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延边贫困地区儿童对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现况, 评价以“营养课堂”形式的干预措施对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在延边地区抽取两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开展“营养课堂”, 并实施干预前后进行变化比较, 以评价其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的营养知识和膳食行为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营养态度变化在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以“营养课堂”为主的干预模式对于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改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小学生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北京市小学生膳食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提出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随机整群抽取的1 242名学生(干预组756名,对照组486名)实施为期1 a的膳食营养干预,并于干预前后进行营养相关知信行调查及身体指标测量。结果干预组学生腰围、腰围/身高比增长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组营养知识、态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在营养相关行为中,干预组早餐种类多于对照组,在外就餐次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膳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束莉  周强  赵文红  李婷  胡停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719-1721
了解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情况及营养教育干预效果,为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选取蚌埠医学院1 373名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的760名学生进行营养教育、膳食指导和营养咨询等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对照组的613名学生不采取任何营养教育手段.并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价营养教育前后研究对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变化.结果 在校大学生掌握的营养知识情况为一般,干预后干预组营养KAP得分为(40.74±7.60)分,对照组营养KAP得分为(36.96±8.18)分(t=-5.346,P<0.05).干预后不同性别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月饮食支出学生的营养态度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营养KAP知晓率显著提高(x2=-7.768,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营养KAP知晓率变化不大(x2 =-0.845,P>0.05).结论 大学生掌握的营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应采取营养宣教、加开营养选修课等多种形式进行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探讨以网络通信为主的干预模式对改善大学生营养相关知、信、行的效果,为改善大学生的饮食行为和进行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某大学医学专业学生352名,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相关营养知识的短信及邮件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2组分别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较,并分析干预后2个月时的追踪调查结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的营养知识得分均值由(6.67±1.94)分提高到(7.68±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9,P<0.05);在水果摄入方面的行为得分由(2.95±1.49)分提高到(3.32±1.80)分(t=2.216,P<0.05);态度得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除早餐食用方面的行为得分由(11.71±2.69)分下降到(10.67±3.32)分(t=2.744,P<0.05)外,知识、态度和其他饮食行为得分均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知识、行为的改善延续性较好,其中早餐食用的行为得分由于预后的(11.27±3.10)分提高到追踪调查时的(12.09±2.91)分(t=2.579,P<0.05),而对照组各项得分均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以网络通信为主的饮食行为干预模式可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部分饮食行为,延续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远程教育对中青年超重/肥胖冠心病患者营养知信行短期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6月唐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62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结合组间匹配原则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12周的远程教育,向患者发放《冠心病与饮食手册》、“红绿灯标签”饮食行为图片、食物能量图等教育工具包;通过微信平台对患者进行知识与技巧讲座,食物选择训练、暴露诱惑训练等相关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干预12周比较两组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饮食行为评分,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值。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评分、体重、BMI和腰围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得分均逐渐升高,但各时点营养知信行得分均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体重、BMI及腰围值逐渐降低,并且各时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避孕节育知信行专题讲座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专题讲座对高校学生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态度及相关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为高校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湖北武汉和重庆2市抽取的8所高校中4 172名参加避孕节育专题讲座的干预组学生和4 943名未参加专题讲座的对照组学生进行避孕节育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学生干预前避孕节育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8.4±14.15)和(74.54±11.42)分,与同时期对照组的(58.7±14.22)和(74.78±11.13)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学生避孕节育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63.1±15.56)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学生的(59.20±14.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0,P<0.001);干预后干预组学生避孕节育相关态度平均得分为(75.74±11.38)分,与同期对照组学生的(75.62±11.2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近半年内性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11.46%和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09,P<0.001);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近半年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分别为12.86%和2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P<0.001)。结论避孕节育专题讲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避孕节育知识,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营养状况及知识调查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了解大学生营养与饮食行为知识,为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武汉工业学院871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设干预组和非干预组,进行营养知识问卷调查,采用体质指数(BMI)评价学生营养状况.结果 大学生中营养不良率为20.1%,超重和肥胖率为0.7%.男女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3.5%和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29.22分,判定为良好.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平均得分分别为(31.48±3.22),(28.40±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非干预组饮食行为与疾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从加强大学生营养教育和提高学校餐饮质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建立适合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8.
金坛市小学生膳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江苏省金坛市小学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饮食习惯.方法 选取金坛市2所小学307名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膳食指南相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选择其中1所学校为干预学校,进行相关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另1所学校作为对照,3个月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学校学生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营养知识得分分别为(4.51±2.32)、(9.82±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4,P<0.05);对照学校学生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营养知识得分分别为(5.18±1.98)、(5.86±1.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学校小学生健康教育干预后的营养知识明显提高,饮食行为趋于合理,听说过膳食指南的学生由15.5%(17/109)提高到84.4%(92/109)(χ2=103.21,P<0.05),每天吃早餐的学生由59.8%(65/109)上升到72.5%(79/109)(χ20=4.01,P=0.045),每周不吃膨化食品的学生由16.5%(18/109)上升到35.7%(39/109)(χ2=10.4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可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其饮食理念和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10):814-817
为了解营养健康教育对北京、烟台小学生和教师知识水平、饮食行为的影响,探讨基于学校的科学的营养教育模式,以北京市西城区、烟台市福山区2个城市地区8所学校(干预组5所、对照组3所)的小学生1 072名、教师374名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开展营养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教师营养知识、饮食行为的变化。干预组、对照组营养知识得分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干预前后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营养知识知晓率、饮食行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小学生、教师对营养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营养知识得分均有提升(P0.05)。干预组小学生、教师在干预后早餐营养状况有所改善(P0.05)。小学生及教师西式快餐的消费比例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营养知识教育很有必要,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宣教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营养健康知识,促进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暨南大学内外招大学生食品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比较内外招大学生之间K-A-P的差异。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645名暨南大学内外招大学生进行食品营养K-A-P问卷调查。结果内外招大学生营养K及格率均超过50%,A及格率均超过80%;P分及格率均低于40%;女生K-A-P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生(P<0.05),但内外招大学生K-A-P三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内外招大学生的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膳食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外招生从广播、网络、亲友、医生和课堂获得营养知识的比例均高于内招生(P<0.05)。结论暨南大学内外招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态度良好但普遍存在不合理的饮食行为,他们在一些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膳食行为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状况,为肥胖儿童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单纯性肥胖青少年120例,分为低龄组(7~11岁)36人、中龄组(12~14岁)49人、高龄组(15~18岁)35人,选择同期90例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用KAB问卷方式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调查。结果肥胖青少年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10.79±2.99)分(满分34分),态度平均得分为(8.16±1.88)分(满分17分),行为平均得分为(6.11±1.75)分(满分15分);对照组青少年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11.35±3.43)分,态度平均得分为(12.20±3.29)分,行为平均得分为(9.70±2.81)分。2组态度和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肥胖青少年营养知识的来源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家庭和学校,对照组则为学校、社会、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青少年食用零食情况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肥胖青少年进行营养教育、提高营养知识水平、纠正不正确的态度,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营养干预对上海民工小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午餐营养状况的影响,为促进民工子女生长发育,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所民工学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选取4年级和5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包括食堂干预和学生干预。干预前后进行调查,调查包含一般问卷、体质测试和膳食调查。结果干预组平均体重、体质指数、握力、营养态度正确率和折纸测试得分上升量高于对照组。干预有助于提高膳食指南知晓和学校午餐喜好率。除脂肪外,干预组能量和主要营养素平均摄入量增加值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粮谷类、大豆及豆制品和蔬菜的平均摄入量增加值高于对照组,动物性食品的平均摄入量下降值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能量、主要营养素及各类食物的平均摄入量更接近于标准值。结论营养干预对学生生长发育、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认知能力及膳食摄入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对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与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方法在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各专业中共抽取200名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干预组采取同伴教育进行健康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采用《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及干预方式调查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本次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0%(192/200)。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知晓得分、健康行为养成得分和总得分相比干预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饮食与营养、生活习惯、故意/非故意伤害和心理健康4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物质/精神成瘾、疾病相关部分和性知识/性态度3个维度上,两组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对医学院校大学生饮食与营养、生活习惯、故意/非故意伤害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同伴教育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干预的效果好于常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上海地区中小学教师营养知识一态度一行为(KAP)现状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为中小学教师营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上海市学生肥胖干预项目中的试点学校进行营养知识培训前,对1 361名教师发放问卷和进行体格测量,分别计算营养知识(K)、行为(A)和态度(P)得分以及BMI.结果 教师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3个部分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呈递减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4.586,468.218,P值均<0.01).营养知识与行为得分在非超重肥胖、超重、肥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态度得分有变化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1,P=0.726).将3个月及1年内教师体型转变分为改善、加重、无变化3种类型,3组间营养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教师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分离现象.营养知识与行为得分在不同体型教师中存在差异,其中营养知识高评分对教师超重肥胖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作用,行为部分居次,而态度部分未显示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了解营养教育干预对新疆农牧区生源维吾尔族大学新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干预效果,为农牧区生源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对整群选取的新疆农业大学1 684名农牧区生源维吾尔族大一新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42名.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多种形式营养教育、咨询和膳食指导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措施.在干预前后采用自行编制的营养KAP调查问卷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营养KAP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3,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营养KAP总分除每月伙食支出500元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t=3.24,P<0.01),其他方面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营养KAP总分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不及格、一般、良好、优秀等级分布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8,0.03,0.06,0.02,P>0.05),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31,152.61,76.16,71.64,P值均<0.05).结论 对新疆农牧区生源维吾尔族大学新生开展多形式综合性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应在高校加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高中学生膳食行为的影响效果,为高中生合理健康饮食教育提供支持.方法 在南京市鼓楼区选取5所高中,每所高中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再随机选取1个班级学生,每所高中为1个组别,随机分为手机APP干预组(112名)、讲座学习组(103名)、宣传教育组(118名)、课堂自学组(114名)、对照组(108名)进行1周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对膳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干预前后的变化和影响膳食行为的因素.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膳食知识得分为(9.79±2.28)分,干预组为(14.66±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干预组膳食行为得分为(3.34±1.78)分,干预后得分为(5.05±1.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宣传教育组、手机APP干预组、讲座学习组、课堂小组学习组学生的膳食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0,-29.22,-5.72,-14.39,P值均=0.00).结论 1周的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膳食知识水平和膳食行为;新媒体干预方式对高中学生膳食行为教育的干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洛阳市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膳食结构状况,为开展大学生营养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洛阳市3所大学965名学生,运用健康教育KAP模型问卷调查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营养意愿,计算各自得分.同时用简化膳食频率问卷结合称重法调查大学生膳食结构.结果 医学食品科学类、理工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营养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18.32±3.06),(13.21 ±3.0),(15.02 ±3.44)分,膳食态度平均得分分别为(18.25±2.54),(9.58±2.65),(16.36±2.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膳食行为平均得分分别为(9.47±2.54),(8.25 ±2.65),(8.47±2.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学生对营养知识的兴趣、营养重要性认识和是否愿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膳食结构除粮谷类和蛋类外,其余类别的食物摄入量均低于膳食宝塔的要求;男生水果和奶类摄入量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对大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形成科学的膳食认知和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的公共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评价开展以健康食堂为载体的营养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效果,为进一步向其他单位食堂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随机抽取常州市创建健康食堂的1所高校的234名教职工为干预组;同时,另1所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高校240名教职工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组人员分别在干预前、1年后,进行公共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并通过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教职工的公共营养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分别为37.04%和35.44%;公共营养总的正向态度率分别为82.22%和84.75%;公共营养总的行为形成率分别为14.27%和13.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教职工公共营养知识总的平均知晓率从干预前的37.04%提升到干预后的83.67%,公共营养总的正向态度率从干预前的82.22%提升到干预后的98.15%,公共营养总的行为形成率从干预前的14.27%提升到干预后的9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教职工公共营养知识总的平均知晓率、公共营养总的正向态度率及公共营养总的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位食堂开展健康食堂的创建是实施营养健康促进工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石河子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膳食行为习惯的现状,并探讨影响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膳食行为的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大学生营养调查问卷,随机抽取14个学院3 000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经正态性检验,营养知识得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石河子大学学生膳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3.40±1.80)分。医学生得分(3.71±1.69)高于非医学生(3.2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P<0.05);女生得分(3.71±1.70)高于男生(3.1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6,P<0.05);汉族学生得分(3.57±1.77)高于少数民族学生(2.62±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73,P<0.05);学过营养相关课程的学生得分(3.82±1.87)高于未学过的学生(3.0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50,P<0.05)。电视、网络是大学生获取营养相关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不高,不同学院、性别、民族及是否学过营养学知识相关课程是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兰州市大学生对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认知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方法对兰州市某高校856名大学生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制订调查问卷,匿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校856名大学生中,营养与食品安全方面知识得分及格率为29.9%,态度得分及格率为42.6%,行为得分及格率为41.2%,3个年级之间学生对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及格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与女生在营养与食品安全方面知识和态度得分及格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生与女生之间行为得分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市大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安全方面KAP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