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5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及50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组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性有异常改变,对此类患者进行血流变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6/2004—06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年龄45-68岁)作为观察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年龄47—66岁)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治疗观察期为6个月。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就诊时分别测定血液黏度,并对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观察。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12.8&;#177;1.7),(6.52&;#177;0.65),(5.6&;#177;0.6),(1.68&;#177;0.08)mPa&;#183;s和(56.2&;#177;5.1)%],显著高于对照组[(9.2&;#177;1.4),(5.30&;#177;1.40),(4.4&;#177;0.5),(1.57&;#177;0.10)mPa&;#183;s,(41.8&;#177;6.5)%和P&;lt;0.01]。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低切、中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9.5&;#177;1.2),(5.54&;#177;0.22),(1.63&;#177;0.09)mPa&;#183;s,(45.1&;#177;4.9)%,P&;lt;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黏度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增高,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均为40岁以上男性的常见疾病。据统计成人SAHS的发病率为2%~4%,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更年期以后发病率增高。COPD的发病率为3.17%。上述2种疾病的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COPD合并SAHS称为重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6/2004-06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年龄45~68岁)作为观察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年龄47~66岁)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治疗观察期为6个月。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者就诊时分别测定血液黏度,并对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观察。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犤(12.8±1.7),(6.52±0.65),(5.6±0.6),(1.68±0.08)mPa·s和(56.2±5.1)%犦,显著高于对照组犤(9.2±1.4),(5.30±1.40),(4.4±0.5),(1.57±0.10)mPa·s,(41.8±6.5)%和P<0.01犦。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低切、中切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犤(9.5±1.2),(5.54±0.22),(1.63±0.09)mPa·s,(45.1±4.9)%,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黏度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增高,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是一常见的呼吸紊乱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打鼾、呼吸暂停 ,导致反复发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功能发生紊乱。患者可有晨起口干、舌燥、头晕、头痛、白天嗜睡、困倦无力、记忆力下降等不适 ,严重者可发生心、肺、脑并发症。自 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OSAS进行了广泛研究 ,随后我国也对此进行了研究 ,发现OSAS在成人发生率为 3%~ 1 5% ,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 ,是有一定潜在危险性的疾病。目前认为呼吸暂停应超过 1 0秒钟 ,方才考虑为呼吸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患者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nCPAP)对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睡眠实验室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的鼾症者。随机选择确诊为中或重度OSAS的患者16例。本研究的16例OSAS患者中男12例,女4例,体质量指数(26.7±3.1)kg/m2。他们均无任何其他呼吸系统疾患、心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进行测试前14d内未服用过非甾体类消炎药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凝剂。排除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d时的晨起6:00及午后16:00检测血细胞比容(hemocrit,Hct)、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aggregation,PAG)、血液黏滞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min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ng)及内皮素。结果:OSAS患者nCPAP治疗前6:00Hct,血液黏滞度,PAG及血浆Fng明显高于16∶00(P<0.05~0.01),PT犤(8.92±0.74)s犦及APTT犤(22.43±2.27)s犦明显短于16:00犤(9.89±0.84),(27.52±2.13)s犦(P<0.05)。经nCPAP治疗30d时各项指标在6:00.与16:00差异已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眼压的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OSAS)患者24h眼压的变化.方法 OSAS患者60例分为两组:OSAS组30例与非OSAS组30例;分别进行(1)清醒时血氧饱和度[(HSaO2)%];(2)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3)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4)氧减饱和度指数[(ODI4),每小时血氧饱和度下降≥4%的次数];(5)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SIT90)%].以及24 h眼压监测,眼压测量时间为晨起5:00开始,每间隔4小时测量1次,两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AS组与非OSAS组患者年龄[(62.60±12.44)、(65.20±10.66)岁,t=1.48]、病程[(22.40±6.88)、(25.49±7.22)个月,t=1.97]、性别[男、女例数分别为20、10例,17、13例,x2=0.0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睡眠呼吸紊乱指数[(27.9±6.0)、(2.5±1.1),t =8.78]、LSaO2[(74.7±11.7)%、(91.8±5.9)%,t=3.44]、SIT90[(13.2±12.4)%、(0.2±1.1)%,t=9.92]及ODI4[(28.9±13.9)、(6.1±4.1)次/h,t=8.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OSAS组高于非OSAS组.两组患者24h6个不同时间点眼压变化情况比较,夜间21:00眼压[(20.61±4.15)、(19.60±4.03) mm Hg,t =2.18]、1:00眼压[(23.12±3.11)、(20.60±3.29) mm Hg,t=4.64]及凌晨5:00眼压[(22.82±2.99)、(17.21±3.55)mm Hg,t=4.23]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OSAS组高于非OSAS组.两组患者.24h眼压差[(10.40±2.85)、(8.40±2.55) mm Hg,=4.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AS组高于非OSAS组;两组眼压峰值均出现在夜间,眼压峰值[(23.60±3.29)、(21.23±3.43)mm Hg,t=2.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S组高于非OSAS组;两组眼压谷值[(13.20±4.08)、(12.70±4.22) mm Hg,t=0.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S患者较非OSAS患者夜间眼压更高,且高于白天,24h眼压波动明显、眼压峰值更高,OSAS患者更应关注眼压以保护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患者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睡眠实验室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的鼾症者。随机选择确诊为中或重度OSAS的患者16例。本研究的16例OSAS患者中男12例,女4例,体质量指数(26.7&;#177;3.1)kg/m^2。他们均无任何其他呼吸系统疾患、心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进行测试前14d内未服用过非甾体类消炎药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凝剂。排除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d时的晨起6:00及午后16:00检测血细胞比容(hemocrit,Hct)、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G)、血液黏滞度、凝血酶原时间(1D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m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ng)及内皮素。结果:OSAS患者nCPAP治疗前6:00 Hct,血液黏滞度,PAG及血浆Fng明显高于16:00(P&;lt;0.05~0.01),PT[(8.92&;#177;0.74)s]及APTT[(22.43&;#177;2.27)s]明显短于16:00[(9.89&;#177;0.84),(27.52&;#177;2.13)s](P&;lt;0.05)。经nCPAP治疗30d时各项指标在6:00.与16:00差异已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30d6:00.与治疗前6:00比较,Hct,血液黏滞度,PAG,血浆Fng及内皮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且PT明显延长。且较治疗前16:00相比,治疗30d16:00的Hct,PAG及内皮素水平明显降低,PT及APTT显著延长(均为P&;lt;0.05)。结论:OSAS存在显著的血栓栓塞高危因素,nCPAP对其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SAS的主要特点是睡眠中由于上气道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呼吸暂停,从而产生慢性间歇性低氧、二氧化碳潴留、反复觉醒、睡眠结构异常、白天嗜睡等。SAS不仅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为它不仅可以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还会引起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及胰岛素抵  相似文献   

10.
余海鹰  崔庶 《现代康复》2000,4(9):1348-1349
目的 探讨精神障碍伴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这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的临床特点及睡眠生理改变。方法 对420例精神障碍患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测。将检出的18例OSAS与无OSAS的精神病患进行比较。结果 OSAS组打鼾、睡眠憋醒、白天嗜睡、记忆减退症状国我OSAS组明显增多(P〈0.01)。与无OSAS组比较,OSAS组醒觉次数  相似文献   

11.
近20a是睡眠医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备受关注,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症状表现明显,发病率及致死率高而广受重视,成为睡眠呼吸紊乱研究的热点。而代谢综合征(MS)同样是全身性疾病群,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方面占很重要的位置,二者有着较高的并存率[1],临床上认为二者关系密切,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血脂、血糖紊乱等,提示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本文就两者高并存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SAS与MS的定义1.1SAS指每晚7h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  相似文献   

12.
杨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27-852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OSAS)是由于某些原因而致上呼吸道阻塞,睡眠时有呼吸暂停,伴有缺氧、鼾声、白天嗜睡等症状的一种较复杂的疾病。好发于肥胖、老年人。上呼吸道任何一个部位的阻塞性病变都可致OSAS。发病率达7%~13%。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为悬雍垂腭咽成形术。1方法  相似文献   

13.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睡眠前后动脉血压及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的变化,探讨OSAS患者血压升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中重度OSAS患者96例,于CPAP治疗前行全血粘度及红细胞比容检测,然后进行CPAP治疗3个月,治疗后再次行睡眠呼吸监测,全血粘度及红细胞比容检测,判断CPAP治疗对中重度OSA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无影响。结果:OSAS患者经CPAP治疗后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显著降低,睡眠时平均及最低血氧饱和度显著增高(P〈0.01)。OSAS患者经CPAP治疗后全血粘度及红细胞比容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CPAP治疗可能通过改善OSA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因而可降低OSA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治疗是通过抑制睡眠中异常呼吸事件的发生,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OSAS的严重性主要和白天嗜睡的危险性以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对嗜睡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笔报道88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施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护理。术前密切观察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变化情况;术后做好饮食指导,加强口腔护理,局部冷敷减轻疼痛,密切监测呼吸情况,防止呼吸道梗阻,做好出血观察,吞咽障碍及食物返流护理;做好出院指导。笔认为通过术后密切观察护理,可提高UPPP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减轻患痛苦与不适。  相似文献   

17.
周一平 《临床荟萃》2001,16(14):663-663
例 1,男性 ,3 2岁 ,以左侧肢体麻木伴头晕 1周 ,于 1996年 5月 3日入院。有睡眠打鼾史 5年 ,呼吸暂停史 2年。体检 :身高171cm ,体重 86kg ,BP 12 0 /90mmHg(1mmHg =0 .13 3kPa) ,口角不歪 ,音语清晰 ,口唇轻度发绀 ,咽腔狭小 ,舌体肥大 ,颈短粗 ,两肺呼吸音清 ,心率 72次 /min ,律齐 ,四肢活动良好。实验室检查 :Hb 184g/L ,RBC6.0 2× 10 12 /L ,红细胞压积 5 1.8%。肝肾功能、血糖正常 ,甘油三酯 3 .0 5mmol/L。血气分析 :pH 7.3 14 ,PaO2 79.2mmHg ,PaCO2 48mmHg。多导睡眠图监测 7…  相似文献   

1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定义为口鼻气流消失超过 10s ,同时伴明显的胸腹呼吸运动或食道内压波动。以气道完全塌陷 ,气流消失但胸膜呼吸运动仍存在为基本特点。以睡眠呼吸暂停、夜间觉醒、白天困倦不可抑制性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近年来发病率高、患者同时患肥胖疾患且可引起心脏病、高血压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 30例肥胖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及 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流变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1.1.1 肥胖OSAS组  30例 ,经多导睡眠监测(PSG…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发生磨牙症的情况。方法使用多导睡眠检测技术对38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磨牙事件进行分析。结果38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共有磨牙症患者238例(62.5%),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2520次,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末端出现磨牙事件的有1437次(57.0%)。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常伴有磨牙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肥胖对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性功能的影响,并讨论OSAS患者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OSAS的男性患者,并按体重指数(BMI)分为OSAS伴肥胖组(49例)和OSAHS不伴肥胖组(22例);另选27例单纯肥胖患者以及40名健康成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同步行夜间阴茎勃起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SAS伴肥胖组、OSAHS不伴肥胖组及单纯肥胖组患者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96、4.44、4.40,P均<0.05),但OSAS不伴肥胖组、单纯肥胖组ED患者,与OSAS伴肥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88、1.28,P均>0.05)。结论引起正常男性ED的肥胖因素并非是男性OSAS患者发生ED的原因,推测可能与OSAS患者夜间反复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