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1~12月发放的321 450件院前急救物品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方法;将2014年1~12月发放的321 230件院前急救物品作为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比较两组物品有效使用率、不合格报损率、去向明确率以及复核差错率。结果:研究组复核查出差错率和院前急救物品不合格报损率低于对照组(P0.05),院前急救物品有效使用率和院前急救物品去向明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物品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和使用效果,降低使用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谢建仪 《全科护理》2016,(12):1262-1264
[目的]观察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起将流程管理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实践中,将应用前(2014年3月—2014年12月)接受院前急救护理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5例设为对照组,将应用后(2015年1月—2015年10月)同类病人57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接受不同模式院前急救护理后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病例干预后各相关时间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流程管理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实践之中,能够显著缩短院前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临时血液透析导管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病人233例为研究对象,2014年1月—2014年12月110例病人对照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123例病人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干预组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9例,发生率为8.18%,干预组发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2例,发生率为0.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降低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在防止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起对新生儿皮肤损伤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的2016年1月—2016年12月随机抽取80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的2015年1月—2015年12月随机抽取8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皮损评分,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5%(P0.05);观察组新生儿在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皮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家长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等心理状态评分相比于护理前降低(P0.05),而在护理后观察组家长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6.25%(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减少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减轻皮肤损伤程度,改善新生儿家长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彬蓉  徐丹凤  罗晓菊  余孛  刘丹 《全科护理》2016,(13):1343-1344
[目的]探讨爱婴医院复核工作的开展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喂养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240例分娩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按2014年爱婴医院复核工作开展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16例为爱婴医院复核工作开展前(2014年1月—2014年6月),观察组124例为爱婴医院复核工作开展后(2014年7月—2014年12月)。比较两组产妇喂养方式。[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率为62.1%,高于对照组的31.9%(P0.05)。[结论]认真落实爱婴医院复核标准,加强产儿科合作,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在母乳喂养方面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有效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预防脑出血病人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8例脑出血病人作为观察组,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8例脑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法预防跌倒事件。比较两组病人跌倒的发生率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跌倒发生率为1.14%,低于对照组的9.09%(P0.05);观察组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8.86%,高于对照组的88.64%(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可预防脑出血病人跌倒事件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医护一体化模式在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儿科在医护一体化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将其作为观察组,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单纯实施护理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模式护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工作责任心、护理文书质量、出院指导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分别为96.56%与87.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基础上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可明显提高儿科专科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化安全管理在防范护理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5年6月强化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措施有强化风险培训、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分层分组管理等措施,与2014年6月—2014年12月未实施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强化风险管理后护士安全管理意识、护理质量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变化。[结果]强化风险护理管理后,护士的风险因素认识、安全管理认识、对安全管理的态度等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护士的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消毒隔离、风险评估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护理差错率、护理缺陷率、护理投诉率低于管理前,主动呈报率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强化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护士的护理安全管理意识,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在神经外科病人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15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14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压疮相关知识掌握率、压疮发生率、压疮大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压疮相关知识掌握率分别为80.00%和57.14%,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67%和87.14%,压疮发生率分别为1.33%和5.00%,压疮面积分别为2.17cm~2±0.34cm~2和4.86cm~2±0.51cm~2,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病人及家属压疮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900例新生儿病人为对照组,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900例新生儿病人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感染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发生感染情况、病房内物品卫生合格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房内空气、奶嘴、奶瓶、消毒液、灭菌物品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总感染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病房中采用精细化管理,可增强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控制,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潘玉娟  兰建芸  潘井岗 《全科护理》2016,(34):3627-3629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普外科中心静脉导管(CVC)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的CVC置管病人132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5年12月的CVC置管病人141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CVC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在导管评估、冲封管方法及时机、输液接头更换、消毒方法与待干、敷料固定方法、穿刺点红肿渗出、病人舒适度、CVC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普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规范了CVC导管日常使用,能减少CVC并发症,提高病人舒适度,使导管留置时间满足治疗需要,对保障普外科病人的输液安全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 PDCA 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1月—2013年8月(实施PDCA 模式前)对3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留置针常规护理;2013年7月—2014年2月对3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留置针 PDCA 模式管理,分析实施前后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皮肤损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留置时间、护理时间等。[结果]实施 PDCA 模式前后,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皮肤损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实施前、护理时间明显短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DCA 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明显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缩短护理时间。  相似文献   

13.
郝利  王英 《全科护理》2016,(33):3517-3518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病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使用营养泵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期间有使用抗生素病人发生AAD危险的658例病人进行观察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392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266例为观察组,按照常规实施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在AAD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结果]应用营养泵给予营养支持后,神经重症病人AAD发生率由5.36%下降至1.88%(P0.05)。[结论]营养泵的使用可降低神经重症病人AA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美兰  钱相云 《全科护理》2016,(35):3741-374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血管活性药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方法与干预措施。[方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6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62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血管活性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即成立血管活性药风险管理小组、规范血管活性药专项知识培训考核内容、完善安全警示标识、实施护士主导型的目标血压管理、选用双腔深静脉导管并加强注射泵的安全管理等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目标血压达成率、血管活性药相关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士血管活性药专项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结果]观察组目标血压达成率、护士血管活性药专项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相关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活性药物在ICU广泛使用,加强护士血管活性药的风险管理可减少血管活性药相关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规避产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产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科室内实施PDCA循环管理,从人、物、环、法4个方面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来进行过程监控与质量管理,比较PDCA管理前后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及病人满意度的变化。[结果]PDCA循环管理后,病人用错药物、病情观察不详、产程观察不细、护患纠纷等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管理前,不安全事件呈报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循环管理后病人在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病区管理、护理技术等护理满意度方面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CA循环管理实现了不良风险的事前预防,有效规避了产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进行改进,比较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2012年1月—2014年5月)与实施后(2014年6月—2015年9月)护理安全情况及手术室综合评分情况。结果 PDCA实施后,患者感染率、产后切口感染率、镇痛泵滑脱率和耐药率低于PDCA实施后(P0.05);PDCA实施后,手术室环境管理、护理安全、药品物品、消毒隔离、教学培训、护理文件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PDCA循环法能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水平,推动实现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进入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1日~12月31日实施PDCA循环干预前58例AMI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救护理。选取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PDCA循环干预后58例AMI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急诊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急诊入院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循环干预后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干预可提高AMI患者的院前急救效率,改善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及 PDCA 循环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消化内镜检查的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2014年4月本科室开展了 PDCA 循环护理模式,选取2014年4月—2014年6月进行消化内镜检查的5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通过对护理质量的考核及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质量情况,同时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经护理质量考核,观察组病人各方面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前,两组病人的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各项生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消化内镜室通过护理风险评估及应用 PDCA 循环模式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其风险意识,使护理质量获得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PDCA护理模式在神经外科PICC置管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56例神经外科病人应用PDCA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作为观察组;另外取2012年2月—2012年12月的病人5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统计两组病人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导管留置时间,并在护理结束后对病人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2.1%;观察组留置时间153.0d±38.9d,对照组为112.0d±21.6d;观察组满意率为92.9%,对照组满意率为73.2%。上述三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PICC置管病人护理中应用PDCA护理能显著减少病人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肿瘤病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植入输液港的8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植入输液港的10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病人进行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输液港按时维护率(98.00%)、输液港知识知晓率(96.00%)、病人满意度(98.00%)均高于对照组(77.50%,70.00%,81.25%),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17.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信公众平台用于肿瘤病人输液港延续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