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房室顺序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用超声斑点跟踪显像技术分别检测房室顺序起搏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模式患者10例(A组)、房室顺序起搏双心腔起搏双心腔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患者10例(B组)及正常对照10例(C组)的左心室16个节段的径向位移、速度及应变指标,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所得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结果三组间左心室EF值、收缩期16节段径向位移峰值均数、径向速度峰值均数与径向应变峰值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径向位移峰值在左心室下壁基底段、间隔基底段及心尖段降低,径向应变峰值在下壁及间隔心尖段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左心室各个节段的径向位移、径向速度与径向应变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室顺序起搏DDD模式时,左心室下壁及间隔的基底段和心尖段收缩功能降低,AAI模式时左心室节段性收缩功能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TDI)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患者分别在心房按需起搏(AAI)与房室同步起搏(DDD)模式下的心脏功能,并探讨其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置于AAI模式和房室间期优化的DDD模式,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TDI技术评价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果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EF,主动脉VTI)和舒张功能(E/A)参数在AAI组和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I显示收缩峰值速度(Sm)在AAI组为(10.88±2.92)cm/s,DDD组为(9.06±2.49)cm/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m/Am)在AAI组和DDD组分别为[(9.25±2.89)cm/s 对 (8.37±2.31)cm/s、0.96±0.35 对 0.80±0.25];Tei指数在AAI组为 0.56±0.12,DDD组为 0.80±0.40.这些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 ms且《260 ms)患者采用AAI起搏模式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善优于DDD起搏模式;②TDI技术较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更敏感地反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右室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的改变,探讨生理性起搏模式的超声评价方法.方法 选择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6例,于消融成功后,置入起搏导管,按照随机顺序分别起搏右房(AAI)、右室心尖部(VVI-RVA)、右室流出道(VVI-RVOT)、右室间隔部(VVI-IVS).测量各起搏状态下:①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包括左室扭转角度(Twist)、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o)、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ε);②左室收缩模式参数,包括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Sε)、标化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Pε),分别计算不同层面、不同室壁Sε、TPε值,并用曲线图分别显示Sε、TPε在不同层面及不同室壁同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室壁Sε、TPε的相关性.结果 与AAI组比较,右心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室收缩期Twist、VTIAo、Gε绝对值均显著降低(P均<0.01),其中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Gε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VVI-RVOT>VVI-IVS>VVI-RVA(P<0.05).与AAI组比较,右室3个位点起搏组的左心室各节段收缩期Sε、TPε的分布模式改变明显,以RVA组最为显著,而RVOT组及RVS组分布模式较接近.室壁Sε与TPε呈负相关(r=-0.51,P<O.001).结论 与AAI起搏模式相比,右室起搏可导致左室收缩模式的改变及收缩功能的降低,其中以RVA起搏状态改变最为明显.左室纵向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价不同位点起搏状态下左室收缩模式及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起搏组(21例)和RVA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对病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等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12个月时,RVOT起搏组的LVEDD、LVESDI、VMD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LVEF均明显高于RVA起搏组(t=2.14-12.61,P〈0.05)。结论 RVO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罔技术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和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和整体收缩功能检测,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收缩末期容积(LESV)、每搏量(SV)、射血分数(LVEF)、17节段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平均值(Tmean)及其标准差(T-SD)、17节段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左心室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最大差值(Tmax).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LESV增大,LVEF、SV减小,T-SD、Tmax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LEDV、T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LVEF与T-SD、Tmax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4和-0.634,P<0.05).结论 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左室心肌收缩失同步和整体收缩功能减退,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对其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电机械激动顺序下收缩期左室跨壁扭转运动特征.方法 5只开胸比格犬模型,分别在基础(BASE),右心耳(RAA)、右室心尖(RVA)、左室侧壁(LVL)和左室心尖(LVA)起搏状态采集左室心尖、基底短轴和四腔心图像.QLAB软件分析短轴切面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旋转角度(RA)及节段角位移(AE),计算左室扭转及射血分数(EF).结果 ①RAA组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基底和心尖水平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及AE与BAS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VA组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及LVA组心内膜下和整体扭转均小于RAA组(P<0.05);RVA和LVA组基底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均小于RAA组(P<0.05);③心室起搏后起搏位点相邻节段心肌AE小于RAA组(P<0.05);④BASE状态心内膜下扭转大于心外膜下(P<0.05),起搏仅呈心内膜下扭转大于心外膜下趋势(P>0.05);⑤BASE组与RAA组心外膜下和整体扭转与左室EF呈正相关;基底心内膜下、心外膜下和整体RA与左室EF呈正相关.结论 RVA及LVA起搏明显抑制左室跨壁扭转运动;正常激动顺序下左室整体及外膜下心肌扭转和基底旋转运动与左室EF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右心双腔间隔起搏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2例右心双腔间隔起搏患者(起搏器组)和3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D-STI检查,于心尖四腔切面图像获得左心室总体纵向峰值应变(GLS)、总体周向峰值应变(GCS)、总体径向峰值应变(GRS)、总体面积峰值应变(GAS)及左心室总体拧转(GTw)和左心室整体扭转(GTs)值。比较2组间三维应变参数,并分析GTw、GTs与GLS、GCS、GAS及GRS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起搏器组左心室GLS、GCS、GAS、GRS及GTs均明显减低(P均<0.05);2组间GT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Ts与GCS和GRS呈正相关(r=0.45、0.40;P均<0.05),与GAS、GLS无相关性(P均>0.05);GTw与GLS、GCS、GAS、GRS均无相关(P均>0.05)。起搏器组GTw、GTs与GLS、GCS、GAS、GRS均无相关(P均>0.05)。结论 右心双腔间隔起搏可损害左心室心肌形变能力,致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隐匿性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对比分析直接希氏束起搏(direct His-bundle pacing,DHB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时左室收缩同步性,并探讨2D-STI 和 TDI 在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植入有 DHBP 和RVAP起搏方式的永久起搏器患者,分别在 DHBP 和 RVAP 状态下,采用2D-STI 测量左室18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计算其标准差(Trs-SD)及最大差(Trs-Dif)、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的前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值(Tas-post);采用TDI测量左室12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最大差(Ts-Dif)。结果与 RVAP 相比,DHBP 状态下各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DHBP时2D-STI对左室收缩同步性检出率优于TDI,RVAP时2D-STI对左室收缩不同步检出率亦优于TD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DHBP时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均优于 RVAP;RVAP可能会引起左室收缩不同步;2D-STI 和 TDI 均能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2D-STI较TDI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观图像,测量各节段峰值纵向应变(S_L)、峰值径向应变(S_R),计算左室总体峰值纵向应变(GS_L)、总体峰值径向应变(GS_R).结果 右室心尖起搏组GS_L[-(18.29±2.67)%]低于正常对照组[-(21.07±2.08)%]及右室间隔起搏组[-(20.54±2.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GS_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心尖起搏组GS_R[-(26.85±7.73)%]与右室间隔起搏组GS_R[(28.59±6.06)%]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6.26±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起搏组间GS_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室心尖起搏组GS_R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两起搏组邻近起搏位点的左室节段心肌S_L及S_R较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降低,但右室间隔起搏组保持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的左室内应变分布,右室心尖起搏组左室内应变分布异常.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定量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估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13例DDD起搏患者,于手术前后应用VVI在系列心尖长轴及胸骨旁短轴观上显示左室速度向量图.心尖长轴观测量各节段收缩期纵向速度达峰时间(Tvl)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胸骨旁短轴观测量收缩期径向速度达峰时间(Tvr)和环向应变达峰时间(Tsc),并计算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vl-SD,Tsl-SD,Tvr-SD,Tsc-SD)及任意两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值(Tvl-d,Tsl-d,Tvrd,Tsc-d).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标Tvr-SD,Tsc-SD,Tsl-d,Tvr-d,Tsc-d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D起搏后左室心肌在纵向、径向和环向上均存在显著的收缩不同步.VVI技术可准确评价DDD起搏前后左室心肌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正常犬收缩期左事整体和节段容量及压力变化,评价不同电机械兴奋顺序时左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与同步化程度.方法 19只开胸比格犬模型,分别在基础状态(BASE)和右心耳(RAA)、右室心尖(RVA)、左室侧壁(LVL)、左室心尖(LVA)起搏状态采集左室全容积图像;同步记录左室流出道收缩末压力(ESP);脱机分析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计算整体及17节段射血分数(EF)、节段容积同步化指数(SDI)、左室收缩期压力平均上升速率(+dp/dt)和舒张期压力平均下降速率(-dp/dt).对各参数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①RVA组左室整体EF、ESP、+dp/dt、-dp/dt较RAA组减低,SDI较RAA组增大(P<0.05);LVL组及LVA组整体EF与RAA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dp/dt、-dp/dt均较RAA组减低,SDI均较RAA组增大(P<0.05).②LVL组及LVA组EF均较RVA组增高,LVL组SDI较RVA组减低(P<0.05),LVA组SDI与RV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VL组整体EF、SDI、ESP、+dp/dt及-dp/dt与LV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A组间隔、心尖节段EF较LVL组减低(P<0.05).④RVA组前、后间隔、心尖(除侧壁外)节段EF较RAA组减低(P<0.05);LVL组侧壁、前壁节段EF较RAA组减低;LVA起搏组前壁、前间隔、心尖节段EF较RAA组减低(P<0.05).⑤左室容积与压力参数间未能建立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RAA起搏左室整体及少数节段收缩功能低于窦性心律;RAA起搏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均优于心室起博;LVL起搏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优于RVA起搏;心室起搏后,起搏位点周围左室节段收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速度向量成像评价DDD起搏前后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心室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DDD起搏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和径向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运动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各室壁收缩期径向峰值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后间隔与游离壁术前、术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与应变率和术后平均应变均高于左室后间隔与侧壁,术后右室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均高于左室.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平均应变显著降低.结论 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功能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脏超声参数,以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连续人组69例拟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组E36例,右室流出道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acing,RVOT)]及B组[33例,右室心尖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pacing,RVA)],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及收缩峰速度(Vs),计算12节段Ts标准差(Ts-SD)及Vs平均值(Vs-M).结果 A组和B组各有1例患者随访时因非起搏心律而剔除,共获得67例患者的组织多普勒图像进行脱机分析.术前两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RVOT起搏组(A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SD(23.63±2.32)ms对(31.54±2.93)ms,P=0.0387],对基础状态下Ts SD≥32.6 ms者进行亚组分析(A2组和B2组)RVOT起搏后Ts-SD显著小于术前[(28.55±16.93)ms对(48.19±9.26)ms,P=0.0045],而RVA起搏前后Ts-SD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两亚组术后比较RVOT起搏亚组(A2组)Ts-SD显著小于RVA起搏亚组(B2组)r(28.55±16.93)ms对(38.19±18.34)ms,P=0.0290].结论 RVOT起搏对于左室收缩同步性影响小于RVA起搏,术前同步性较差者选择RVOT起搏能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心室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DDD起搏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和径向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运动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各室壁收缩期径向峰值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后间隔与游离壁术前、术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与应变率和术后平均应变均高于左室后间隔与侧壁,术后右室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均高于左室.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平均应变显著降低.结论 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功能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心室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DDD起搏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和径向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运动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各室壁收缩期径向峰值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后间隔与游离壁术前、术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与应变率和术后平均应变均高于左室后间隔与侧壁,术后右室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均高于左室.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平均应变显著降低.结论 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功能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心室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DDD起搏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和径向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运动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各室壁收缩期径向峰值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后间隔与游离壁术前、术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与应变率和术后平均应变均高于左室后间隔与侧壁,术后右室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均高于左室.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平均应变显著降低.结论 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功能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心室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DDD起搏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和径向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运动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各室壁收缩期径向峰值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后间隔与游离壁术前、术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与应变率和术后平均应变均高于左室后间隔与侧壁,术后右室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均高于左室.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平均应变显著降低.结论 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功能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心室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DDD起搏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和径向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运动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各室壁收缩期径向峰值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后间隔与游离壁术前、术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与应变率和术后平均应变均高于左室后间隔与侧壁,术后右室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均高于左室.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平均应变显著降低.结论 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功能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心室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DDD起搏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和径向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运动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各室壁收缩期径向峰值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后间隔与游离壁术前、术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与应变率和术后平均应变均高于左室后间隔与侧壁,术后右室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均高于左室.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平均应变显著降低.结论 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功能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变化规律以及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手术前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应变和位移,并比较其在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 23例DDD起搏患者术后侧壁、后间隔、前壁以及下壁多个节段应变和位移显著低于术前,基底段与中间段术后平均应变和位移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整个左心室术后应变和位移亦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术前、术后左心室各节段位移从基底段、中间段到心尖段呈依次递减,而应变无这种递减规律。结论 (1)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明显不同,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2)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起搏前后左心室心肌运动应变和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