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的相关性,为临床全面评价GA和HbA1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住院的6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第2天测定静脉空腹血糖(FPG)、HbA1c、GA、空腹C肽(FCP)及餐后2h血糖(2hPBG)、餐后2hC肽(2hCP)等。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采用MAGE和SDBG评估研究对象的血糖波动程度,采用CGM中连续48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评估整体血糖水平。结果(1)660例研究对象中男346例、女314例。年龄(66±6)岁,糖尿病病程[8.0(4.0~13.8)]年,HbA1c为[8.2(6.7~9.6)]%,GA为[21.1(17.6~25.9)]%,MAGE为[5.3(3.9~7.2)]mmol/L,SDBG为[2.1(1.6~2.7)]mmol/L,MBG为[8.6(7.3~10.1)]mmol/L。(2)单相关分析GA与HbA1c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6,P<0.01)。GA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670,0.650,均P<0.01);HbA1c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3,0.634,0.661,均P<0.01)。(3)单相关分析GA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0.529,均P<0.01);HbA1c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7、0.495,均P<0.01)。(4)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A水平与血糖波动参数MAGE和SDBG水平独立相关。结论与HbA1c相比,GA能更好地反映餐后血糖的水平及血糖的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44例T2DM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CRP检查,并以血糖标准差(SDBG)为依据分组研究2型糖尿病(T2DM)血糖波动与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TDM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平均血糖、HbA1c、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BG≤1.4mmol/L组与1.4mmol/L〈SDBG≤2.0mmol/L组之间平均血糖、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hs—CRP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2.0mmol/L〈SDBG≤3.0mmol/L组与SDBG〉3.0mmol/L之间存在同样的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在T2DM中hs—CRP与HbAlc相关,在HbA,c相似的人群中,hs—CRP还与SDBG相关。结论:T2DM的hs—CRP不仅与平均血糖、HbA1c有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血糖水平及日内血糖、餐后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水平。监测一日三餐前30min、餐后2h及晚睡前共7次指尖微量血糖,计算1d7次微量血糖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并根据PPGE水平分为2组:PPGE2.2mmol/L组和PPGE≤2.2mmol/L组。结果与PPGE≤2.2mmol/L组相比,PPGE2.2mmol/L组的患者SDBG、LAGE、HbA1c和CEC水平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PPGE、SDBG及LAGE呈正相关(P0.01)。CEC与PPGE、SDBG、LAGE及HbA1c呈正相关(P0.01),其中与PPGE的相关性最强。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血糖控制参数后,PPGE和LAGE仍与CEC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13(P0.001)和0.077(P=0.013)。结论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日内血糖及PPGE显著增加;血糖波动特别是餐后血糖波动和日内最大血糖波动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其作用独立于持续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毛细血管血糖对评估血糖控制的相对价值。方法检测3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7个时点毛细血管血糖(3餐前、3餐后2hN睡前),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糖的关系。结果对平均血糖和HbA1c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平均血糖和7个时点血糖与HbA1c均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87及0.50~0.86,均为P〈0.01),午餐后2h血糖、晚餐后2h血糖和睡前血糖与HbA1c具有更好的相关性。结论午餐后2h、晚餐后2h及睡前血糖在预测血糖控制方面优于其他时间点的血糖,在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时,可作为HbA1c的一个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血糖及血压波动对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并探讨DN患者血糖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84例(UACR<30mg/g)和微量蛋白尿组76例(近半年2次以上30mg/g≤UACR≤300mg/g)。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分析血压波动情况;采用多点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波动 [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并分析DN与血糖及血压波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微量蛋白尿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DBG、LAGE及全天血压、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微量蛋白尿组SDBG与24hDBP-SD呈正相关,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UACR与FBG、HbA1c、SDBG、LAGE、24hSBP、24hSBP-S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糖及血压波动可能增加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日内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漂移幅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2月至200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新诊断T2DM患者6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持续3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日内不同时点、时段的血糖水平、HbA1c、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之间的关系。结果(1)他DM患者HbA1c与全天8次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0.70,P均〈0.01),与PPGE不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及中、晚餐后2h血糖进入最后的方程(校正R^2=0.566,P〈0.01)。(2)HbA1c与全天不同时段的平均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0.74,P均〈0.01),晚餐前1h、晚餐后2~3h及晨3:00~6:00时间段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3)CGMS所示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相关性最强(r=0.81,P〈0.01)。(4)MAGE与HbA1c不相关(P〉0.05),三餐PPGE及晨3:00的血糖水平为影响MAGE的独立参与因素(校正R^2=0.427,P〈0.01)。结论T2DM患者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最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因此,他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HbA1c〈7.5%)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HbA1c〈7.5%的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3d的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情况,计算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以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析HbA1c与上述测定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9.5%的患者血糖最高值超过11.1mmol/L,29.7%的患者发生低血糖(〈3.9mmol/L);血糖超过7.8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33%;血糖超过11.1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10.2±1.2)%;低血糖占时间百分比(5.2±1.5)%;HbA1c与CGMS平均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与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r=0.48,P〈0.01),与MAGE无关(r=0.12,P〉0.05)。结论HbA1c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大;HbA1c与平均血糖以及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与血糖波动无关;HbA1c和血糖波动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量与质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不同HbA1c水平T2DM患者的血糖特点。方法将178例T2DM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3个组,通过CGMS进行血糖监测。结果各组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值(24hMBG)均有相关性(P〈0.05),与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无相关性。HbAlc≤7.5%时,餐后血糖与之相关性较好(P〈0.05)。HbA1c〉7.5%时,与三餐前血糖相关性较好(P〈0.05)。结论HbA1c代表血糖的整体水平,但不能反映血糖的稳定性,而CGMS可反映血糖的波动规律。HbA1c和CGMS联合应用更加有利于血糖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2DM患者24小时动态血糖变化与HbA1C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bA1c水平将578名T2DM患者分为4个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患者全天血糖。结果组内分析显示,仅在7.5%≤HbA1c〈10.0%组及HbA1c≥10.0%组内HbA1c水平和高血糖曲线下面积、高血糖持续时间、平均血糖及血糖波动幅度呈正相关;仅在HbA1c〈6.5%组内HbA1c水平和空腹状态低血糖曲线下面积及持续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当HbA1c处于不同区间内时,HbA1c水平与高血糖及低皿糖暴露、平均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幅度的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水平变化与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泉州市泉港区医院收治的9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非视网膜病变组48例、视网膜病变组44例;根据视力损伤严重程度将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轻度组15例、中度组14例、重度组15例。所有患者入院次日检测空腹血糖和视力情况,分析不同组间FPG、HbA1c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HbA1c水平变化与患者视力严重程度关系。结果 视网膜病变组FPG和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重度组FPG和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PG、HbA1c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436、0.531,P均<0.001)。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FPG与HbA1c水平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纯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tHcy)水平的关系。方法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给予胰岛素治疗3个月。基线和治疗3个月后取空腹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Hcy,餐后2h取血测定餐后血糖(PBG)。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单纯胰岛素治疗后,FBG、PBG和HbA1c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虽然治疗后血浆tHcy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以HbA1c7.0%作为判断血糖控制水平的界值,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31例(45.6%),HbA1c〉7.0%的患者37例(54.4%)。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除FBG、PBG和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外(P〈0.01),tHcy也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随着血糖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福州地区的333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 one c, HbA1c)水平及与血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将2022年6月1~30日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333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HbA1c、血糖及血脂检测,根据HbA1c水平分组,HbA1c≥7.0%组与HbA1c<7.0%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血脂水平,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HbA1c与空腹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结果 HbA1c≥7.0%组的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显著高于HbA1c<7.0%,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于HbA1c<7.0%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波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大血管并发症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66例)和无大血管并发症组(76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动态血糖监测(CGM)资料。结果 ①大血管并发症组的年龄、DM病程、高血糖时间百分比、高血糖AUC、MBG、低血糖发生率、2hPPG、SDBG、MAGE、LAGE均显著大于或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或P<0.01)。而两组间性别比例、吸烟史、高血压史、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血脂、肝功、FPG及HbA1c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②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与年龄、MAGE呈独立正相关。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与年龄、DM病程、高血糖时间百分比、高血糖AUC、低血糖发生率、MBG、2hPPG、SDBG、MAGE、LAGE均呈正相关。结论 血糖波动指标MAGE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糖与昼夜动态血压波动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通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患者3 d内的血糖情况,根据平均血糖及血糖标准差(SDBG)的变化,将患者分为高波动血糖组及低波动血糖组。通过佩戴动态血压监测(ABPM)系统测定患者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SDBG、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糖波动与昼夜动态血压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昼夜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波动血糖组患者52例,低波动血糖组68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波动血糖组与低波动血糖组杓型血压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比57.4%,χ~2=12.71,P0.01)。高波动血糖组与低波动血糖组SDBG分别为(3.84±1.17)、(2.69±1.10)mmol/L;SBPF分别为6.7%(-5.1%~10.6%)、11.5%(4.6%~13.4%)。高波动血糖组SDBG与SBPF、DBPF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_s=-0.151,-0.171;P=0.522,0.463);低波动血糖组SDBG与SBPF、DBPF呈负相关(r_s=-0.441,-0.462;P=0.014,0.021);120例患者SDBG与SBPF、DBPF呈负相关(r_s=-0.523,-0.461;P=0.031,0.025)。SDBG、年龄、糖尿病病程为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糖波动较小的2型糖尿病患者杓型血压所占比例较高,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波动与昼夜动态血压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接受诺和灵30R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7.5%)30例改为诺和锐30治疗12周,结果:BMI、FBG、24h平均血糖水平(24hMBG)无明显变化,2hPG、ACR均明显下降(P均〈0.05),HbA1c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均〈0.05)。结论:诺和锐30可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水平HbA1C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响因素。方法1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HbA-c水平分为三组,分别对血糖影响因素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低HbA1c与葡萄糖负荷后血糖、TG水平相关。中等HbA1c与FPG、负荷后血糖相关。高HbA1c仅与FPG相关。结论不同程度糖代谢紊乱的T2DM患者的血糖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CGM)技术探讨不同糖代谢人群24 h平均血糖水平(MB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并初步建立不同HbA1c水平其相对应的MBG值.方法 选取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受试者318人,其中正常糖调节组115名、糖调节受损组5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组146例.糖尿病、糖调节受损的诊断采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测量各组生化指标,并行OGTT,测定糖负荷后2 h血糖(2 h PG).采用CGM系统估算MBG水平,高压液相法测定HbA1c水平,分析MBG与HbA1c间的关系.统计学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线性模型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318例研究对象中总体HbA1c水平为(6.6±1.5)%,MBG水平为(7.3±2.3)mmol/L.(2)MBG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848,P〈0.01),其回归方程为MBG=1.252×HbA1c-0.992(R^2= 0.718,P〈0.01),即HbA1c每升高1%,MBG相应升高1.252 mmol/L.HbA1c=6.5%时,对应的MBG值为7.1 mmol/L.HbA1c=7.0%时,对应的MBG值为7.8 mmol/L.(3)仅包括14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MBG和HbA1c之间的关系与总人群的结果一致(r=0.788,P〈0.01),线性回归方程为MBG=1.255×HbA1c-0.886(R2=0.621,P〈0.01).当HbA1c= 6.5%时,MBG对应值为7.3 mmol/L.HbA1c=7.0%时,对应的MBG值为7.9 mmol/L.结论 初步建立了各HbA1c水平其相应的MBG值,为深入开展中国人群平均血糖与HbA1c转换关系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日内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漂移幅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2月至200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新诊断T2DM患者6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持续3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日内不同时点、时段的血糖水平、HbA1c、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之间的关系。结果(1)T2DM患者HbA1c与全天8次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0.70,P均<0.01),与PPGE不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及中、晚餐后2h血糖进入最后的方程(校正R2=0.566,P<0.01)。(2)HbA1c与全天不同时段的平均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0.74,P均<0.01),晚餐前1h、晚餐后2~3h及晨300~600时间段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3)CGMS所示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相关性最强(r=0.81,P<0.01)。(4)MAGE与HbA1c不相关(P>0.05),三餐PPGE及晨300的血糖水平为影响MAGE的独立参与因素(校正R2=0.427,P<0.01)。结论T2DM患者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最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因此,T2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血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医院收治的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根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为正常血糖波动组(n=88)和异常血糖波动组(n=84)。记录一般临床资料, 测定生化指标和CD147、MMP-9水平, 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血糖波动组相比, 异常血糖波动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围、吸烟比例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数较大, 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高(P均<0.05)。与正常血糖波动组相比, 异常血糖波动组患者CD147、MMP-9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CD147和MMP-9与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水平(MBG)、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呈正相关(P<0.05)。病程、HbA1c、CD147、MMP-9是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炎症及单核细胞自噬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120例HbA1c达标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血检测血脂、HbA1c、空腹胰岛素(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