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乳腺癌是主要来源于女性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规采用的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等治疗方式,因其无法避免的毒副作用及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中药因其多靶点、多通路、低毒、增效、经济的独特的优势,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具有抗乳腺癌功效的中药单体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近10年相关文献,将中药单体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诱导乳腺癌细胞周期阻滞、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综述中药单体体外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求为中药单体治疗乳腺癌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肠屏障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俗非 《吉林中医药》2010,30(7):559-560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肠黏膜三大屏障的损伤机制有助于其修复靶向的选择。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UC及修复肠屏障方面可起到有效作用,其治疗效应涉及通过调节细胞凋亡,抑制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等以恢复肠上皮,加强免疫屏障。活血化瘀中药尚未有相关报道涉及肠道菌群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常易引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心肌坏死等一系列损伤,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和防治策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钙超载、线粒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方面,这些病理过程又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使临床防治较困难。现代西医药物因作用靶点单一、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防治效果,而中医药具有多信号通路、多靶点等优势,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著效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归于胸痹范畴,益气活血法是其主要治则,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国内外实验表明,益气活血类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条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损伤、减少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其作用机制包括对抗氧化应激、抑制钙超载、减轻线粒体损伤、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对抗炎症、减少细胞凋亡等。益气活血法抗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用益气类或活血类中药,具有协同作用。但目前多数机制研究都集中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对益气活血法成方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国内外益气活血中药及益气活血法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行整理,从单体、药对、组方3个层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法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金彦彤  郑东林 《河南中医》2023,(9):1312-1316
白头翁汤是治疗痢疾的经典方剂,近年来,多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放射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疾病,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抑制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减少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调节肠道微环境、降低血液黏稠度、抗氧化等有关。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1)临床上使用中药复方联合西医治疗,有效率较高,但医疗费用较高,复发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多,可发挥中医“未病先防”优势,早期诊治,以延缓病情发展,减轻医疗负担;(2)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具有多靶点、协同治疗的特点,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建议继续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药物禁忌等;(3)临床试验的标本量较少,缺乏随机双盲试验研究;动物实验缺少回复实验及进一步验证,建议深入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加快向临床转变,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盆腹腔放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43例和西药组41例,中药组每日放疗结束后采用中药保留灌肠2小时,每日1次,同时给予中药清热化湿、益气健脾剂口服;西药组每日放疗结束后采用生理盐水加蒙脱石散、地塞米松保留灌肠2小时,每日1次,自出现腹泻时口服蒙脱石散、左氧氟沙星。放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急性放射性损伤程度及生存质量。结果:中药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急性放射性肠炎Ⅱ级以上的发生率明显少于西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后中药组卡氏评分(KPS)80分以上者明显高于西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口服加灌肠能够有效防治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减轻放射损伤,降低肠道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孟欢  侯晓婷  张华敏  王旭德 《中草药》2023,54(10):3349-336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原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遗传、环境因素、免疫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都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抗生素类、皮质类固醇类等,但治愈率较低且不良反应明显。研究表明,中药天然产物具有免疫调节、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等作用,可以有效治疗IBD。通过对常见的中药天然产物治疗IB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天然产物的进一步开发及IBD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出血、腹泻、体质量减轻等临床症状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同时可诱发结直肠癌。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生活环境改变、多基因遗传因素、炎症性免疫细胞浸润及持续免疫应激状态、黏膜屏障防御作用减弱及肠道内菌群紊乱等因素。目前临床治疗用药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类、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鉴于其治疗效果不佳及价格昂贵等缺点。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其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防治中独具优势。该文主要从保护肠上皮屏障及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抑制致炎因子、调节Th1/Th17/Treg平衡等方面总结了中药活性成分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为基于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药研发及相关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由遗传、环境、感染、肠黏膜屏障功能缺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苦参及其复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免疫细胞失衡、调节细胞因子及炎性反应递质的表达、影响信号转导通路、抗氧化、调节细胞凋亡、修复肠道组织等方面,其相关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也对探索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鑫  李勇 《吉林中医药》2012,32(9):963-966
人参是名贵中药且用药历史悠久,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抗肿瘤和补气等作用.胃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西医治疗手段均不能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较大;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该病治疗上疗效较好.人参类中药可以减轻胃癌术后放疗的不良反映,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恢复肿瘤细胞的凋亡程序,并且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因素抑制肿瘤发展,为人参类中成药在临床及科研治疗胃癌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13.
肿瘤是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中医药是防治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产生抗肿瘤效应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逆转耐药,提高生活质量等。网络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阐述药物作用于疾病的靶点和通路,与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效应不谋而合,已广泛用于抗肿瘤中药研究;研究显示抗肿瘤中药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以及调节肿瘤微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网络药理学在防治肿瘤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中药抗肿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影响结直肠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高,已演变为全球负担。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环境失衡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道微环境主要由肠道微生物群及肠黏膜细胞构成,可通过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4个方面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基于此,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多采用益生菌制剂、5-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但其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中医药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可通过多层次、多通路、多靶点调节肠道微环境进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已逐渐成为溃疡性结肠炎防治研究的热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故该文在阐释肠道微环境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认识指导下,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化学屏障、保护机械屏障及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系统总结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15.
肠黏膜屏障作为肠道内环境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防线,是肠道防御机制最重要的环节,能够维持机体内的稳定环境。肠黏膜屏障损伤,会使肠道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菌移位、内毒素入血,从而诱发一系列由炎症反应引起的相关组织损伤,加重原发疾病的发生。脾为后天之本,能维持人体的内外平衡,抵御外邪,其生理功能与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具有相似之处。脾气亏虚,易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因此益气健脾、恢复脾胃之气的防御和运化功能是防治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基础及关键所在。近年来研究表明,健脾类中药可通过促进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调节肠道免疫功能、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补充肠道营养等作用修复肠黏膜的损伤,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现结合国内外研究,阐述常见中医证型及脾虚时肠黏膜屏障的变化、健脾类中药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以期为健脾类中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16.
中药防治T2DM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主要有自发性和诱发性2种,相关研究按干预措施可分为中药复方、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单体研究。中药防治T2DM主要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提高胰岛素含量、降血糖、降血脂、改善糖耐量及糖异生、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环节、多靶点发挥防治T2DM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不及时容易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且病死率高。肠黏膜屏障损伤是导致急性胰腺炎加重的关键环节。急性胰腺炎晚期肠黏膜屏障损伤促使肠道内有害菌群移位,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内毒素血症和肠源性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西医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中药通过内服外用多种方式作用于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治疗效果确切、肯定,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可。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学的“脾心痛”“结胸”“胰瘅”等范畴,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胆石症等导致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壅滞,肠腑不通,治疗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该文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微循环障碍、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等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通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开放肠内营养时间而恢复肠黏膜化学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而改善肠黏膜生物屏障;调节免疫细胞水平而增强肠黏膜免疫屏障。文章从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特点、中医治则及中药治疗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深入研究及临床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药化学成分肠道菌群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介绍肠道代谢研究方法及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代谢作用,为开展中药代谢研究提供参考.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中药成分肠菌代谢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40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目前对肠菌代谢研究主要有4个方面,且对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蒽醌类,单萜类等中药成分的肠菌代谢研究最多.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生物转化以水解为主,不少苷类成分肠菌代谢为苷元后更易吸收发挥药效.肠道药物代谢研究对临床中西药物合用上有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肠菌代谢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及作用物质基础,加快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慢性肝病,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缺乏有效药物。NAFLD存在多因素的发病机制,肠-肝轴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引起肠道屏障的破坏,导致相关有毒代谢产物入血和细菌移位的发生,诱发肝脏炎症反应和损伤,是NAFL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小檗碱是黄连Coptis chinensis的主要药用成分,有确切的减轻肝细胞脂质积累、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对NAFLD呈现典型的多靶点、多系统的药理作用,是中药成分在NAFLD治疗机制研究中的典型代表。小檗碱在多个相互关联的水平上影响肠-肝轴,包括保护肠黏膜上皮屏障,减少肝脏微生物暴露和促炎环境,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结构,改变微生物衍生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和次级胆汁酸,激活肠道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信号途径调节肝脏代谢,从而发挥对NAFLD的保护作用。一些中药复方具有治疗NAFLD的临床效果,作用机制研究初步显示了中药复方对肠-肝轴的调节作用。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过于复杂,开展中药单体配伍的研究能够降低维度、减小难度,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自噬作为细胞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及重吸收等调节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稳态等多种过程,从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西医治疗本病起效快,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容易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刻不容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够多靶点、多效应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遏制UC发展。众多实验显示,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复方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等以维持肠黏膜屏障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干预UC,为防治UC提供了新举措。但目前尚缺乏对中药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防治UC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基于UC研究现状、自噬过程、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自噬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阐明自噬在UC产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节细胞自噬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