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视神经炎的相关性。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8-01/08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确诊为视神经炎的患者137例作为研究组,同时收集体检中心健康者14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对两组外周血血清补体C3、C4水平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探讨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对视神经炎的诊断价值。
结果:研究组血清补体C3水平(96.17±17.93mg/dL)、C4水平(22.41±7.53mg/d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108.85±15.94、24.55±6.37mg/d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补体C3水平下降(OR=1.048,P<0.001,95%CI:1.031~1.065),补体C4水平下降(OR=1.045,P=0.014,95%CI:1.009~1.083)为视神经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视神经炎患者外周血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相比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外周血补体C3和C4水平下降可能为视神经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ture,CNV)形成机制中补体的作用。方法用氪红激光对小鼠行实验性视网膜激光光凝,建立CNV动物模型,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NV发生情况,检测补体溶血活性(CH50),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补体C3,用RT-PCR分析C3a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激光后第7天,对照组C57BL/6小鼠见CNV形成,而眼镜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VF)预处理组及C3-/-小鼠组未见CNV形成。CVF预处理组小鼠补体的CH50于激光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为2%、3%、3%、2%,同时间点对照组均为10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激光后第1天,对照组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见C3强阳性染色,CVF预处理组及C3-/-小鼠组未见C3阳性染色。激光后对照组C57BL/6小鼠较激光前,C3a受体mRNA表达增强,激光后第5天,C3a受体mRNA水平达到高峰,并在激光后第7天维持较高水平,而CVF预处理组小鼠及缺乏补体C3的C3-/-小鼠组激光前后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氪激光诱导CNV模型,补体C3参与CNV形成。补体系统的存在和激活是激光诱导CNV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蛋白是人晶状体内主要的结构蛋白。晶状体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以引起晶状体混浊。晶状体蛋白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可以导致晶状体蛋白结构和功能相应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晶状体混浊。本文就先天性白内障的表现型与各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先天性白内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146例,选取儿科体检的正常儿童58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比较先天性白内障白组与对照组在既往史、家族遗传史、个人史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取主要危险因素。结果白内障组的平均出生胎龄为(30.58±1.97)周,明显低于对照组(36.56±2.0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3.90, P <0.01);白内障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1388.89±268.39) g,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出生体重为(2173.91±349.7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4.45, 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早产(χ2=40.061, P <0.05)、低体重(χ2=26.809, P <0.05)、家族遗传史(χ2=102.004, P <0.05)、持续吸氧(χ2=31.667, P <0.05)、孕期感染(χ2=6.410, P <0.05)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生胎龄(χ2=8.314,OR值为1.998, P <0.05)、出生体重(χ2=26.809, OR值为3.375, P <0.05)、孕期感染(χ2=6.410,OR值为2.091, P <0.05)、家族遗传(χ2=97.113,OR值为16.977, P <0.05)是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危险因素。出生体重越低,出生胎龄越小,有孕期感染、家族遗传史,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率越高。结论早产、低体重、家族遗传史、持续吸氧、孕期感染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早产、低体重、孕期感染、家族遗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危险因素;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常合并其他眼部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A3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收集2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及30例散发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制备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GJA3基因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内含子,应用SSCP法检测并发现变异条带,将相应的扩增产物回收并纯化后进行GJA3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GJA3基因正常序列比对找出突变。结果在68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仅发现1例患者其GJA3基因外显子D段扩增产物SSCP电泳有3条DNA单链带,而其他患者为2条带。将该段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于编码区未见任何突变,仅在非编码区域发现碱基CA的缺失。结论GJA3基因与本组先天性白内障无关。先天性白内障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间隙连接与先天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于晶状体细胞间隙连接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已发现晶状体细胞的间隙连接蛋白有Cx46和Cx50。在研究中发现人类Cx50的基因突变与一种先天性白内障有关。通过对缺失晶状体间隙连接蛋白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间隙连接的改变在先天性白内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大黄素治疗前后补体C3及C反应蛋白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中药大黄素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对62例(86眼)原发感染/复发感染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分型,分组,常规用药外施加中药大黄素处理因素进行对照,在二周内观察疗效,时效及补体C3值,C反应蛋白值,结果:原发基质型HSK组的疗效,时效与复发基质型HSK组的时效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团体T检验P<0.05),原发基质型及复发浅层型HSK组补体C3值实验前后分别上升1.65g/l和1.41g/l;C反应蛋白值实验前后分别上升5.74mg/l和3.39mg/l(团体T-检验P<0.05),结论:中药大黄素对原发基质型,复发浅层型HSK有改善治疗结果,调节补体C3,促进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VEP研究了31例52眼6个月到9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发育状态,结果表明,手术前VEP检查140',70',35'和17.5'方格刺激60-85%的P1波为平坦型,手术后95%以上可以记录到VEP波形;四种空间频率的N1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四种空间频率的P1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四种空间频率的P1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的综合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方法 22例42眼先天性白内障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撕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及格栅状虹膜植入术,术后出现后发障行Nd:YAG激光治疗。患者随访12~36个月并观察视力情况。结果 22例42眼中,有20例(40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10例18眼行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安全有效。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应尽早手术,小于3.5岁患儿术后应长期配戴框架眼镜、弱视训练。婴幼儿行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方便易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IgE及补体C3含量,分析IgE及补体C3与变应性鼻炎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100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患者100例,健康对照人群100例。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IgE及补体C3含量。PAR组又分为初发未用药组、1年病史组、3年病史组和药物干预组,再按轻度和中重度进行分组测定。结果 SAR组、PAR组及健康人群的IgE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R组最高。SAR组和健康人群组的C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R组与健康对照组、PAR组与SAR组C3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R组内,1年病史组与3年病史组C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和中重度患者的IgE及补体C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患者IgE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AR患者血清补体C3下降程度高于SAR患者及健康人群。AR患者IgE及补体C3在发病初期较高,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药物干预对控制IgE及补体C3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报告对青光眼21例30眼手术中抽房水测定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_3的含量。结果见原发性青光眼房水IgG平均值13.63mg/100ml,继发性青光眼房水IgG平均值为34mg/100ml,均比正常人房水IgG及老年性白内障房水IgG高。继发性青光眼房水IgA平均值含量为8mg/100ml,比原发性青光眼的IgA平均值为4.38mg/100ml有明显差别,均比国外正常尸眼IgA为高,但比老年性白内障房水IgA为低。继发性青光眼房水补体C_3平均值为12.25mg/100ml,明显高于原发性青光眼的补体C_3平均值4.55mg/100ml,均明显比正常尸眼补体C_3高。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先天性白内障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洁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3):153-157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其患病率约为1.2/万-6/万,它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视觉发育,无论单侧或双侧先天性白内障,若及时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后患眼进行光学矫正并行弱视训练,对视力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致盲性眼病.手术治疗是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式.由于其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管理都较老年性白内障困难而且手术效果欠佳.因此,日益引起白内障专科医师及儿童眼科医师的高度关注.我们对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回顾,以探索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20.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青光眼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发生无晶状体青光眼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回顾2001年9月至2009年9月间接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婴幼儿患者228例(395只眼).白内障摘除手术两周后眼压高于25mmHg的患儿被视为无晶状体青光眼;术后随访时间为(56±13)月;追踪观察到眼压>25mmHg的患儿有63只眼(15.9%).结果 对术后患儿术眼眼压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危险因素分析:出生后<3月接受手术患儿,白内障摘除术后发生青光眼的危险性是13~36月接受手术患儿的13.429倍(P=0.001,OR=13.429);出生后3~6月接受手术患儿,发生青光眼的危险性是13~36月接受手术患儿的6.889倍(P=0.008,OR=6.889);在先天性白内障各种晶状体混浊形态中,核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发病率最高;其危险性是全白内障的3.759倍(P=0.004,OR=3.759);其它形态的白内障与全白内障比较,术后发生青光眼的危险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眼部其它先天异常的患儿,其白内障摘除术后发生无晶状体青光眼的危险性是单纯性白内障的21.382倍(P=0.000,OR值为21.382).结论 年龄过小、核性白内障及合并眼部其他先天性疾病是婴幼儿时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phakic glaucoma (AG) following infant cataract surger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28 cases (395 eyes)who received cataract surgery in Shengjing Hospital from September,2001 to September,2009.AG was defined as a repeated ocular hypertension (>25mmHg) over 2 weeks after cataract surgery.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as x± s (56± 13) mo.Sixty-three eyes (15.9%) had the presence of AG.Results The OR value of <3mo group was 13.429 (P =0.001),3-6 mo group was 6.889 (P=0.008).The patients with nuclear cataract had the highest risk of AG (OR=3.759,P=0.004) among other cataract types.Cataract infants with other ocular abnormalities also had an extremely high risk of AG compared with simple cataract (OR=21.382,P =0.000).Conclusions Cataract surgery in earlier infancy,nuclear cataract and cataract with other ocular abnormalities are likely the risk factors of AG after infant cataract surge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