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天顺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41-114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例(治疗组),与36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为对照(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尿激酶治疗组3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5例;对照组36例,显效2例,有效8例,无效26例。治疗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lt;0.01)。尿激酶治疗组治疗后正中及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NCV可发现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部分周围神经呈损伤性改变,总异常率达25.33%,同时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且NCV改变与病程有关,而与年龄无关.结论:NCV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
银杏达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DPN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静脉滴注,连用4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测定四肢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快,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银杏达莫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某院102例D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接受西药甲钴胺治疗,观察组51例加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评价疗效.方法 40例DPN患者予依达拉奉60mg/d,静脉滴注2周,检测治疗前后氧化和抗氧化系统指标和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总体症状评分(TSS).结果 治疗后DPN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明显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显著增快,TS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抑制DPN患者氧化应激,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的早期诊断价值及评价DPN程度的意义。方法 对 5 3例糖尿病患者下肢F波、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检测 ,分析糖尿病患者中有、无神经系统自觉症状组 ,1型、2型糖尿病组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 各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值减慢 (P <0 .0 1)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 ,F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加重 (P <0 .0 1) ,感觉神经传导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型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较 2型为重 (P <0 .0 1)。结论 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DPN早期诊断及评价DPN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张新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76-237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DPN病变累及周围神经,导致感觉丧失,肌力减弱。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已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主动参与足部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或)大血管病变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同时给予糖尿病饮食和规范的降血糖治疗,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实施足部护理,教育指导,时间3个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42.1 m/s上升至治疗后45.2 m/s,尺神经治疗前44.8 m/s上升至治疗后47.9 m/s,腓神经治疗前33.6 m/s上升至治疗后38.2 m/s,胫后神经治疗前40.2m/s上升至治疗后47.4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部护理有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恢复,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DPN病变累及周围神经,导致感觉丧失,肌力减弱。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已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丹迪公司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测定了14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大于50ml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组)及20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为零的糖尿病患者(正常膀胱组)的双侧上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潜伏时、病程和糖代谢状况。结果 与正常膀胱组比较,神经源性膀胱组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较慢,相应的神经传导潜伏时较长,平均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也较高(t=3.095,P&;lt;0.05)。结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常伴有广泛的周围神经病变,且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时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26例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速度 (NCV)测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诊断的价值及DPN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NCV检测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NCV的异常率为 63 5 %,全组有 10 7%为单侧异常。临床症状、体征与NCV测定结果的符合率 5 2 4%和 66 7%,无症状、体征的患者中分别有 5 4 2 %、3 9 4%的NCV异常。结论 :DPN病情隐匿 ,NCV检测为此病的诊断提供直接的客观证据。DPN发病有不对称性 ,必要时双侧同时检测 ,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3.
微波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目的:观察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探讨其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北京市康复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象:选择1998—10/2002-06北京市康复中心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郑白蒂等提出的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微波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微波治疗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52-72岁,平均64.2岁。药物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3-73岁,平均64.3岁。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0岁,平均63.3岁。对照组与两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的基础上给予治疗,治疗期间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和降压治疗药物的应用保持相对稳定。微波治疗组采用国产TMA-A型双频热疗机,局部照射,频率915MHz,功率为30~40W,辐射器为圆形,直径16cm,与体表距离3~5cm。对多发性神经病变者按病变部位分别照射。各部位每次治疗15min,1次/d,15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药物治疗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0.25g,口服,3次/d,服用30d。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疗效评定:参照樊东方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见明显好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选取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联合甲钴胺,研究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联合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检测值及TSS总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腓总神经、SNCV、MNCV检测值及TSS总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SNCV、MNCV检测值提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SS总评分[(4.02±1.01)分]低于对照组[(5.95±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6.4±6.1),(47.2±5.8),(46.9±4.2),(46.4±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5.6),(38.2±5.3),(35.2±4.1),(35.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5.1),(41.1±5.1),(37.8±4.4),(39.1±4.0),P<0.01犦。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7.8±5.6),(48.5±5.1),(48.9±5.8),(45.3.±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5.4),(37.6±5.8),(38.1±5.4),(36.1±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5.4),(39.4±4.8),(37.1±5.1),(38.7±5.6),P<0.01犦。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6.4&;#177;6.1),(47.2&;#177;5.8),(46.9&;#177;4.2),(46.4&;#177;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177;5.6),(38.2&;#177;5.3),(35.2&;#177;4.1),(35.7&;#17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177;5.1),(41.1&;#177;5.1),(37.8&;#177;4.4),(39.1&;#177;4.0),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7.8&;#177;5.6),(48.5&;#177;5.1),(48.9&;#177;5.8),(45.3&;#177;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177;5.4),(37.6&;#177;5.8),(38.1&;#177;5.4),(36.1&;#177;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177;5.4),(39.4&;#177;4.8),(37.1&;#177;5.1),(38.7&;#177;5.6),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7.
高压氧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患者112例分为2组,对照组56例采用糖尿病饮食、降血糖、能量合剂、促代谢药物等治疗,HBO组56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采用多人高压氧舱,在舱内停留100min,压力0.25MPa,戴面罩吸入纯氧60min,中间休息10min,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4~6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NCV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HBO组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显著加快(P<0.01);对照组仅正中神经MNCV显著加快(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BO治疗后无周围神经症状者NCV均显著加快(P<0.01或0.05);有周围神经症状者仅正中神经MNCV和SNCV、腓总神经、尺神经MNCV显著加快(P<0.01或0.05)。结论HBO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NCV,治疗越早,改善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参川穹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观察组患者给予丹参川穹嗪联合甲钴胺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静脉滴注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感觉正中神通经、腓神经传导速度、运动正中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血管内径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浆黏度、高切黏度、低切黏度、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速度(PS V )、内膜中层厚度(IM T )、管径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穹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有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9.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目的:观察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探讨其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北京市康复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象:选择1998-10/2002-06北京市康复中心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郑白蒂等提出的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微波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微波治疗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弥可保肌肉注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对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方法 有自觉症状并双膝反射消失的确诊糖尿病病人30例,肌注弥可保500μg/d,持续4周。治疗前后检测左侧下肢腓总神经的感觉和传动传导速度,对结果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30例病人的左侧下肢排总神经的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加快(P<0.05)。自觉症状消失的为20%;明显减轻的为40%;减轻的为33.3%,膝反射出现的有60%。未发现副作用。结论弥可保肌肉注射能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现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