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THS)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控制出血和液体复苏是提高THS患者存活率的关键措施。随着对TH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早期液体复苏已经成为共识,复苏策略也在不断改进,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THS的早期液体复苏策略仍存在争议。文章对近年来有关THS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进行综述,就液体复苏方法、液体复苏目标血压以及复苏液体的选择等问题,探讨了复苏最佳方式、液体和血压目标。并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复苏液体和液体复苏辅助疗法进行探讨,为THS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提供参考,对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复苏失败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的严重创伤251例中123例可防止死亡(preventable death,PD)创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3例中存在处置不当或错误151例次。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68例(55%),急性呼吸衰竭37例(30%),颅脑损伤18例(15%)。致复苏失败的主要因素为未及时有效控制损伤、无有效液体复苏、未建立有效气道和延迟诊断或漏诊。结论加强对创伤后病理生理变化的认识,改进创伤救治技术,多专科通力协作及提升护理水平,可提高PD创伤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临床上主张在彻底控制大出血前快速大量输注液体 ,尽可能地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种观念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因为这可能会严重扰乱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 ,并加速机体内环境的恶化。近几年来 ,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 ,早期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从而改善预后。1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 ,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 ,通过控…  相似文献   

5.
创伤复苏单元是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进行复苏及损伤控制的重要场所.不同级别的创伤中心对于创伤复苏单元的要求不尽相同,从简单固定、液体复苏到完成影像学检查和损伤控制手术,不同配置的创伤复苏单元承载不同的功能.本文就不同功能分级的创伤复苏单元相应设备配置情况进行讨论,以帮助完成创伤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亮  田君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2):135-137
创伤院前急救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液体复苏,院前急救中用什么液体复苏、如何使用、复苏的标准是什么,目前仍争论不已,现将有关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目前院前液体复苏争论的焦点所有类型的创伤中,因失血所致的组织氧供减少和因炎症反应所致的氧耗增加均可损害组织的氧合功能,因此,创伤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器官的损伤,它可涉及到全身的多个组织和器官。在钝性损伤中,出血、组织水肿、神经反射、疼痛以及张力性气胸或脊椎损伤均可引起创伤性休克,钝性损伤的出血常发生在机体的多个部位且具有自限性。对于锐器伤如刺伤及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复苏时间、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分别为80%,20%,4%,16%,对照组分别为60%,40%,2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6.95,8.63,7.84;P <0.01);观察组复苏时间(95.67±25.03) min,对照组(200.18±35.12)min;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45±0.91)分,对照组为(91.12±4.07)分;两组复苏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4.59;P<O.01).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实施急救护理,可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国美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00-1201
目的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在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73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监测两组病例的初次、24h、48h胃黏膜pH值、血乳酸(BL)、剩余碱(BE)、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方法的输液量、治愈率、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结果24h、48h胃黏膜pH值和血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间观察组输液量显著降低(P<0.05),治愈率显著升高(P<0.05),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ARDS和MOD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99-1000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预防和减少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降低病死率。方法:根据诱发MODS的高危因素,对268例严重创伤患者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①早期及时复苏;②早期防治感染;③及早发现各器官衰竭征象;④早期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⑤心理支持;⑥避免医源性 MODS;⑦要有整体观念。结果:268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发生 MODS 118例(44.02%),死亡68例(57.62%),无因护理措施不当而导致的MODS以及MODS患者死亡。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严重创伤患者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患者,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血气剩余碱值(BE)、输入液体量和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BE等变化幅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在进行手术前输液量为(27484±649)ml,限制组在进行手术前输液量为(1863±67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常规组病死率为18.9%,限制组病死率为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腹内压(intra abdominal presssure,IAP)增高导致胃肠、心血管、肺、肾及颅脑等多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1].1983年Richards首先描述腹腔间隙综合征,至今为止已有较多的病例报道.该病病死率很高,国外报道为60%~70%[2].ACS常发生于严重创伤后,尤其是腹部创伤后及各种需要大量液体复苏的患者.简言之,ACS就是腹内高压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后ACS可分为原发性ACS和继发性ACS.在继发性ACS中,有学者把腹部以外的创伤后过量液体复苏所引起的ACS称为过急性ACS(hyperacute ACS,HACS)[3].由于创伤后AC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又常常被原发伤情所掩盖,易被忽视,因此,加强对ACS的观察与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12例创伤后ACS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凝血病(coagulopathy Of trauma)是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人的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以往认为创伤凝血病是在液体复苏后发生的,近年研究显示,在创伤早期,液体复苏之前,约有1/4患者伴有凝血病,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病患者的4倍.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致死性三联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死亡率及治疗前后BLA、Hb、PT、APT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体复苏前BLA、Hb、PT、APT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液体复苏后2 h,两组PT、APTT、BL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b明显升高,且观察组PT、APTT、BL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复苏液体使用量,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规律,以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选取42例严重创伤患者,均予以接PICCO临护仪测得EVLW,并同步监测氧合指数(PaO2/FiO2)和各时间段内的液体进出量;描记EVLW及氧合指数变化趋势图,分析各数据.结果:严重创伤患者在入ICU后12 h EVLW超过正常,2 d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4~5 d后恢复正常,氧合指数变化趋势与EVLW呈负相关,但下降得更早;42例患者伤后入ICU前有27例行积极正压复苏,15例行限制液体低压复苏,两组EVLW在入ICU后6 h、12 h、24 h及第2 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VLW持续增高者与先增高后下降者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5,Fisher·确切检验法).结论:严重创伤患者EVLW呈早期增高,2 d达高峰,4~5 d后逐渐降至正常的变化规律,持续增高的 EVLW可增加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死率;伤后早期正压液体复苏增加了其EVLW,有必要对其在液体治疗中监测EVLW,根据EVLW的变化实施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7.
液体复苏与免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液体复苏(fluid resuscitation)是创伤、失血和其他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复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最终生存。近期的研究提示,复苏过程所应用的液体对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并可影响创伤及出血等造成的免疫抑制的恢复过程,导致对感染和败血症的易感性增加、生存率降低。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与认识虽远未够深入,但仍有必要就所知的有关复苏液体种类、用量和输注速度等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0例,分别按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组使收缩压(SBP)维持在90—110mmHg,研究组SBP维持在70—90mmHg;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和24h死亡率。结果:研究组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又能减轻酸中毒、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钙蛋白(cTnI)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病死率。结果复苏后1 h,两组患者NO、ET、cTnI均较复苏前降低(P均0.05),其中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PT、APTT、TT较复苏前延长(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更长(P均0.05);观察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总发生率、输液量、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输入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避免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求证链式管理的液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护士主动参与液体治疗计划,将院前-急诊科-手术室-ICU-外科病房不同科室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链式组合管理;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常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复苏开始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与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复苏开始时间、术前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须兼顾休克病理演变过程与外科围手术期的体液变化,对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全程链式管理,有助于实现院内液体复苏的一体化跟踪模式,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