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103例,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脑血栓形成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测定发病后第1、2、3、7天及健康对照组血浆LPA含量。结果TIA组、脑血栓形成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于发病后24h内开始升高,呈时间动态变化过程。结论LP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溶血磷脂酸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预警作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设计: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Ⅰ组;②急性脑梗死(ACI)者Ⅱ组;③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前期表现者Ⅲ组;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相关危险因素而无前期表现者Ⅳ组。分别检测LPA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Ⅰ组20例,LPA异常9例;Ⅱ组167例,LPA正常组临床好转率(87.8%)高于LPA异常组(77.2%),LPA正常组临床加重率(4.55%)低于LPA异常组(11.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294例,LPA异常189例,经药物干预后发生脑卒中1例,对照组LPA异常164例,未经干预,发生脑卒中29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Ⅳ组121例,LPA异常79例,经干预后未发生脑卒中。结论TIA病情的加重与LPA升高有关。ACI病情变化与LPA呈明显的正相关。LPA的预警作用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溶血磷脂酸检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的检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LPA、AP检测,同时检测TG、TC及测量血压。研究LPA、AP浓度的增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高血压、高血脂对LPA、AP检测的影响。结果脑梗死和暂时性脑缺血患者在发病24h、48h、72h之内LPA、AP均高于正常,7d后LPA开始逐渐降低恢复正常,而AP一直高于正常,LPA、AP的升高或降低与高血压、高血脂和头颅CT是否有病灶无明显因果关系。结论LPA、AP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是一个敏感的反应有无缺血性脑损害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有机溶剂抽提法对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动态检测血浆LPA含量,分析其与梗死部位(皮质支和深穿支)的关系,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后6h血浆LPA含量[(3.45±0.3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3±0.31)μmol/L,P〈0.01],并在发病后24h达到高峰[(4.05±0.51)μmol/L],14d接近正常,与高峰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质支组发病后24h血浆LPA水平[(4.64±0.55)μmol/L]高于深穿支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与病程、病灶部位有关。LPA在急性脑梗死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溶血磷脂酸 (LPA)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 ,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 ,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5 39± 1 32mol/L ,脑梗塞组溶血磷脂酸次之 4 31± 1 13mol/L ,对照组溶血磷脂酸 2 13±0 6 7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疑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 ,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明确诊断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30例,除常规治疗外口服氯毗格雷75mg/d;对照组32例,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脱水、胞二磷胆碱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分别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LPA水平,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血浆LPA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氯吡格雷组治疗后血浆LPA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吡格雷能有效降低血浆LPA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薏苡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影响。方法:将64例TIA高危组患者分为薏苡仁1组和阿司匹林1组,将78倒TIA低危组患者分为薏苡仁2组和阿司匹林2组,测定各组治疗30d前后血浆LPA值。结果:薏苡仁1组血浆LPA值(6.49±1.87)μmol·L^-1,薏苡仁2组血浆LPA值(4.55±1.45)μmol·L^-1;阿司匹林1组血浆LPA值(6.49±1.87)μmol·L^-1,阿司匹林2组血浆LPA值(4.55±1.45)μmol·L^-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薏苡仁可降低TIA血浆LPA水平,是脑中风预防性治疗的有效中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间的相关性,为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患者头颅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分为脑梗死组6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62例,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结果脑梗死组、TIA组、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经方差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脑梗死组与TIA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TIA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子,临床可通过降低和控制缺血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康复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与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联合检测预测妊高症疾病发展及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生化法、酶联免疫法测定142例妊高症患者(其中妊娠期高血压53例,轻度子痫前期46例,重度子痫前期43例)及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对照组58例)血浆LPA水平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分析两者在不同程度妊高症患者中的差异及相关性,同时评价其与妊娠预后的关系.结果 妊高症患者血浆LPA水平随病情发展依次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妊高症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组(P<0.05).重度妊高症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组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且发病孕周小,围产儿体重低,新生儿Apgar评分低,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程度与血浆LPA水平相关,病情越重,LPA水平也越高.抗心磷脂抗体与重度妊高症的发病有关.LPA与ACA联合检测可早期预测妊高症的病情程度及妊娠结局,有望成为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对血浆LPA及A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的影响。方法15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7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胞磷胆碱和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浆LPA、A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浆LPA、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LPA、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可降低血浆LPA和A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检测对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6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同期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和比较两组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对进展性脑卒中,具有较为准确的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应用大剂量的纳洛酮对于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40例,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而研究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联合使用大剂量的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3、7d 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血浆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磷脂(AP)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d 血浆 LPA、AP 两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d 患者血浆中 LPA、AP 两者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d、7d 2组血浆 LPA、A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在治疗后7d 研究组血浆中 LPA、A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大剂量纳洛酮进行治疗,能更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浆 LPA、AP 水平,其疗效水平优于单纯的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3.
祁瑞刚  刘海花  钱迅  周健  谢兵  郑兴娟 《江苏医药》2012,38(14):1710-17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6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分为轻、中、重度脑梗死组.应用ELISA法测定标本中Lp-PLA2水平.结果Lp-PLA2含量在脑梗死组(47.697±23.865) μg/L明显高于TIA组(31.973±22.078)μg/L(P<0.01);且轻、中度脑梗死组与重度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Lp-PLA2随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可能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溶血磷脂酸相关磷脂(AP)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NSTEACS患者70例(NSTEACS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0例;随机选取体检中心健康查体30例作为对照组。VSTEACS组于入院第2天晨空腹采血,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晨空腹采血,按照LPA和AP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TEACS组LAP值和AP值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UAP组与对照组比较,LPA和AP明显升高(P〈0.05);NSTEMI组LPA和AP升高更加明显,不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UAP组比较亦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 NSTEACS血小板活化现象存在,以NSTEMI最为明显,验证了抗血小板药物在NSTEACS中应用的重要性。研究导致血小板活化的各类物质的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将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及LPA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有无进展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并入选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LPA浓度。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血浆LPA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浆水平(9.61±2.09)μmol/L,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50±0.90)μmol/L,对照组(3.05±1.17)μmol/L,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溶血磷脂酸作为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分子标记物,在进展性脑梗死的显著增高,提示进展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血栓形成。同时LPA能敏感的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和血栓的进展情况,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这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步长脑心通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3%、8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能改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检测对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3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且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分析比较两组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值。结果研究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磷脂酸和D-二聚体对于预测进展性脑卒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以提高较为客观的诊断治疗依据,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检测应用于进展性脑卒中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门诊正常体检者50例,分别对两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溶血磷脂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D-二聚体检测均为阳性,对照组D-二聚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检测应用于进展性脑卒中提示临床预警、确定用药方案及监测用药效果有重要意义,值得各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灯盏花素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支持处理;灯盏花素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50ml+灯盏花素10ml静滴,1次/d,共15d。检测并记录病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5d血浆LPA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15d血浆LPA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灯盏花素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头颅CT或MRI检查,将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8例)和脑梗死(CI)组(52例),并取同期非脑血管病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CI组的IMT、粥样斑块发生率均大于TIA组,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组和TIA组不均质性斑块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组与TIA组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CI组与TIA组的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量下降明显。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判断其病程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