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不明原因晕厥的检测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127例病因不明的晕厥患者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嘱咐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尽可能诱发晕厥,记录晕厥发生时间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127例患者中监测期间发生晕厥者34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有28例,占82.3%;对晕厥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构成比分析发现,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的比例最高(39.3%),其余依次为房室传导阻滯、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晕厥的发生与心室停搏时间相关,心室停搏时间≥3.0s晕厥发生率增加。结论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为其确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进行诊断与分析。方法对54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嘱其尽量以诱因促使晕厥发作,并记录好时间。结果54例患者中发生晕厥11例,晕厥发作的时间与检出的心律失常一致。主要为心室停搏,表现为长R—R间期,且〉3.5s。结论动态心电图是心源性晕厥常规、有效的诊断方法,可获得直接的病因。  相似文献   

3.
杨文珍 《现代保健》2011,(25):105-106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结果120例患者发生晕厥73例,其中69例晕厥发作与严重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一致,且与长R—R间期〉3.0S及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另4例未记录到晕厥时有心律失常。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怀疑为心源性晕厥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阴性结果者,并不能完全排除心源性晕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期前收缩及心脏停搏的昼夜变化规律,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分心脏病组与非心脏病组各100例,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其中心脏病组中室性期前收缩组51例为A组,室上性期前收缩组49例为B组;非心脏病组亦按此分为A组(54例)和B组(46例)。比较各组昼夜期前收缩频度(个/小时,x±s)和心脏停搏阵数的差异。结果心脏病B组(室上性期前收缩)昼夜频度无显著性差异,A组(室性期前收缩)昼夜频度有显著性差异。非心脏病A组和B组昼夜期前收缩频度有显著性差异。心脏停搏阵数92.3%以上发生在夜间。结论植物神经活性对老年患者的期前收缩有重要影响,尤其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更重要。推测心律失常的昼夜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期前收缩及心脏停搏的昼夜变化规律,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分心脏病组与非心脏病组各100例,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其中心脏病组中室性期前收缩组51例为A组,室上性期前收缩组49例为B组:非心脏病组亦按此分为A组(54例)和B组(46例)。比较各组昼夜期前收缩频度(个/小时,x^-±s)和心脏停搏阵数的差异。结果心脏病B组(室上性期前收缩)昼夜频度无显著性差异,A组(室性期前收缩)昼夜频度有显著性差异。非心脏病A组和B组昼夜期前收缩频度有显著性差异。心脏停搏阵数92.3%以上发生在夜间。结论植物神经活性对老年患者的期前收缩有重要影响,尤其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更重要。推测心律失常的昼夜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窭房结功能测定与动态心电图(Holter)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食管电生理窦房结功能测定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82倒晕厥患者行食管电生理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2s者38例(46.3%),SNRT≥5s者1l例(13.4%)。82例患者Holter检查49例(59.8%)记录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Holter检查中21例(25.6%)发生晕厥,18例记录到与晕厥有关的心律失常。在SNRT≥2s的38例患者中17例记录到窦性心动过缓伴窭性停搏,11例SNRT≥5s的患者9例记录到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同时发现心电图RR间期与晕厥相关,发生晕厥的21例患者中RR间期≥3s的28次,而RR间期〈3s的198次中无1例发生晕厥,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不明原因晕厥诊断中食管电生理窦房结功能测定是有用方法,但患者痛苦,有一定危险性,Holter不失为有价值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4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源性晕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以晕厥待查为诊断的患者共134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或心内电生理检查,详细记录生活日记,准确记录晕厥时间.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78例,24h动态心电图确诊59例,真阳性42例,真阴性39例,假阳性17例,假阴性36例,敏感度53.85%(42/78),特异度69.64%(39/56),阳性预测值71.19%(42/59),阴性预测值52.00%(39/7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源性晕厥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反复多次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92例急诊收治的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尽早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及时明确晕厥发作次数、晕厥症状、晕厥诱发因素、基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类型,有助于提高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患者的临床急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者进行阿托品试验。选择75例阿托品试验阳性者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做对照。结果75例阿托品试验阳性者动态心电图检测符合24h总心搏〈80000次且24h最慢心率〈40次/min、最快心率〈90次/min者52例。而对照组无1例24h总心搏〈80000次。部分并有窦性停搏(静止)、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心室停搏、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结论动态心电图可全面了解患者的心律和心率的变化,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早期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0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全天候动态心电图检查。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使用美国MGY-H12型Holter,将100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分为A、B两组。A组50例(中年组),年龄40至50岁。B组50例(老年组),年龄56-74岁。A、B两组受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心房颤动患者诊治中应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阳谷县人民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心房颤动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实施动态心电图,记录监测结果(包括:R-R间歇次数,白天、晚上出现情况;服用与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长间歇出现次数等)。结果(1)白天、晚上出现R-R间歇例数、平均心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长间歇例数、平均心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房颤动患者主要有如下4种症状,晕厥、胸闷/气促、头昏/黑曚、心悸。结论在心房颤动的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可有效诊断出患者的病症情况,临床诊治可依据结果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房颤合并长R-R间期(>1.5 s)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探讨DCG对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将DCG记录到的186例房颤伴长R-R间期者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分析平均心室率、长R-R间期昼夜发生频度及伴随症状。结果睡眠无关组患者睡眠及非睡眠时平均心室率均小于睡眠相关组;睡眠无关组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睡眠相关组患者长间歇时不伴黑矇或晕厥,而睡眠无关组患者长间歇时有22例出现黑矇或晕厥,均发生在清醒状态时。结论分析房颤患者DCG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时间等特征有助于判断生理性或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可穿戴式远程网络心电图诊断平台在院外场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在院外采集并实时传输到解放军总医院心电图网络会诊中心的67 730例远程网络心电图。分析心电图的质量以及对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无法正常判读心电图约794份(1.17%);检出标注为"危急"的心电图共311份(0.46%),标注为"急"的心电图共4 586份(6.77%)。发现心律失常25 797例(38.09%),其中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停搏 2.5 s145例(0.21%)、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0.02%)、室性心动过速21例(0.03%)。共检出ST段改变患者7 991例(11.80%);确诊急性心肌缺血106例(0.16%);检出心肌梗死共86例(0.13%),其中陈旧性心梗53例(0.0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3例(0.05%)。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30例被及时转诊行急诊PCI,转诊率达91%;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患者均转诊至对应医院,转诊率100%;其中30例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远程网络可穿戴式心电图设备操作简便,适用于家庭及社区。心电图可诊断率高,出具报告时间短,危急患者可通过网络平台转诊,第一时间获得心电图诊断并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心肌炎患儿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化,分析心率变异性(HRV)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组:收集2016年8月-2018年6月间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心肌炎患儿,不足4岁有31例,为研究A组,5~9岁的有57例为研究B组,10岁及以上有32例,为研究C组。对照组:选择2018年7月在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在进行健康检查前,自主神经健康稳定,无其他的精神病史的儿童,共120例,4岁以下27例,为对照A组;5岁~9岁的共36例,为对照B组;10岁及以上,为对照C组。对照组采用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研究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患者的心率及HRV情况,对比分析HRV与年龄的关系。研究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价值,分别记录研究组采用常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数据,并对其分析。结果对患者做心电图后,发现不同年龄心肌炎患者的心率变异存在明显差异(P<0. 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最慢心率和平均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C组最快心率对于对照组;研究组HR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研究A组患儿HRV指标均显著低于研究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A组的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及最慢心率均高于研究B组、C组,研究组C组心率指标低于研究A、B组。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及阳性心率70. 02%显著低于24 h动态心电图阳性率93. 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临床可采用动态心电图观察心率、心率变异的变化情况来诊断心肌炎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率和HRV指标有明显的差异,24 h动态心电图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应用于老年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08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动态心电图组)与对照组(静态心电图组)各54例,分别应用不同的心电图进行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本次研究所有对象均伴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现象,观察组患者对各种性质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准确率非常高,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动态组和常规组,动态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常规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对比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动态组的心肌缺血阳性检查率和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检测率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准确率更高,更适合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检查结果。结果:利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心律失常阳性率为70%,而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心律失常阳性率为40%,两种方法相比动态心电图检查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阳性率为50%,而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阳性率仅为20%,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更高,准确、快速的发现冠心病心律失常,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房颤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房颤合并≥2.0s长RR间期患者共80例,采用B19000TL动态心电记录器记录患者连续P4h的长RR间期,且记录患者连续24h的生活日记。把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分为睡眠相关组与睡眠无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长RR间期、逸搏心律和临床表现等。结果80例持续性房颤中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长RR间期只发生于睡眠时60例(睡眠相关组),而长矾间期清醒活动时也发生20例(睡眠无关组)。睡眠相关组患者在睡眠和非睡眠时的平均心室率均明显高于睡眠无关组(P〈0.05)。睡眠相关组无1例出现黑矇或晕厥,而睡眠无关组出现黑矇或晕厥9例。两组患者的黑嚎或晕厥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不应轻易诊断为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以“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来表述,并由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9.
王燕萍  吴彩娟 《中国卫生产业》2013,(34):168+170-168,17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中房颤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58例动态心电图房颤伴长R—R间期:睡眠相关性,38例(占65%)为A组;睡眠无关性,20例(占35%)为B组。并分析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的24h平均心率、逸搏出现的频度及伴随症状。结果结果A组长间歇的出现与睡眠相关高于B组(P〈0.05),A组平均心率高于B组(P〈0.05),B组逸搏出现的频度明显高于A组(P〈0.01)。A组患者长间歇时仅有1例头昏和黑噱,B组患者长间歇时有12例出现头晕、黑嚎或晕厥,均发生在清醒活动时。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出现的时间长短、睡眠相关性、24h平均心率、逸搏出现的频率以及不同的病因,对于指导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消融、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电图变化,通过结合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并发症的发生分析ST段压低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诊治的112例初发AMI患者的心电图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其心电图对应导联有无ST段压低(ST-segment depression,STD)将患者分为两组:STD组(A组)共60例,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0.1 m V;非STD组(B组)共52例,对应导联ST段无压低或压低0.1 m V,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观察相关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7例,心源性休克9例,严重心律失常11例;B组伴有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2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以上三种严重并发症相比,A组患者均显著多于B组(P0.05)。A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CPK、CK-MB、c Tn I[(586.2±245.3)、(235.2±91.4)U/L、(62.7±11.2)μg/L];B组血清CPK、CK-MB、c Tn I[(305.7±186.5)、(121.8±49.6)U/L、(22.3±7.9)μg/L],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A组患者均显著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存在冠状动脉狭窄32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3例;B组存在冠状动脉狭窄13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5例;冠状动脉狭窄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A组患者均显著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心电图伴随有ST段压低者,更容易出现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损伤更为严重,且并发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比率增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更积极地监护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