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目前众多实例和资料证实,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及该抗体的致敏程度对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移植后器官功能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 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排异情况,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8-09/2000-05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肾移植研究室完成。 对象:选择在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肾移植的633例患者,男348例,女285例,年龄16~67岁。 方法:采用美国One Lambda 公司和德国Biotest公司淋巴细胞冷冻板,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一两个月内血清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 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临床排斥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591例,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61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占10.3%;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2例,移植后3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71.4%,12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阳性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阴性患者427例,术后24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5.6%;肾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7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42.7%。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并发生排斥反应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12,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85,二者在P=0.01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群体反应抗体对预测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高;而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抗体阴性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体肌腱移植是目前修复肌腱缺损的理想方法。其中异种肌腱供源丰富,但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为其使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目的:对异种肌腱的抗原性和移植后的免疫反应及降低异种肌腱排斥反应的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1995-01/2010-12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肌腱,异体移植,免疫”或“tendons,transplantation Immunit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肌腱移植免疫反应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96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对异种移植物抗原的研究包括半乳糖-a-1,3-半乳糖抗原(Gal)和非Gal抗原,以对Gal抗原基因研究的较多。Gal抗原由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的Gal-a-1,3-Gal抗原引起,是引起超级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异种肌腱移植后早期以细胞免疫为主,晚期仅有体液免疫参与;动物实验表明经不同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后的异种肌腱有潜在应用价值。肌腱移植不同于器官移植,肌腱移植属于非功能性移植,异体肌腱只为受区提供一个生长支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点主要体现在生物力学上,因此,探讨出新的消除免疫原性同时保留移植物生物力学特性的方法是异种肌腱移植获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大部分肾移植失败的患者体内都存在抗HLA抗体。检测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在肾移植受者体内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2006-10/2008-03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9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以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群体反应性抗体> 10%为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即致敏受者。检测移植后2个月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及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与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结果:肾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50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率发生率为66%,移植前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56例受者的发生率为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受者(66%,11%,P < 0.01)。体内含抗HLA-Ⅱ类抗体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含HLA-Ⅰ类抗体的受者(78.1%,43.8%,P < 0.05)。 结论: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是肾移植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患者移植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是一类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常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目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抑制剂的应用使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明显提高。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 方法:对20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给予抗胸腺球蛋白、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蛋白A免疫吸附初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留血标本测定群体反应性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均有效逆转。随访48个月,1例患者在移植后5个月时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停用免疫抑制剂,继而发生剧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至随访终点时平均血肌酐浓度为(132.6±44.2)µmol/L。提示,抗胸细胞球蛋白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实,可溶性CD30可作一种除群体反应型抗体以外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来评估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状况。 目的:比较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对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7-01/2008-01在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 参试者: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20例。 方法:检测120例肾移植前患者血清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浓度,移植后患者接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疗法。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映判断采用肾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是否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移植前后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观察患者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与急性排斥关系。 结果:总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8%(19/120),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均阳性患者与两项都是阴性的患者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42%和7%,P =0.001)。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患者中若检测出sCD30呈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会显著升高(21%和5%,P =0.019)。致敏组人群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 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肾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的成熟,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的致敏肾移植受者较前增加很多,肾移植后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甚至移植失败。文章对24例致敏肾移植受者进行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α单克隆抗体联合免疫吸附预处理后,观察其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情况,并与正常肾移植受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肾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应用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α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吸附对致敏肾移植受者预处理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降至正常后,可以安全地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多数异种移植的研究仍局限在两个不同种属间的哺乳动物,两个不同纲间的肝细胞移植却罕有报道。 目的:观察不同纲间(罗非鱼/大鼠)肝细胞移植的排斥反应及其途径。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9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尼罗罗非鱼。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方法:采用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L-1。实验组脾内注射提纯后的罗非鱼肝细胞2 ×107,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不同时段移植物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物周围IgM及IgG。 结果:实验组移植后2 h可见红髓内弥散分布的成簇、小灶状肝细胞,肝细胞呈圆形,细胞边界清晰,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染色较淡。肝细胞移植物在移植后很快的被排斥,移植后4 h,部分肝细胞边界不清。核固缩、核溶解,存活肝细胞明显减少,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移植后8 h只能见到少许正常肝细胞,24 h后未见到完整肝细胞。移植后3 d可见肉芽肿样区域,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对照组术后早期可见小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较轻。实验组移植后1h大鼠脾内移植物周围可见少量的IgM,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IgM明显聚集,一直持续到移植后3 d时反应程度减弱,IgG在移植后24 h开始出现,3 d后反应程度减弱及消失。对照组大鼠脾内始终未见IgM和IgG出现。 结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于大鼠体内可能发生了超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是大鼠天然抗体和罗非鱼肝细胞表面的异种抗原反应后,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罗非鱼肝细胞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沈蓓莉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53):10557-10560
为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选择2006-01/2008-01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收治的肾移植高致敏受者12例。对1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 5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4~6次,平均每周1次,术前1 d行蛋白A免疫吸附1次,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则立即给予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12例高致敏患者移植后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有2例患者均在移植后数日内突发少尿,血肌酐迅速上升。经病理提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伴有水肿,肾小管周围淋巴细胞积聚,毛细血管有单核细胞浸润及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坏死,诊为急性排斥反应,再次查群体反应性抗体,此2例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均再度明显升高,Ⅰ类平均3.8%,Ⅱ类平均19.2%,立即行蛋白A免疫吸附结合大量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成功逆转排斥反应,肾功恢复正常,复查群体反应性抗体Ⅰ类平均降至8.3%,Ⅱ类降至5.2%。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移植肾功能良好。提示蛋白A免疫吸附能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降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 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 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 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应用灵敏的技术可以检测到致敏肾移植患者体内低水平抗体,但是即便如此临床上依然无法完全检测出全部抗体。 目的:探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肾移植术前常规检测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和群体反应性抗体,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者(PRA≥10%)检测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其术后临床结果与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阴性患者做比较。 结果与结论:在379例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55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10%,这些患者中75%曾有过致敏史。其中20例检测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这些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更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和移植肾存活率低下等。结果提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与移植物失功、排斥反应有显著相关性。而体内仅存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患者移植效果相对好。对于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但体内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术后需要更积极地监测免疫功能和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