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臂丛下干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斜角肌间隙内臂丛下干与邻近组织结构及胸,神经干与第1肋的关系,为诊断诊治臂丛下干卡压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21具4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臂丛下干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 在42侧标本的斜角肌间隙内,有33侧在前斜角肌的后内侧存在孤立的肌束,臂丛下干分别从其前下方(23侧)或后上方(10侧)通过;组成臂丛下午时的胸,神经干在斜越第1肋前内侧面时部分穿行于骨纤维管内。(4)结论 该肌束的压  相似文献   

2.
余修贵  徐建 《九江医学》2003,18(1):20-21
目的:探讨前、中斜角肌起点与臂丛上干的关系,为临床诊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本文对30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察前、中斜角肌起点位置及其与臂丛上干关系。结果:前斜角肌起于第3—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中斜角肌起于第2—7或2—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臂丛上干C5-6神经根出推间孔后被前、中斜角肌起点的腱性交叉纤维所包裹。结论:前、中斜角肌在颈椎横突前、后结节均有起点,该交叉起点可能是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显刚  雍记智 《西部医学》2005,17(5):494-495
目的寻找一种麻醉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的臂丛阻滞途径。方法123例ASAⅠ-Ⅱ级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经前斜角肌旁人路组(观察组,n=50)、经肌间沟入路+经腋路入路组(对照组,n=73),比较不同臂丛神经阻滞入路途径的优缺点。结果观察组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前斜角肌旁人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临床常用臂丛阻滞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效果。方法:68例上肢或肩部疾病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改良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法,观察麻醉效果、优缺点、并发症等,并综合分析。结果:58例阻滞效果完善,10例效果不完善,其中6例辅用静脉镇痛药,4例追加尺神经阻滞完成前臂和手部的手术。结论:改良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法定位明显,操作简便,效果优良,穿破血管风险极少,但尺神经区域阻滞不完善,较适用于肩部、上臂部手术,并利于安置导管行连续阻滞技术,用于术后止痛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陈爽姿 《吉林医学》2010,31(9):1186-1187
目的:评价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尺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前臂尺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单纯应用0.2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0.3ml/kg行斜角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行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记录有无寒战、恶心、呕吐、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腋神经、肌皮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及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斜角肌间沟复合尺神经阻滞组尺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缩短,尺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单纯斜角肌间沟臂丛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上肢前臂尺侧手术。  相似文献   

6.
锁骨上斜角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在肌间沟的高低位置。穿刺针口斜面方向、推药速度进行阻滞。此法有适用范围广、麻醉效果确定、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以中斜角肌终端与第一肋面交点处定位法行臂丛麻醉的可行性及其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50例人次上肢手术麻醉病人,定位后给予局麻药,观察病人的麻醉效果。结果:48人次麻醉效果达到满意程度,成功满意率96%。结论:该定点法实施麻醉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臂丛神经损伤是由第5至第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它位于斜角肌间隙中,向下分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相似文献   

9.
斜角肌间沟留管臂丛阻滞在手外科术后的应用覃纲(广西民族医院麻醉科)关键词臂丛阻滞麻醉;斜角肌颈斜角肌间沟(以下简称肌沟)法壁丛神经阻滞早已广泛用于临床,且麻醉效果肯定;肌沟穿刺留管连续臂丛阻滞用于术后镇痛,临床少有报道。作者用深静脉穿刺留置针给20例...  相似文献   

10.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解剖学基础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间沟臂丛阻滞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 ,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但尺侧往往阻滞不全或延迟 ,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 ,提高了麻醉效果。我科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8月 ,通过对肌间沟处解剖学的反复观察、分析 ,并对 3 0 0 0余例肌间沟臂丛阻滞的病例不断总结 ,经过多次改进 ,形成了一套阻滞方法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前臂尺桡侧同时手术病例 12 0例。随机抽取 6 0例为A组 ,余 6 0例为B组。A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 ,即C6水平肌间沟阻滞 ;B组采用新总结后阻滞法阻滞。1.2 麻醉方法 确定肌…  相似文献   

11.
报告了58侧成人尸体的臂丛神经与膈神经、胸膜顶、星状神经节的局部位置关系,探讨在施行臂丛神经阻滞时如何避免误伤邻近诸结构。膈神经距离臂丛神经三角较近而且位置浅表;胸膜顶基底周线的最外点到锁骨胸骨端最高点上方的水平距离为34.30±0.82mm;星状神经节到臂丛神经三角的水平距离为29.41±0.82mm。在垂肩型体质的人,胸膜顶的位置相对较高而且浅表。  相似文献   

12.
神经刺激器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拟行臂、腕、手掌及手指部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I组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当刺激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时分别予以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均采用锁骨上人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结果:使用神经刺激器组对尺神经阻滞的有效例数及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异感定位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均短于异感定位组(P〈0.05)。二者在实施阻带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经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13.
探讨神经干动作电位(NA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在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直接暴露神经刺激,记录NAP和SEP,对肘管综合征同时记录CMAP。根据术中电生理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制订最佳手术方案。结果80例外伤性臂丛根性完全损伤中,经术中电生理检测及手术探查证实,术前有9例将C5节前伴节后损伤误诊为节后损伤;2例将C6节后损伤误诊为节前损伤;2例将C7节前损伤误诊为节后损伤。另有3例术中C5、6根干部外观质地完全正常,但术中电生理检测证实为节前损伤(椎孔内撕脱)。40例周围神经损伤中,术中NAP和CMAP检测对早期神经再生的检测,神经瘤或吻合口部位神经功能及卡压神经松解疗效的评价均有良好作用。术中电生理诊断神经完全损伤而行神经切除术者,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无或仅含少量变性神经纤维。结论术中电生理检测能提高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诊治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90年3月至1992年9月应用胸前外侧神经和胸背神经转位于腋神经和肌皮神经的方法,治疗上干型臂丛根性损伤6例,取得成功,效果良好。对该项手术的方法、适应症及手术效果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需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威三组,A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因30ml,B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因30ml加布托啡诺1mg,C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固30ml加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记录感觉和运动起效和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并发症。结果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B组长于A、C组,运动阻滞和麻醉起赦时间三组无区别。结论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30ml加布托啡诺1mg比单独0.5%罗哌卡因30ml延长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6.
前跗管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2具64侧男性成人伸肌下支持带的形态、结构及腓深神经在足部行程中的有关形态进行解剖观察,其中,神经在伸肌下支持带深面与距骨颈之间呈扁形者占79.7%;在伸肌下支持带下前方与距骨头之间呈扁形者占57.8%;腓深神经内侧支在(足母)短伸肌腱深面呈扁形者占76.7%;外侧支在(足母)短伸肌深面呈扁形者占84.4%。文中还对前跗管综合征的病因和手术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作者根据感觉神经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以下简称SNAP)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以下简称SEP)改变,对30例臂丛神经损伤作定位诊断。电生理诊断和手术结果完全与基本符合者共25例,占83.3%。作者提出应注意臂丛节前损伤可伴有双重嵌压致SNAP消失而造成误诊。讨论了电生理诊断准确率上干低于中、下干的原因。建议除桡浅神经外检测正中神经(拇指),以利于对C_6神经根损伤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8.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在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中应用的意义。②方法 肩外展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斜方肌,屈肘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胸大肌,中间肌腱缺损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桥接;术后患肢石膏制动42d.③结果 16 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患肢肩外展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5% ,屈肘为93.7% .④结论 应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筛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40具干颅与20具尸体头颅对眶内的筛孔与筛动脉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筛前、后孔多数位于额筛缝处式以上。由眶内缘点至筛前孔的距离约16mm,至筛后孔为30mm左右。筛后孔离视神经管眶口较近,距离5~8mm的占78%。筛前动脉较短,品径较粗,紧贴眶壁走行。筛后动脉较长而细,与上斜肌关系密切,有时还发支供应其他眼外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