尾蚴,感染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同时设立阴性对照。感染后第3、6、9、12周分批处死小鼠,取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用FITC-CD4和PE-CD25单抗进行细胞表面染色,洗涤后,经打孔液和固定液处理,再用PE-cy5-Foxp3抗体进行核内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结果小鼠感染血吸虫后第3、6、9、12周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7±0.13)%、(1.77±0.21)%、(1.10±0.05)%和(0.83±0.04)%,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0.25±0.007)%、(0.27±0.13)%、(0.38±0.15)%和(0.35±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63±0.09)%、(3.13±0.47)%、(2.78±0.19)%和(2.82±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0.35±0.10)%、(0.43±0.13)%、(0.30±0.08)%和(0.31±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相比从第6周开始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显著下降(P〈0.05),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Foxp^3+T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与血吸虫虫卵肉芽肿慢性病变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Th1细胞和CD4^+Treg细胞的作用,探讨姜黄素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周龄雌性NOD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姜黄素组,分别用溶剂或姜黄素灌胃。第14周时测血糖。第20周时,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Th1细胞和CD4^+Treg细胞,分析胸腺CD4^+ CD8^-T细胞、CD8+CD4^-T细胞及CD4^+Treg细胞;分选脾CD4^+Treg细胞用于检测其抑制功能。结果姜黄素组血糖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姜黄素组Th1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4^+Treg细胞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reg/Th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组胸腺CD4^+CD8^-T细胞、CD8^+CD4^-T细胞及CD4^+Treg细胞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总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组CD4^+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姜黄素降低NOD小鼠外周Th1细胞、增加CD4^+Treg细胞抑制功能、缓解胸腺退化,延缓了NOD小鼠的高血糖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DBA/2小鼠Th1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方法 DBA/2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L-Arg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DBA/2小鼠生理盐水和L-Arg(1.5g/kg)连续灌胃预处理7d后,每鼠经腹腔感染1×10~6个P.y17XL寄生的红细胞(pRBC)。统计两组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和小鼠存活率。感染后第0、3和5天每组分别处死4只小鼠,取脾组织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69~+T细胞、F4/80~+CD36~+巨噬细胞、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CD11c~+CD11b~+)、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CD11c~+B220~+)数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45%)比较,L-Arg组小鼠的最高红细胞感染率降到20%,自愈时间从22d缩短到20d。感染后第3天,L-Arg组小鼠CD4~+CD69~+T细胞数量[(11.27±0.97)%]、IF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疟疾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DCs功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P.y17XL感染的BABL/c小鼠模型和Th17消除的疟疾感染小鼠模型,记录红细胞感染率和生存率。于感染后第0、3和5 d,分别进行脾细胞悬液的制备,FACS检测脾脏中DCs亚群数量、表面分子CD86、MHC-II和CD80的表达水平及分泌IL-10、IL-12的DCs数量变化。结果相比较正常感染组小鼠,P.y17XL感染小鼠于感染后3 d Th17约占CD4^(+)T细胞的(16.7±3.3)%,感染后5 d达峰值,约占CD4^(+)T细胞的(19.6±2.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4±0.3)%。IL-17A消除组小鼠CD4^(+)T细胞中Th17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第3 d和第5 d分别减少86.2%和84.1%。Th17消除组小鼠在感染后第3 d,DCs亚群、CD86、MHC-II和CD80表面分子的表达都有较显著的增加;在感染后第5 d,DCs亚群、CD80和MHC-II表面分子的表达都有较显著的减少;在感染后第5 d分泌IL-12和IL-10的DCs数量百分比显著增加,是同天感染鼠的5.8和2.5倍。结论P.y17XL感染早期,Th17细胞能有效的短期抑制DCs的免疫功能,后DCs功能迅速恢复;可能与Th17调控DCs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亚群以及表型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参与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调节,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目的:观察LFA-1基因缺失(LFA-1-/-)对小鼠Nave T细胞体外向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繁殖LFA-1-/-子代小鼠,提取鼠尾DNA,PCR法鉴定基因型。LFA-1-/-子代小鼠为实验组,野生型(WT)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磁珠分选脾脏单个核细胞中的CD4+CD62L+Nave T细胞并检测其纯度。体外建立不同Th17细胞诱导分化体系[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和TGF-β+IL-6+IL-23],以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分选得到的Nave T细胞在不同体系中诱导出的Th17细胞比率,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和特异性标记物IL-17A表达。结果:15只子代小鼠均为LFA-1-/-小鼠,磁珠分选得到的CD4+CD62L+Nave T细胞纯度大于95%。低剂量TGF-β+IL-6即能诱导出Th17细胞,在此基础上加入IL-23能促进更多Th17细胞产生。与WT对照组相比,LFA-1-/-组Nave T细胞在TGF-β+IL-6+IL-23体系中诱导产生Th17细胞的效应更为明显(17.2%±1.4%对5.7%±0.2%,P0.001),ROR-γt、IL-17A mRNA表达上调(P0.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A浓度升高(P0.01)。结论:LFA-1基因缺失能促进小鼠Nave T细胞体外向Th17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对CD4^+T细胞向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影响,为探索香烟烟雾暴露导致气道慢性炎症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T细胞,以1×10^6/ml细胞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分为以下8个组①空白对照组;②T细胞刺激剂组:加入T细胞刺激剂抗人CD3/28抗体微磁珠;③T细胞刺激剂CSE干预组:CD3/28+2%CSE;④细胞因子组:CD3/28+细胞因子;⑤细胞因子CSE干预组:CD3/28+细胞因子+2%CSE;⑥芳香烃受体(AHR)激动剂6-甲酰基吲哚[3,2-b]咔唑(FICZ)组CD3/28+细胞因子+FICZ;⑦AHR拮抗剂白藜芦醇组:CD3/28+细胞因子+2%CSE+白藜芦醇;⑧溶剂对照组:CD3/28+细胞因子+DMSO。细胞因子为含TGF-β/IL-1β/IL-6/IL~23的混合细胞因子,以诱导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分化。培养5d后,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CD25^+Foxp3^+细胞(Treg细胞),以及胞内细胞因子IL-17+的CD4^+T细胞(Th17细胞),计算各种刺激培养条件下,诱导生成的Th17及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①CSE对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空白对照组Th17细胞比例为(0.69±0.12)%,加入T细胞刺激剂后为(1.32±0.12)%,在此基础上加入CSE的干预组IL-17+细胞比例升高为(2.17±0.24)%,(t=3.21,P〈0.01);细胞因子组IL-17+细胞比例为(1.35±0.08)%,而在此基础上加入CSE的干预组Th17细胞升高为(2.58±0.39)%(t=3.13,P〈0.01)。②CSE对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在空白对照组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中的比例为(0.21±0.19)%,在加入T细胞刺激剂后,Treg细胞比例升高(3.59±0.37)%,加入细胞因子后,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5.85±0.76)%;在继续加入CSE干预后,Treg细胞比例明显减少(3.07±0.33)%(t=3.74,P〈0.01);同样,T细胞刺激剂CSE干预组也出现Treg细胞比例减少(2.19±0.19)%,(t=2.71,P〈0.05)。③AHR活化对Treg细胞和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AHR激动剂FICZ组的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细胞因子组[(2.60±0.40)%,(5.85±0.76)%](t=4.18,P〈0.01),但Th17细胞比例升高[(2.86±0.43)%,(1.35±0.08)%](t=3.65,P〈0.01)。AHR阻断剂白藜芦醇组中的Treg细胞比例和Th17细胞比例均低于细胞因子组,分别为[(0.33±0.14)%,(5.85±0.76)%],(t=7.71,P〈0.01)和[(0.42±0.07)%,(1.35±0.08)%],(t=8.87,P〈0.001),并且和空白对照组接近,在细胞培养第5天通过7-AAD-AnnexinV对该组细胞检测并未发现细胞异常凋亡或死亡情况,结合该组细胞培养过程中的镜下形态推测该实验组CD4^+T细胞的分化增殖受到白藜芦醇抑制。结论CSE可促进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并抑制Treg细胞分化,这一过程可能通过AHR诱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方法 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每鼠(40±5)条。感染后5~6周分离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分别用抗小鼠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1μg/ml)和抗小鼠CD28单克隆抗体(anti-CD28,1μg/ml)刺激,培养4 h后收集细胞,RT-PCR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ROR-γt)mRNA的转录水平;培养72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17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同时用佛波酯(PMA,10 ng/ml)和离子霉素(1μg/ml)刺激淋巴细胞5 h后,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的含量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培养物上清液中IFN-γ[(214.3±62.6)pg/ml]和IL-17[(176.8±62.1)pg/ml]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小鼠[(46.7±13.9)和0 pg/ml](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IL-17和ROR-γt mRNA转录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小鼠。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细胞CD4+T细胞中,Th17细胞的比例为(0.55±0.03)%,明显高于健康小鼠[(0.16±0.01)%](P<0.05)。在CD4+T细胞中,IL-17+IL-4+细胞占0.06%,IL-17+IFN-γ+和IL-17+IL-5+细胞各占0.02%,IL-17+IL-9+细胞占0.01%,未检测到IL-17+IL-10+和IL-17+Foxp3+细胞。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能诱导Th17细胞产生。Th17细胞能分泌IL-4,及少量的IFN-γ、IL-5和IL-9,不分泌IL-10,也不表达Foxp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初诊T2DM患者,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T2DM接受单纯胰岛素(Ins)治疗12 w,于治疗后分别采血,运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和IL-4在Th1/Th2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T2DM Ins治疗前表达CD4+IFN-γ和CD4+IL-4的细胞百分比分别(1.99±0.28)%和(2.82±0.35)%,Th1/Th2比率为0.76±0.06,治疗后表达CD4+IFN-γ和CD4+IL-4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9±0.31)%和(2.23±0.27)%,Th1/Th2比率为1.35±0.08,治疗前后相比Th1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Th2细胞有所下降(P>0.05),治疗前后Th1/Th2比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T2DM Ins治疗后Th1、Th2细胞、Th1/Th2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oma B指数治疗后较治疗前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胰岛素能调节T2DM患者Th1/Th2的免疫失衡,有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转化生长因子-β对人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对人Th17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正常人CD4^+T细胞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置于含5μg/ml植物凝集素和5 ng/ml人重组IL-2的IMDM培养基中,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100 IU/ml TGF-β,均于37℃、5%CO2孵箱中培养4 d。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上清中IL-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内IL-17比例(Th17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CD4^+T细胞上清中IL-17蛋白水平分别为(6.11±9.20)、(15.07±12.70)pg/ml,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7);观察组和对照组Th17细胞数量分别为2.45%±0.62%、2.81%±0.4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GF-β在体外能通过抑制人Th17细胞增殖而调节其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初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 4 T淋巴细胞及其亚型 (Th1/Th2 )细胞在初治肺结核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并了解其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对 10 5例初治肺结核患者、2 5名正常人外周血CD 4 T淋巴细胞进行直接计数 ,同时用 2 5ng/ml佛波酯 (PMA)、2 5 0ng/ml离子霉素 (ionomycin)对外周血细胞进行刺激 ,用 2 μmol/ml莫能霉素 (monensin)作蛋白转运抑制剂 ,5 %CO2培养 4 0~ 4 5h ,而后分别配对加入CD3 PC5 CD8 FITC INF γ PE/CD3 PC5 CD8 FITC IgG1 PE、CD3 PC5 CD8 FITC IL 4 PE/CD3 PC5 CD8 FITC IgG1 PE(PC5 :藻红蛋白 花青苷 5 ;FITC :异硫氰酸胍荧光素 ;PE :藻红蛋白 )单克隆抗体进行胞膜和胞内标记 ,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的百分含量。按病变程度分为重度 32例 ,中度 4 4例 ,轻度 2 9例。并对其中 6 7例肺结核患者在化疗强化期末、第 6个月化疗结束时进行同样指标的追踪检测 ,以了解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 4 T细胞、Th1/Th2细胞的变化状况。结果  (1)初治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 4 T细胞、Th1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其检测值分别为 (6 6 3± 16 0 )个 / μl、(9 5 6±3 6 0 ) %和 (735± 15 6 )个 / μl、(18 70± 5 0 3) % (P值均 <0 0 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及其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5只,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条/鼠。感染后2、 4、 6、 8和10周,分别随机取两组小鼠各3只,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肝脏和脾脏的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细胞(CD3~+CD19~-)、 CD19~+B细胞(CD3~-CD19~+)、 CD4~+T细胞(CD3~+CD19~-CD4~+CD8~-)和CD8~+T细胞(CD3~+CD19~-CD4~-CD8~+)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细胞群上的PD-L1表达变化。组间差异比较采用ANOVA检验。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8周,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CD3~+T细胞、 CD19~+B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均低于未感染组(P 0.05或0.01,P 0.05)。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的小鼠肝脏中CD8~+T细胞比例增加[(38.03±7.41)%],与未感染组[(23.37±3.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脾脏中无明显变化。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小鼠肝脏中CD19~+B细胞上PD-L1的表达被显著抑制[(7.25±3.47)%],与未感染组[(22.77±8.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脾脏相对肝脏较晚,感染后8周CD19~+B细胞上PD-L1的表达被抑制[(22.37±4.01)%],与未感染组[(51.97±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此后在肝脏和脾脏中保持低水平表达。感染后2~10周,肝脏中的CD3~+T和CD4~+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低于未感染组(P 0.05或0.01, P 0.05),脾脏中的CD3~+T和CD4~+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分别于感染后4~8周和6~10周低于未感染组(P 0.05)。肝脏和脾脏中CD8~+T细胞上PD-L1的表达在感染早期无变化,感染后10周比例增加,为(34.80±3.68)%、(31.90±2.53)%,与未感染组[(25.5±0.80)%、(29.91±3.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后,肝脏和脾脏中CD19~+B、 CD3~+T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显著降低,但对CD8~+T细胞比例影响不明显。感染对PD-L1在上述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也有相同的变化,在CD19~+B、CD3~+T和CD4~+T细胞上表达受抑制,在CD8~+T细胞上的表达影响较小,且肝脏局部淋巴细胞的变化早于脾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脾脏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17比例,转录因子RORγτ和IL-17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用6~8周龄BALB/c小鼠共30只,随机分为多房棘球蚴感染组(Em)、多房棘球蚴感染阿苯达唑治疗组(Em+Albendazole,Em+ABZ)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每组10只。通过腹腔注射法建立泡型包虫病小鼠模型。Em+ABZ治疗组给予灌胃阿苯达唑治疗(100μl/d,35d)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中辅助性T17细胞(CD4+IL-17+Th17细胞/CD4+T细胞)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细胞中维甲酸孤独受体(retinoid acid orphan receptor-γτ,RORγτ)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7水平。结果 CD4+IL-17+Th17细胞/CD4+T细胞比例,Em组为(2.10±1.00)%,与HC组(0.85±0.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t=2.66,P<0.01)。Em+ABZ组为(1.54±1.19)%,与HC组和E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7,P>0.05);脾脏细胞RORγτmRNA在Em组中的表达(6.1×10-4±5.8×10-4)高于在Em+ABZ组(6.0×10-4±3.5×10-4)和HC组(3.4×10-4±2.4×10-4)中的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6,P>0.05)。Em+ABZ组与HC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66,P>0.05)。脾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A,Em组为(10.71±1.85)ng/ml,明显高于Em+ABZ组[(5.58±3.56)ng/ml]和HC组[(7.31±1.2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2,t1=3.12,t2=5.57,P<0.01)。Em+ABZ组与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9.82,t=0.84,P>0.05)。结论 Th17细胞参与BALB/c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免疫和炎性应答过程,阿苯达唑治疗能够减轻免疫损伤和炎症反应。Th17细胞及IL-17A可能是潜在的多房棘球蚴病新的分子免疫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严重全身性感染患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的比例及单个核细胞(PBMC)中RORγtmRNA和IL-17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细胞在严重全身性感染患者外周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20例严重全身性感染患者、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比例,RT-PCR法检测PBMC中RORγt mRNA及IL-17 mRNA的水平。结果:严重全身性感染组及感染性休克组外周血Th17/CD4+T细胞比例、RORγtmRNA及IL-17 mRNA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严重全身性感染组高于感染性休克组(均P0.05)。结论:严重全身性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外周血Th17/CD4+细胞比例增加,RORγt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h17细胞参与了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糖酵解途径对小鼠调节性T(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用糖酵解抑制剂2?Deoxy?D?glucose(2DG)或PBS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进行6次腹腔注射后,分离脾脏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分离得到的细胞中Glut1+CD4+ T细胞以及Treg细胞比例。结果 未感染组小鼠脾脏(43.58%±2.50% vs. 21.15%±0.96%;t = 8.834,P < 0.01)和肠系膜淋巴结中Glut1+CD4+ T细胞比例(38.97%±1.97% vs. 28.40%±2.11%;t = 3.662,P < 0.05)均显著高于感染日本血吸虫8周小鼠,但未感染组小鼠脾脏(6.83%±0.21% vs. 13.30%±0.35%;t = 15.65,P < 0.01)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reg细胞比例(8.26%±0.15% vs. 14.37%±0.44%;t = 13.14,P < 0.01)均显著低于感染组小鼠。感染小鼠给与2DG腹腔注射后,脾脏(15.50%± 0.76% vs. 13.07%±0.15%;t = 3.130,P < 0.05)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reg细胞比例(17.00%±0.41% vs. 13.83%±0.18%;t = 6.947,P < 0.01)显著高于给与PBS注射小鼠。结论 糖酵解途径抑制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reg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